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声与微笑
歌声与微笑
——谨以此专刊献给所有可爱的残疾人朋友
多年来,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同时,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把推进残疾人事业当作份内的责任,各项建设事业都要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其中,不断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有很多特点,也有很多优势。”近年来,我市在维护残疾人权利和建设无障碍社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我市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朋友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勇敢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他们的歌声更动听,他们的微笑更迷人。他们自强不息、勇于拼搏、感恩社会、回报家乡的精神值得学习、令人称赞!
“声乐教师”央视“常客”拐杖歌者始“圆梦”
“为了圆上那个梦,你堵上了一辈子的情,历尽艰辛不回头,老牛拉套劲不松……”2020年8月1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频道播出的《向幸福出发》,一名腿疾歌者高亢深情的歌声和励志故事深深打动着主持人以及在场观众。她就是来自我市的残疾歌手、声乐教师卢敏。
卢敏,1977年出生在东辽县云顶镇湾河村。3岁确诊小儿麻痹症,终生无法正常走路,成长过程中遭受冷眼嘲笑,结婚后又遭丈夫抛弃,在追求爱情道路上又被男友和闺蜜背叛……但她就像风雨中的铿锵玫瑰,一直保持着娇艳、馨香、美丽。因为父母的教育,她宽容友善,选择与过去的所有不幸握手言和;因为哥哥的影响,她独立自强,开复印社、洗车场、幼儿园,为自己创业;因为天生的好嗓音,她努力学习声乐,倾情歌唱……
卢敏虽然身体不便,但她的头脑却很聪明灵活。二十岁出头就用借贷的一万元钱开了复印社,凭借自己努力,仅一年她就还清了贷款,还帮父母翻修了房子。后来,她又先后开了洗车场、幼儿园……渐渐地,卢敏的励志故事被广泛传扬。2000年至2003年,先后当选为东辽县优秀残疾人代表、辽源市优秀残疾人代表、吉林省优秀残疾人代表、东辽县人大代表。
因为成绩卓越,卢敏也遇到了另一半儿,很快坠入爱河。2003年,卢敏结婚了,第二年生下儿子。儿子6个月大时得了场重病,卢敏为了给儿子治病花光所有积蓄,还欠下外债,被逼无奈只能出兑了复印社、幼儿园,然后在家照顾孩子。此时的丈夫不但不努力赚钱,反而提出了离婚。残酷的现实让卢敏跌入谷底。
2008年,卢敏借了1000元钱,她用450元买了张南下浙江的火车票,此后的几年里,她一直在南方四处流浪卖唱。期间,她结交了一个山西男友,刚刚走出离婚阴霾的她,很快又被男友背叛。再次受到情感打击的卢敏,再次坚强地挺了过来。2012年,卢敏开始学习专业音乐理论,学会了唱歌的发声技巧、音准等。
如今,45岁的卢敏是长春市李艳梅明星艺术学校声乐教师、辽源杰出残疾人代表、吉林省残疾人朗诵学会会长、中国狮子联会吉林代表处助残委员会主席、爱心传播公益大使。此外,她还是央视以及国内各大卫视的常客。2018年的《幸福账单》,2020年的《向幸福出发》,卢敏都在节目中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赢得了阵阵掌声。
卢敏,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用坚强和努力,为自己拼出了一片天。
天行歌者“活出个样来给自己看”
60岁的姜长艳是个漂亮的腿疾阿姨。面容略施粉黛,发髻乌黑披肩,红色的针织衣,半身的百褶裙,为人热情洋溢,真诚洒脱。嗓音清脆洪亮,热爱音乐,喜欢唱歌。这,就是她的真实模样!
