
华晨种植合作社把附加值揣兜里
小小循环链 每环都赚钱
华晨种植合作社把附加值揣兜里
本报讯(记者 张英 刘红娇)“眼下,我正着手在种植加工链上增加生产玉米面条项目、在种植养殖链上增加育肥牛项目。”11月25日,搞“种、养、加”循环模式尝到甜头的东辽县华晨种植合作社理事长边振华兴冲冲地对记者说,他要把更多的粮食附加值揣进自己合作社的腰包里。
原来靠农机具为周边村民提供代耕代种服务的边振华不甘心只在春秋两季赚钱。2014年,他挑头成立了农机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除代耕代种外,还流转土地自己种。凭着机械化生产效率高、费用低的优势,短短几年,合作社各类大型农机具发展到65台套,流转土地近万亩,年产玉米、水稻、大豆共1000多万斤。此时的边振华感到,单一种植卖原粮收益低、抗风险能力差。如果发展循环经济,就可以在每个环节上提高附加值,是合作社突破发展瓶颈的最好途径。
说干就干。为提升玉米附加值,边振华利用国家优惠政策,选购先进的粮食加工设备,成立了粮食加工厂。把玉米加工成玉米面和各种规格的玉米碴子,销售给各大商超、食品加工企业,废料可制饲料销售给养殖场,每斤玉米至少增加了1毛钱的纯利润,仅此一项,合作社就增加利润上百万元。
对一般农户来说,玉米秸秆就是累赘,烧不好烧、卖又不值钱。可对边振华来说,秸秆就是宝贝。以前,他以每亩300元的价格把秸秆卖给别人当燃料。如今,边振华又利用自己的农机优势,将秸秆打包、揉搓后变成优质饲料,以每亩600元以上的价格卖给附近的养牛大户,附加值翻一倍。边振华把玉米秸秆变成优质饲料后,自己也养殖了100多头基础母牛。秸秆变肉,增值无数。然后,他利用抛粪机将养牛产生的大量牛粪还田,不仅疏松了土壤、减少了化肥的使用,还提高了粮食品质。
循环经济让合作社把附加值都揣兜里了。社员们转让土地挣一份钱,在合作社或外出打工再挣一份钱,合作社分红还能挣一份钱。合作社股份最少的社员李香芳用家里仅有的一亩地和4500元入股,去年分红1650元。社员曹文娟的分红达到了25000元。就连在合作社里打了几个月工的60多岁老人,工资收入也有13000元,远超其种地的收入。现在,合作社由最初的5名社员发展到107名社员。
边振华有感而发:“搞循环模式,不仅起到增值多赚钱的作用,还能起到抵御风险的效果。”
一潭死水难长久 活水流动钱自来
短评
传统的种植业是靠天吃饭的辛苦活儿,投入大、利润薄,再加上农村条件普遍不如城市好,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回到农村发展。
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年龄也越来越老,雇人的费用也水涨船高。如此发展下去,极易产生“人越少发展越难、越没发展人越少”的恶性循环。
边振华在成立合作社之前也是打工人,但在农村劳动力普遍缺乏的老旧种植模式里,思维活跃的他找出了由现代化农业做支撑的致富路。现如今,边振华的合作社从种到收共有65台套农机设备,不仅如此,他又想到了搞循环经济。
都说“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边振华上马先进的粮食加工生产线、引进可直接将秸秆打包成饲料的设备、建立了养牛场。形成“土地、加工、养殖”的生产循环,成功将上一生产环节的废品转变成下一生产环节的原材料,在这个循环里,每个环节都能带来利润。
边振华用事实证明,只有循环起来,才能将一潭死水变成活跃的泉水,流出源源不断的财富。而农村经济发展,也需要更多的“挖泉人”“活水人”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