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路上,他勇挑重担

乡村振兴路上,他勇挑重担
——记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个人薛辉
本报记者 宋建立


    自2016年参加脱贫攻坚工作以来,他爱岗敬业、勇挑重担、甘于奉献,为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突出贡献。2018年,他获得吉林省脱贫攻坚贡献奖;2021年,他被评为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个人。他就是市乡村振兴局规划指导科科长、一级主任科员薛辉。
    胸怀大局,勇当脱贫攻坚“领头雁”
    作为脱贫攻坚排头兵,薛辉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全身心投入脱贫一线,担起全市脱贫攻坚规划指导、督查检查、项目资金管理等重要职责,牵头组织编制了一系列脱贫攻坚政策汇编,主动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当好参谋。
    在“五点双享两救助”长效兜底扶贫机制推行过程中,面对部分群众不理解、不支持,不登记、不配合,他发扬敢啃硬骨头精神,主动组建了义务宣讲团,走遍全市30个乡(镇)、43个贫困村、上万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入户宣传帮群众算好脱贫账、念好致富经,打通了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这项“用小钱托起大民生”的创新举措荣获国务院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累计10331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受益,为贫困户稳定、永久脱贫提供了坚强保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攻坚克难,甘当农民致富“拓荒牛”
    “哪里有需要,我就奋斗在哪里。”薛辉时刻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铮铮誓言。出身农民家庭的他曾在乡(镇)农业站站长、副乡(镇)长岗位上工作多年,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为帮助农民发展产业、增收致富,他一有时间就往图书馆跑,一有空闲就下乡调研,通过查阅成百上千份资料,逐村逐地调研踏察,确定了研究发展光伏项目这条扶贫致富好路子。
    项目落成后,他常常加班加点、任劳任怨,挤出时间往试点村跑,研究光照、记录度数、测算收益,拿到了充足的一手资料后,又跑到田间地头、群众家里不厌其烦地为他们掰细账。面对超负荷的工作,他没有一句怨言。
    目前,全市已有24个乡(镇)282个村实施了光伏项目,可连续稳定性收入20年,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从被动“输血”到主动“造血”成功转变。同时,他不断探索产业联农带农益农模式,指导县(区)创新推行了“政府+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小商品加工+转移就业+农户”四大产业发展模式,推动实施产业项目140余项,总投资达2.2亿余元,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分红1500余万元,实现产业分红贫困人口全覆盖,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称赞他是一名政治信念坚定、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干部,是一个懂农业、爱农村的农民“贴心人”。
    勇担重任,争当乡村振兴“排头兵”
    2021年,全省开展乡村建设“千村示范”创建百日攻坚行动,涉及全市农户和518个行政村的持续打造。这项工作是推进乡村建设的重大创新举措,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没有固定模式可以遵循,责任重大、任务繁重、覆盖面广。
    为确保攻坚行动取得实效,薛辉不怕苦、不怕难,逐村逐户开展调查研究,牵头制订实施方案,统筹考虑全域村庄的美丽乡村建设,积极谋划创建思路,编绘了特色产业、生态宜居、三产融合示范带和两个郊野公园的“三带两园”乡村振兴示范区规划图,制定领导包乡、部门包村责任制,完善调研指导、双周调度、督导考核等工作机制,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贯通的全市一盘棋创建体系。
    农村越变越美的过程,也是薛辉在乡村振兴中不断探索的过程。在百日攻坚期,他带领工作专班顶着炎炎烈日、披星戴月,坚持“5+2”“白+黑”,跑遍全市59个示范村431个组屯。面对督导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他坚持责任不落实的坚决不放过、问题不解决的坚决不放过、整改不到位的坚决不放过。
    为有序推进示范村项目,薛辉建立了“千村示范”微信群,把市县乡各级领导、驻村干部和创建村支部书记纳入其中,通过定期梳理工作典型案例和通报整改工作进展情况等形式,指导示范村“学先进、找差距、增作为”。在他的不断努力下,创建任务如期完成,微信群里发布的6万余篇(条)信息,也成为辽源市“千村示范”百日攻坚行动的生动写照。这些创新作法得到了省里的充分肯定,作为典型经验在全省进行了交流推广。
    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线上的一名老兵,在一线奔波奋战中,薛辉已把村民百姓放到心中最高的位置,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耕耘,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谱写着一名基层公务员扎根乡村振兴事业的华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