姜长艳3岁时,因发烧住院打针导致她终身双腿残疾。为了能有个较好的生活环境,姨妈将她由农村接到了城里。小学期间,为了能像正常孩子一样接受教育,班主任老师就背她上下学。用姜长艳的话说,她的小学是在老师的背上读完的。中学期间,她学会了拄拐走路,同时,收音机也开启了她的“音乐之路”。当时火遍大江南北的郭兰英、李谷一等歌唱家的声音让她崇拜,《我和我的祖国》《难忘今宵》《乡恋》等歌曲令她着迷。除了学习这些热门歌曲之外,她还自学了京剧样板戏。课间操、体育课,同学们去跑跑跳跳,而她就坐在教室里放声歌唱。久而久之,老师和同学都发现了她的音乐“特长”。不是文艺委员、不是音乐科代表,但她却经常被邀请到其他班级演唱爱国歌曲或戏曲,甚至学校广播室老师请假,她还能去临时“救急”。也因此,老师和同学们形容她是“校园中的向阳花”。
1987年,25岁的姜长艳与同样有腿疾的修表匠刘师傅结婚。婚后育有一女。女儿上小学之前,全家靠丈夫修表维持生计,虽说经济不算富足,但也没有过多负担。女儿上小学之后,随着生活及孩子的花销变大,姜长艳开始琢磨着,“要凭一己之力,尽可能给女儿较好的生活条件,要和丈夫共同撑起这个家。”她思前想后,最终作了一个大胆决定:发挥所长,做一名“流浪歌手”……
上世纪90年代,“流浪歌手”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可姜长艳毕竟是个女人,且有腿疾。背井离乡,街头献唱,谈何容易?她给自己取了个励志的艺名叫“天行歌者”。起初,她也缺乏自信和勇气,不敢直视路人和围观者,演唱过程中更是面无表情。但随着经验的积累,演唱过程中路人和围观者给予的各种鼓励支持,她的唱功逐渐进步,“台风”更加自然,收入也逐渐增多。之后的20年时间里,她由起初的吉林省内各地唱到了辽宁省、黑龙江省、河北省、四川省等国内多个省份。虽然背井离乡,不能陪在丈夫和孩子身边,也经常在夜里暗自流泪,但每当寄钱回家那一刻,她又认为一切都值得。2017年,姜长艳因子宫肌瘤摘除手术,才不得已“退休”。
现在的姜长艳,依然爱生活、爱打扮、爱歌唱。只是从前是“职业”变成现在是爱好。亲友聚会她要唱,公益活动她要唱,偶尔直播也会唱。
记者问姜长艳最喜欢唱哪首歌,她秒回《活出个样来给自己看》。
“可乐”的心中 “国旗最美丽”
“国旗国旗多美丽,天天升起在朝霞里。小朋友们爱祖国,向着国旗敬礼敬个礼。国旗国旗多美丽,五星红旗照大地。祖国前进我长大,我向祖国敬礼敬个礼……”
今年9岁的小可乐(化名)是个漂亮的小姑娘,胖嘟嘟的小脸蛋儿,让人见了就喜欢,唱《祖国真美丽》也是字正腔圆。她是市特殊教育学校培智二年级学生,是天生自闭症儿童。
在市特殊教育学校,陪读的可乐妈妈、今年41岁的陈女士给记者讲述了可乐的故事。
2012年,30岁的陈女士和可乐爸爸结婚。夫妻俩婚前进行了正常婚检,孕期也按时孕检,一切正常。2013年可乐出生,全家人都认为可乐是上天赐予的最珍贵礼物。可是,可乐出生当晚就哭了一整夜。当时医生解答并无大碍。之后的两年时间,随着可乐一天天长大,陈女士越来越觉得女儿和其他孩子不一样。别的孩子看见新奇事物都感兴趣,喜怒哀乐明显。而可乐除了哭闹基本没有笑,对一般的人和事物也都不感兴趣。那时,受过高等教育的陈女士就有不太好的预感。所以,在可乐两岁之前,她就带着孩子去长春以及国内几个权威医院咨询检查。相关专家根据陈女士的描述以及科学检查过后,给出的结论是,孩子的生理是健康的,但其他方面在幼儿三周岁之前无法给出结论。言外之意,也流露出了自闭症的可能性较大。当小可乐满三周岁时,陈女士再次带女儿到权威医院进行了全面检查。这一次,专家给出诊断:“孩子的生理很健康,但属先天发育性障碍自闭症患儿。可以提早进行康复训练,但无法痊愈”。虽早有心理准备,但听到这个最后诊断,陈女士还是觉得五雷轰顶,有种要窒息的痛。她和丈夫都是独生子女,而可乐也是他们唯一的孩子。为了悉心照顾可乐,陈女士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当起了全职妈妈。而在可乐4岁时,夫妻俩却因为生活琐事和平分手。爸爸每月支付可乐的生活费,妈妈负责抚养可乐,可乐永远是二人共同的孩子,他们还是家人。
