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走向文明 百姓共话成果

城市走向文明 百姓共话成果


    不知不觉间,2022年的“余额”仅剩一个多月了。而随着辽源“创城”工作的有序开展,各项“创城”举措带来的新变化却正逐步显现,不断提升的城市环境正一点一滴地改变着百姓的生活。
    “创城”工作开展得好不好,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老百姓最有发言权。他们亲眼见证着城市的变化、亲身感受着“创城”带来的改变,他们的赞扬和肯定最有含金量,也是对“创城”工作最好的鼓励。
    今天,让我们走近普通百姓,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辽源市民对“创城”工作最真实的看法,请这些最普通的辽源人讲讲他们是如何享受着“创城”带来的改变,共话辽源“创城”成果。




小区环境有改善  生活质量再提升


    10月8日上午,盛世花园小区内经营一家小店的王喜莹走出店外,随手将手里的垃圾袋扔入小区内白得透亮的不锈钢垃圾桶内。
    盛世花园小区以前装垃圾用的是水泥砌的槽子,正面开口、顶上没盖,导致居民扔的垃圾经常会外溢四散。为了不脏脚,居民们越躲越远,垃圾堆也越扔“摊儿”越大,甚至能占据小半边儿的道路。尤其到了夏天,垃圾堆还会发出难闻的气味,吸引和滋生大量蚊蝇,甚至还会有老鼠等小动物前来觅食,小区的环境卫生受到了很大影响。为此,街道借我市开展“创城”工作的东风,为辖区的小区陆续更换和添置了卫生设施,以此提升小区居民的生活环境。
    今年9月末,盛世花园小区的垃圾桶被统一更换,拆除了80多个原有装垃圾的水泥槽,换成了100多个不锈钢的带盖垃圾桶。新的垃圾桶不仅结实耐用,也让小区的环境变得更美观。王喜莹说:“很多小区建得早,一些功能设施逐渐不能满足现在居民的需求,小区内的设施也会随着时间的增长变得老旧,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现实。我市开展‘创城’工作以来,一直在对小区环境进行升级,现在小区里都是统一锃明瓦亮的白钢垃圾筒,看起来整洁多了。相信,随着‘创城’工作不断开展,小区环境会进一步得到提升,居民的生活环境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织密城市交通网  福阳大路连通途


    今年新完工通车的福阳大路,有效地将“福镇”“向阳”和“南部新城”连接起来,宽阔的大路不仅活跃了周边地区的交通网络,也迎得了周边百姓的赞誉。市民李得福家住东艺春城,以前开车去南部新城,需在人民大街绕行,一路的信号灯很多,至少需要20分钟才能到达。现在,他可以开车从福阳大路直接到南部新城,比过去最少能节省10多分钟时间。
    李得福说:“福阳路原来是双向单车道,遇到高峰期出行非常堵。现在,重新修建的福阳路有双向四车道,路两侧功能设施更完备,扩宽后的道路可以很好地满足市民的通行需求,既畅通了周边的交通网络、减少了市民的出行时间,更增加了市民的出行安全。”




永安桥“以旧换新”  区域交通网络再升级


    近几年,我市大力开展“创城”工作,对城市环境进行提档升级,而桥路等城市交通网络的升级正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永安桥临近妇婴医院、邮局、东辽医药总店和小市场,也是连接大什街至辽源老车站的重要路段。随着城市的不断升级,永安桥从通行能力到通行安全、再到功能设施等方面已经无法满足今日辽源的发展需求。已经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永安桥借此良机来了个“以旧换新”,华丽变身后的新桥终于摆脱了被道路“掐脖子”的状态,新桥与两侧道路同宽,桥上灯盏闪亮,新桥不仅通行能力更好,也更加安全。拆除了两岸桥面等处杂物,对沿河生态环境整治后,永安桥的周边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提升。穿行于城区之间的仙人河自永安桥下静静流淌,让城市里又多了一片美景。
    住在附近的居民乔孝芝说:“过去的永安桥不仅窄,对行人通行也很不友好。我家就住在桥边,每次去桥对面的东辽药店买药都得爬两回桥旁的楼梯。到了冬天,露天的楼梯被冰雪覆盖,变得湿滑难行,十分危险,每回通过时我都担心摔倒。让人高兴的是,新建的永安桥充分考虑了行人和车辆的通行安全,这样,我过桥买药时再不用担心了。”




