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市着力凝聚城市基层治理合力
“三抓实”“三强化”“三促进”
我市着力凝聚城市基层治理合力
本报讯 今年以来,我市在社区党组织中实施“凝聚力工程”,突出“城市大党建”理念,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有效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补齐社区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各项短板,切实把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抓实党建引领,强化基层组织基础,促进政治核心作用进一步发挥。发挥统筹作用。注重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打造区域化党建联盟,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将机关、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等组织全部吸纳进基层治理框架,增强党组织动员群众、统筹资源、化解矛盾的能力。全市共打造城市基层党建联盟62个,吸纳联盟成员单位499个,全年共召开联席会议300余次,研究解决共建问题。发挥统领作用。扩大党群组织覆盖,健全完善党群组织共建制度,实现党群活动阵地共建、资源共享、服务共办,将党建带群建工作深度融入城市基层治理工作总体部署,全市城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党群服务中心体系建设完成。发挥统率作用。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治理,4400余名在职党员认领兼职“三长”。146名党员加入居住地小区业主委员会,参加社区主导的协商议事活动133次。围绕文化娱乐、健康义诊、环境整治、法律咨询等组织共建活动3000余次,参加党员群众近15万人次。
抓实治理机制,强化基层治理效能,促进基层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夯实基层治理体系。按照服务管理集约化、网格事项规范化、事件流转责任化、治理方式智能化的要求,制定“1+3”规范性文件,建立“一站式联合接待、一揽子调处化解、一条龙服务群众”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目前,县(区)、街道两级21个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全部成立,配备工作人员215名。拓展全领域包保制度。市县两级普遍根据领导包保分工,开展全领域包保,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千村示范”、疫情防控等专项工作领域分别制定包保方案,以制度化形式推动各项包保工作常态长效开展。实行副市级领导全面包保街道、县级领导包保社区的“提级包保”机制,对城乡结合部、老旧散小区、商圈市场等155个重点区域,同步明确市、县两级领导进行提级包保,指导基层“一对一”包保特殊群体4060人。完善定期走访调研制度。推行“楼栋工作日”制度,深入开展四级领导“夜访民情”活动。社区党组织围绕居民群众最关心、利益最直接的就医就学、养老托幼、小区改造等民生问题,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定期开展入户走访,宣传党的政策主张、了解居民诉求、凝聚思想共识。各社区累计开展活动610次,收集居民群众群众反映问题、意见建议400余条。
抓实服务质效,强化基层服务意识,促进服务群众能力进一步加强。“双报到”点亮“微心愿”。居民的需求就是服务的方向,坚守“认领一个心愿,承接一份责任,点燃一个梦想”原则,坚持以“15分钟便民服务圈”为抓手,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到社区进行“双报到”,每个党员干部认领一个群众“微心愿”,主动融入社区、沉到网格、服务群众,在疫情防控、文明创建等工作中亮身份、践行动。截至目前,在职党员干部认领“微心愿”24520个,已全部兑现完成。“双认领”架起“连心桥”。组织开展以“无职党员认领先锋岗、居民群众认领志愿岗”为主要内容的“双认领”活动,结合在职党员自身岗位和兴趣特长,按照“按需设岗、以岗定责、责任到人”原则,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党员先锋队、群众性联防队共计221支,共5600余名党员加入其中。通过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遍访居民活动,累计接到居民诉求1300余个,确保居民群众操心事有人办、有人管,让社区服务在高效的基础上更有温度。“双任职”画好“同心圆”。在物业管理中实行社区党组织与物业服务企业“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有效破解民生难题,建立“社区民情恳谈会”“社区事务协调会”“红心物业服务听证会”等制度,将物业力量融入城市基层组织的各项工作,助力解决私搭乱建、毁绿种菜、飞线充电等居民反应强烈的问题,及时发现、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10起。实现基层治理“看得见、管不着”向“管到底、管到位”的成功转变,通过组织融合促进服务融合,实现“1+1>2”的良好效果。 (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