父母的分开,对可乐而言,似乎没有任何影响。但也许是从出生一直在妈妈身边的缘故,她更依赖妈妈。随着可乐一天天地长大,妈妈也发现了她的“兴趣”。她喜欢唱歌,最喜欢的、唱的最好的是《国旗真美丽》;她喜欢画画,看到有色彩的东西就会盯着看很久,如果有纸笔,便会一直画;她还喜欢彩泥,一套彩泥,她能自己玩上一整天。
陈女士说:“曾经,我也是文艺爱好者,喜欢唱歌。但自从女儿出生后,十年间我几乎不社交,也没再开口唱过歌。现在只喜欢听《最初的梦想》《勇气》《阳光总在风雨后》这样能激励自己的歌。有心理专家给我们讲,能有个‘星星的孩子’,是孩子出生前亲自挑选的。因为他们选的妈妈都是天使。”
折翼的天使 动听的歌声
49岁的黄艳华从事特殊教育28年,现在是市特殊教育学校职教一班班主任。近日,记者到班级采访,见在烘焙课上刚与孩子们烘培出了一盘蛋糕,黄老师为了奖励孩子们,正在给他们唱《游牧时光》。“我用我自己的流浪,换一个在你心里放马的地方,像那游牧的人们一样,把寂寞忧伤都赶到天上;我愿我所有的愿望,追随你走在每个迁徙的牧场,像我放过的马儿一样,让爱的旅途都沾满阳光。是你在我身上刻下游牧时光,我愿把心儿放在你的歌声飞翔……”
看到记者的到来,黄老师很高兴。孩子们有的很兴奋,有的则默不作声。黄老师欢迎记者多了解这个特殊群体,想让社会更广泛地关注、关爱这个特殊群体。
说到学生,黄艳华如数家珍。谁语言表达能力强、谁会唱歌、谁会跳舞、谁能演奏乐器,谁“情感丰富”、谁手工做得好……好像他们都是她自己的孩子。
黄老师告诉记者,职教班(折翼天使工作坊)成立于2020年9月1日。由32名智障、自闭症、脑瘫、听障学生组成,共两个班。开设手工串珠、烘焙、面食制作等课程,两个班轮换学习,旨在让孩子们益智健脑、促进康复,培养他们身残志坚的品格,学会生存技能,为回归、融入主流社会奠定基础。开班之初,他们什么都不会,但在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下,现在,班级里的作品琳琅满目,一部分学生可以独立或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很多作品了。
“我们学校的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但他们的歌声在我们老师和家长的眼中更入耳、入心。他们可以治愈我的一切不开心。”黄艳华老师深情地说。
残奥女孩 “听我说谢谢你”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北京残奥会是世界瞩目的国际体育盛会、是中华民族具有历史意义的百年大事。辽源媳妇、来自湖北的聋哑人冯希希就是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的演员之一。
1991年出生的湖北黄石姑娘冯希希两岁时因病致聋,命运给她按下了静音键。常言说,命运给你关上一扇门,就会另开一扇窗。虽然她生活在一个无声世界里,但漂亮的长相,高挑的身材以及舞蹈天赋就是命运对她的补偿。
2008年5月,17岁、正在读高一的冯希希经过层层选拔和严格的舞蹈训练,被残奥会开幕式导演选中,成为了残奥会演员之一。2008年9月6日,北京残奥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隆重开幕。由320名聋哑人共同完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手语舞蹈《星星你好》成为开幕式的一大亮点。这其中,就有冯希希。她们通过用手语和舞蹈两种形式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了聋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一种天地人合一的和谐之美。
