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敬老 社会更美好

人人都敬老  社会更美好


编者按: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等各个阶段。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变老,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所以,关爱老人,是我们应尽的本分,也是一种美德。老年人为社会全面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没有他们的艰苦努力和无私奉献,就没有今天的社会进步与繁荣。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不仅关心自己的老人,更应该关心、尊重、善待社会上每一位老年人。关爱老人,让城市更有文明、更有温度、更加美好。




尊老、敬老美德代代传承


    敬老、爱老,一直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光长河千年流淌,中华民族之所以历尽沧桑生生不息,之所以“人情味”非常浓厚,尊老、敬老、爱老是一个重要方面。古往今来,不管是历史时期,还是当今社会,都需要弘扬敬老、爱老的优良美德,尊老、敬老是社会进步与和谐,促进人类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社会发展永不停歇。时至今日,我们弘扬和传承尊老、敬老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更带给了社会感动和珍爱,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每个人都是尊老、敬老实践的因子。一个社会能否把尊老、敬老的传统发扬光大,既是历史演进的结果,也离不开持续的教育、引导与实践。当下和今后,我们只有把尊老、敬老根植在心底,践行好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才能让家庭充满爱、社会充满爱,才能让家庭和谐、社会和谐。践行尊老、敬老也正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践行,对传统美德的最好弘扬,对传统文化的最好传承。只有每个人都自觉把尊老、敬老当作做人之本,营造良好的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才能让社会处处洋溢着温暖和谐的“春风”,让中华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永放光芒。




尊老、敬老提升城市温度


    我们这座城市的老年人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时代进步的推动者。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老年人曾为家庭和社会辛勤耕耘,理应享受经济发展成果,得到社会的尊敬和关爱。
    尊老、敬老、爱老是一种社会担当。敬老、尊老、助老、为老,彰显城市发展的温度和厚度。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发展,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赡养老人,致力于让老年人都能过上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聚焦老年人生活供养、医疗保障、权益维护、照料服务及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努力推动养老服务体系、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老年人的福利、卫生、文化、教育、体育事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全市上下形成了养老、孝老、敬老的浓厚氛围。
    每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都是一座爱心弥漫的城市;城市里每一道“孝亲敬老”风景,都是诠释城市文明、镌刻城市温度的最好注脚。让老年人也过上好日子尽显城市温度,更显城市风采。全市上下共同营造了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形成敬老、助老的浓厚氛围,不仅让文明城市更有温度,而且让尊老、敬老、爱老成为一种习惯,让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为我们这个城市、这个社会增添一抹最美丽的夕阳红。




尊老、敬老筑牢家庭和谐基石


    尊老、敬老在一个家庭的范围就表现为对父母长辈的孝敬。孝道是考验人基本道德的试金石。一个人对生养之人能尽孝,这种知恩、感恩、报恩的感情,就是孝。孝敬,这一深刻而温暖的词,传承了几千年而经久不衰。孔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中国人历来讲孝道,看重孝道,这不仅因为它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是充满人情味儿的美好品格,也因为它弘扬的是真、善、美,带给我们的是前进的动力和无尽的温暖。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尊老爱亲,才有家庭和谐,才有社会的和谐安定。因此,我们要把尊老、敬老当作一个家庭重要的家风代代传承下去。良好的家风可以影响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包括孩子美好人格、健康身心的塑造,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懂得尊老爱幼,懂得孝敬父母。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对家风的最好传承,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好家教、好家风的滋养、引导、激励。
    与此同时,孝亲敬老是一个文明家庭、良好家风的重要元素,一个家庭的和谐还会带动整个社会的和谐。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孝道,建设文明和谐家庭,从而促进社会和谐。一个家庭的成员把孝根植在心底,用心尽孝、用心敬老,才算是懂得感恩的人,推己及人,也才可能去关爱其他老人,让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的好风尚。




尊老、敬老用心关爱更暖心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今天你敬老,明天敬你老。尊老、敬老并不在于为老人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在于走心、用心,关注老人内心需求,让老人真正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用心尊老、敬老就要学会换位思考,真正站在老年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和付诸关爱行动,只有做到这点才会让老年人真正的满意。现在,很多人简单地认为只要给老人提供丰富的物质保障就是尊老、敬老。其实,这种认识是一厢情愿的。无论何时何地,满足老人的物质需求,只是最基础的层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老人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高,这需要儿女和社会真诚的关怀。
    用心尊老、敬老就要正确对待个别不良现象,从内心深处真正包容和尊重老人。互联网时代,人们因为时不时地从网络上看到一些有关老人“倚老卖老、为老不尊”的新闻,就认为老人不值得尊重,从心里产生排斥老年人的想法。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和狭隘的。每个时代都存在为老不尊的个别现象,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老年人群体的主流。很多老年人退而不休发挥特长,为国家和人民时刻奋斗着。袁隆平耄耋之年依然坚持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钟南山年逾八旬还奋战在抗疫一线,提出的防控策略和防治措施,挽救了无数生命;“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延年离休后担任多所小学的校外辅导员……
    人人都敬老,社会更美好。因此,我们继承和弘扬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引导全社会增强接纳、尊重、帮助老年人的关爱意识,尊重老人的思维方式和自主选择,提供更多的便利使老人感受到关爱。