小区环境不断改善  幸福生活越来越好


    11月16日中午,在龙山新城小区的一处小广场,一群刚吃过午饭的大爷大妈们正三三两两地围坐在长椅、健身器材和石桌旁闲聊,顺便享受冬日里的暖阳。他们穿得保暖厚实,坐着自备的小坐垫,有的会带上装着热茶的保温杯,在打扫整洁的小广场里聊得热闹。老人们的笑颜伴着小区冬日雪景,享受这晚年的幸福生活。
    小区居民高国富说,小区的环境一直在升级改造,不仅居住环境改善,也在一点一滴地改变小区居民的生活习惯。出行不再报怨凸凹不平的路面导致冬日路难行,没了像牛皮癣一样的小广告,也没了楼道里乱堆的杂物,居民不仅身心舒畅,也减少了火灾隐患。广场添置了新设备,居民们夏日坐在树荫下纳凉,冬天用健身器材锻炼身体。小区美景多了,许多居民们又多了个在小区内各处拍照、录视频的新爱好。
    小区居民王大娘说:“现在小区的环境可好了,可以健身,老邻居们没事都坐一起晒太阳,热热闹闹的。儿女也不用担心老人,孩子们可以在小区里放心玩耍。”




早市回归更有序  便民通行两相宜


    11月16日,已经9点多了,民康路早市仍是热闹非常。道路两侧是整齐的商摊,往来的市民挑选着想购买的商品,也有些三两成群悠然地走在平整的街路上,把逛早市当成了一项充满生活气息的休闲活动。甚至还有手拎两只大鹅的农民刚刚赶到早市,准备卖个好价钱。
    早市两侧,商贩和小摊床都在台阶上,把正中的马路完全空了出来,来早市购物的市民可以有序通行,互不干扰、互不影响。早市里的商品非常丰富,有桔子、秋梨、葡萄等应季水果,也有秋木耳、大葱、白菜等本地蔬菜,还有袜子、手套、鞋垫等辽源特产的“冬季保暖套装”,更有“笨酱”“笨蛋”“笨榨大豆油”和大鹅等来自农村的最新鲜特产,这些产品无一不展现着辽源本地特色,很受市民欢迎。
    在早市出入口摆有一张桌子,桌上摆放着“公平秤”和医疗箱,配有工作人员坚守在岗位上,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相关服务。市民吕剑平用“公平秤”给自己在早市买的辣椒称了下重量。他说:“今年新搬回来之后的早市让人眼前一亮。不同于过去早市的拥挤杂乱,如今整洁干净,路两旁的商摊都规矩地摆在‘马路牙子’上面,中间十来米的距离可以来回走。听说政府还特地为规范早市经营,修整了火车道方向的护坡,增加了路灯和垃圾筒的数量,又为道旁的商摊预留了用电、用水和排水的线路,考虑得非常全面。新的早市更规范有序,这才是新时代早市该有的样子。”




向阳山又添新变化  四季各有好风景


    11月的向阳山脚下,一排排今年新栽种的青松披着满身绿意装点着冬日的向阳山。经过重新修整的广场,从布局到设施都有了新变化。山门前的牌楼被粉刷一新,地面重新铺设了更为防滑耐用的地砖,撤掉了原本略显单薄的长廊,扩大了广场的平面区域,更方便举行一些相对大型的活动。
    山顶的康勤阁和三座凉亭被重新粉刷,老建筑焕发出新色彩;拆掉了破损无法使用的长椅和垃圾筒,维修和增加了新的长椅和垃圾筒,做到百余米即可见垃圾筒;山上所有的道路全部重新更换和安装了路灯,改变过去只有一面灯光的设置;克服山顶无法接通自来水的困难,打井取水,将原有的旱厕改成了水洗公厕;山下原有的水洗公厕由于没有供暖,一到冬天就不能使用。现在重新安装了供暖设施,可以持续使用,极大地方便了市民;新栽种了松树、山楂树等更适合本地气候的树,栽种了6000余棵可多年自然生长开放的花卉及夏日花卉景观,打造一年四季不同景致的美丽向阳山。
    家住公园附近的苏德成说:“向阳山就像一个天然氧吧,我们一家人已养成了没事就到向阳山‘吸氧’的习惯。这两年开展‘创城’工作,我们看着向阳山被捯饬得越来越好。尤其是今年新安装的路灯,把山上的那几条路都给点亮了。冬日天黑得早,有了这些路灯,不仅保障人们行走安全,也增加了大家在向阳山游玩的时间。期待向阳山不断升级改造,展现更多的美丽风景。”