成为了“残奥女孩”,站上过国际舞台的冯希希没有自满,更没有骄傲。残奥会结束后她就回归了校园,像从前一样努力学习。2010年高考,她考上了河南中州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现河南工程技术学院)。期间,与同样聋哑、来自辽源的男友相知、相爱。2013年大学毕业后,她随男友来到辽源,2014年结婚,成为了“辽源媳妇”,2016年,她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儿子。
在辽源的六年时间里,冯希希把公婆当成亲生父母孝敬,与丈夫同甘共苦,亦师亦友。她忍住了武汉热干面,爱上了辽源麻辣烫,饱含湖北女人温柔的同时,也有了东北女人的爽朗。
现在的冯希希是乖巧的儿媳、贤惠的妻子、漂亮的宝妈,也是一个受欢迎的舞蹈主播。虽然目前是全职太太,但通过直播跳舞,平均每月也会有数千元的经济收入。未来,她说还想努力学习自媒体以及网络直播带货,她认为直播带货发展前景广阔,她想与丈夫用共同给家人创造出更好的未来。
冯希希用手语告诉记者她最喜欢《听我说谢谢你》这首手语歌曲。“送给你小心心,送你花一朵。你在我生命中,太多的感动。你是我的天使,一路指引我。无论岁月变幻,爱你唱成歌。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谢谢你,感谢有你,世界更美丽。我要谢谢你,因为有你,爱常在心底。谢谢你,感谢有你,把幸福传递……”
通过交流,记者感受到了这个聋哑女孩身上强大的能量。就像歌中表达的那样,她心中有爱,眼中有光,明事理,懂感恩。
“唱游”特教事业 “律动”精彩人生
26岁的蔡萌萌是市特殊教育学校唱游和律动课教师。虽然年纪不大,但她已在辽源市特殊教育学校工作五年,是学校的新生力量。
工作五年来,蔡萌萌一直铭记在特师上学时老师讲的“特教老师需要强大的内心和超凡的爱心”的教导。
起初给学生上课,蔡萌萌在前面手舞足蹈,又唱又跳,不亦乐乎。但学生们在下面我行我素,自顾自地。这让她骄傲的内心遭受了强烈打击。课后,她从自身找原因,又向自己的老师求教。渐渐地,学生们认识了她、接受了她、喜欢了她。现在,她可以清晰地说出她所教的每个学生的名字、性格特点及家庭情况。课堂上,学生会时不时地注视着她,基本能听懂她的话,偶尔还会还以天真的微笑。每当这时,蔡萌萌就好像受到了高规格的嘉奖一般,开心好几天。
蔡萌萌说,参加工作之初,她惊叹这类特殊孩子超常的音乐天赋,有的平时不爱说话的孩子却更能通过歌声或舞蹈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她们有的喜欢听网络歌曲,上课听到好听的音乐,课后会把这些音乐的名字记好,下载到小音箱里,没事就放出来听一听。有的也会找她帮其分享给其他同学一起听。有时,她还会有一种酸楚和感伤,她无数次想象并祈祷着,“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要是健康的正常孩子该有多好啊!希望一切皆有可能。”2021年,我们学校参加了市里举办的第八届儿童艺术展演。当时我们表演的是一个舞蹈。其中有一个聋生在表演的时候表情特别好、特别积极向上,并且一边跳一边“唱”。外人看,她就是健康孩子。其实她是听不见的,她之所以能张口“唱”,其实就是在模仿我教舞蹈时喊的节拍。当时在场的观众纷纷被感动得直落泪。这些特殊孩子无论唱的歌是否美妙,在我看来,只要他们张口、发声、跟着老师做,就是最好听的声音。
蔡萌萌说,学特师、做特教,她从没后悔过。反而越来越能体验到这份职业的获得感、成就感和无上荣誉感。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咸凯慧 王超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