尊老、敬老要关注老人“精神需求”


    尊老、敬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仅要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更要把精神关怀作为为老年人服务的重要节点,关注老人的精神需求,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老年人精神需求主要是指老年人获得人格尊重、情感支持和心理慰藉的需求,是养老需求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老人“精神需求”,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对于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保持心理健康,会延缓身体衰老、少生病。心理健康的老人,更能维护家庭和邻里关系,子女可以少操心,家庭生活和谐美满。
    关注老年人精神需求是社会面临的共同任务,需要各方持续发力。首先需要从总体上做好综合设计,制定老年人精神保障的相关政策,引导涉老机构、街道社区在养老服务中更加注重老人的精神需求,营造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养老的社会氛围,切实保障老年人权益,积极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创建一个“权利可实现、地位受尊重、经济有保障、生活要便利、服务易获取、个性得发展”的老年人宜居的社会人文环境。其次,需要子女发挥好作用。子女应尊重父母,包括尊重父母的意志、思想以及人格和独立,常回家看看让爱常伴父母身边,支持父母合理的业余爱好,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让老人真正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与此同时,还应打造精神关怀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开辟老人社区参与渠道,实现老人融入社会、自我实现需求。




尊老、敬老给予老人“科技关怀”很重要


    智能手机不会用、扫码缴费有困难、手机流量不会开、智能电视不会看……互联网及智能技术在生活中的渗透率日益提高,并呈现全场景应用及快速迭代特征,加剧了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的困难与挑战。
    面对日益发展更新的新科技产品和老年人使用有困难的现状,我们就应该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让老年人共享数字化新生活。那么,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让智能科技和老年人相向而行,保持老年人与时代接轨呢?
    首先,需要我们给予老人“科技关怀”, 耐心教导老年人学习现代科技。由于年龄、知识和认知等方面的原因,老年人在学习使用现代科技产品方面显得不是那么得心应手,这就要求我们对他们多点耐心。与此同时,除了技术方面的问题,老人对新事物的抗拒心理也需要年轻人帮助耐心攻克。
    其次,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还需要做出一些兜底的制度安排。一方面,相关服务提供方要统筹考虑各类互联网便民服务的线上线下整合,便利老年人使用,做好兜底保障。诸如医院、车站、社区等城市公共服务部门,不应“一刀切”地关闭人工窗口,而是要提供“线上+线下”的双向选择,适当保留部分实体咨询、现场指引、人工服务等传统服务手段,维护老年人权益;另一方面,要引导和鼓励全社会共同助力智能技术适老的宣传推广。




尊老、敬老关键在行动


    行动是做好一切工作的起点,无论什么事,空想不去行动, 它就只能存在脑海里,没有任何意义,这对于做好尊老、敬老工作一样适用。我们要做好尊老、敬老工作,推动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的浓厚氛围,就需要个人、相关部门付诸实实在在的行动。
    作为个人要做好尊老、敬老的践行者,关爱老人,就要自觉把尊老、敬老、爱老存于心中,不断增强尊老、敬老意识,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家中做尊老、敬老的先锋。对于自己的父母,要做到多给家里打电话,常回家看看,关爱老年人身体健康,注重关爱细节,放下手机,多聆听父母的教诲。在社会上要做尊老、敬老的模范,不仅能做到尊重老人、谦让老人,而且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能够积极参加关爱老人的志愿服务活动,深入敬老院、社区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病残老人提供慰问和关爱,以实际行动将尊老、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作为相关部门就应该履行职责,为老年人安享晚年、乐享生活创造良好条件。要积极行动起来,升级服务理念,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晚年生活质量,为老年人办实事、做好事、献爱心,要着眼于解决老年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老年人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切实增加获得感、幸福感。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尊老、敬老工作一定会因尊老、敬老行动而取得显著的发展,让老人安享稳稳地美好与幸福,拥有更美的夕阳红。




尊老、敬老传统要代代传承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历代中国人民心中认可的精神信念。从古到今,一个个尊老、敬老的典范犹如一朵朵多彩的浪花奔流在历史的长河里。时光奔流不息,尊老、敬老的传统也应当生生不息,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可是,随着时代变迁、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各种因素的交织影响,个别人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改变,对尊老、敬老的传统有所漠视。
    敬老、爱老,善德之始。怎样对待老人,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指示标;如何尊重老人,是一个民族道德水准的衡量尺。漠视尊老、敬老的传统是不符合历史和现实,是必须要抵制和纠正的。我们应当综合运用宣传教育、制度安排以及法律道德等方式,让尊老、敬老成为每个家庭和社会的一种新风尚,让爱老、助老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自觉行动,让孝亲敬老这一中华传统美德滋养亿万中国人的心灵。代代传承尊老、敬老传统意义重大,它不仅是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把个人道德、家庭和谐和国家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尊老、敬老的传统在代代传承中,滋润人们的道德土壤,涵养我们的精神家园。
    尊老、敬老传统代代传承的目的就是让敬老之风、家国情怀在神州大地尽情流淌,在全社会营造出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让尊老、敬老、爱老的情感在人们心中扎根,引领亿万人民常怀敬老之心、倾注爱老之情、笃行扶老之事。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锋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