公交线路延长更便民  开通旅游专线助“创城”


    我市开展“创城”工作以来,辽源公交车有了好多新变化。许多线路换成了更环保的电动公交车,公交站点进行了升级,展示窗口换成了“创城”的相关宣传。更让市民感到惊喜的是,今年又有一批公交线路重新进行了调整,有的延长了线路、增加了站点,有的定制了有特殊需求市民的服务,甚至还有专门展示辽源历史及文化的旅游专线……
    爱好广场舞的辽源市民刘士英已退休多年。她说:“平日里儿女都要工作,我们退休了也得找点自己的快乐。像我就爱跳广场舞,结识了许多舞友,大家一起到各个广场跳舞。但广场上跳舞的人群越来越多,作为有素质的辽源人,我们不想干扰到其他来广场休闲放松的市民,以及广场周边居民的休息。这不,辽源公交车开了新线路,延长了周边区域的公交线路,再加上一些临近村里修的广场特别好,我们没事就坐公交车去那些周边村里的广场跳舞。到了周日,还可以坐上‘旅游公交’,到周边的景点转一转,在山水之间跳舞,那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据了解,市公交公司为做好“创城”工作,满足我市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学生和大型商业网点职工等广大市民的特殊出行需求,全面推行了定制公交服务,并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先后为欧亚购物中心提供5条定制公交服务,为东北袜业园区提供7条定制公交服务,为高中晚课学生提供3条定制公交服务,为二实验小学学生上下学提供2条定制公交服务。同时,公交公司还开通了3条“创城号”城乡公交旅游专线,方便市民深入了解辽源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




“四馆”丰富精神生活 


    11月19日上午,辽源“四馆”迎来了大批市民进入。博物馆里,三两成群的市民在各个代表辽源地区历史发展的展品前驻足欣赏,回顾辽源历史,展望辽源未来;科技馆里,有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来这里感受科技的魅力,了解和学习人与自然的奥秘,畅游知识的海洋;在图书馆里,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刚会看图的孩子,或是正在进行学业冲刺、自我提升的中青年人,都在安静地挑选和阅读着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在辽源大剧院,一场场丰富多彩的演出吸引了大批的辽源市民前来观赏……
    自今年辽源“四馆”开馆以来,无论是节假日期间,还是普通的工作日里,都有许多辽源市民前来。在一些重大节日或是馆内举行各类活动时,这里会更加的热闹。市民杨佳丽每周日都带孩子来图书馆看书,她的儿子还很喜欢到博物馆和科技馆,通过科学实验直观了解生活中有趣的科学原理……杨佳丽说:“我和孩子都非常喜欢‘四馆’,无论是图书馆、博物管还是科技馆,里面的内容都非常丰富,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充分学习,寓教于乐。听说最近在辽源大剧院还会有儿童专场表演,到时我也会带孩子来看看。‘四馆’适合各年龄段、各种身份的辽源市民,充分满足辽源人民的文化生活的需求。希望‘四馆’可以越办越好,成为更多辽源人的假日必去之处。”



    打造大网络、构建大通道、强化大枢纽,不断加快构建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的城市交通网络。


垃圾箱点位结合,优化升级居民生活。


公交线路延伸,打通城乡衔接“最后一公里”。

旧桥换新颜,有效打通交通瓶颈,大幅提升城市交通出行效率。

推进居民小区治理,不断提高居民群众幸福指数。

民康路早市回迁恢复运营。

经过重新修整的向阳山公园,再现靓丽多彩景色。

    南部新城图书馆、博物馆、科技规划馆、文化馆既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又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品位。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刘红娇 咸凯慧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刘鹰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