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文明新风 引领时代风尚
沐浴文明新风 引领时代风尚
文明是一座城市进步的标志、是城市最美的风景,也是百姓幸福的基石。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以市民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导向,持续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狠抓公民道德素质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如今,展开辽源的秀美画卷,城乡环境的共同改善、素质的共同提升,每个细微之处都洋溢着文明的芬芳。
文明之于人,是升华的道德品质;文明之于城,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要更好地建设“美丽辽源”,就需要全市居民共做文明之人、共建精神家园、共树文明风尚、共享创建成果。
市民在公园直播,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东丰农民画家创作农民画,弘扬文明风尚。
党员干部志愿者协助指挥交通。
志愿者清理小区“牛皮癣”。
志愿者清理楼道内小广告。
志愿者在社区向居民发放“创城”宣传品。
机关单位组织志愿者清理小区垃圾。
大街小巷文明阵地处处有
新时代文明实践化作缕缕馨香浸润城市的每个角落,文明新风正涵养着辽源这座城市的气质。今日的辽源,做文明市民、建文明城市的良好风尚拂遍每个角落,市民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正在不断提升。
阳光洒满大地,美景尽收眼底。走在辽源的大街小巷,道路干净整洁、交通四通八达;城乡被绿色渲染出浓墨重彩,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爱心驿站遍布街头巷尾,提供多种便民服务,释放着城市的温暖。一直以来,我市着力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结合“国际志愿者日”、传统节日和重要时间节点,围绕精神文明、乡村振兴、改善城市环境等主题,广泛开展“文明乡村”“文明交通”“爱国卫生”等志愿活动,激励社会各界共创文明、共享文明。船至中流浪更急,人至半山坡更陡。精神文明建设只有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让文明之风真正吹到实处,吹到人们心里,结出饱满的果实。
城市文明风尚的养成不是在一朝一夕,需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久久为功,让思想建设形成长效。以“水滴石穿”的韧劲,“铁杵磨成针”的功夫,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境界。
“风气之变必以渐也”,文明风尚的培养必须经常抓、长期抓,在思想上重视、在制度上约束、行动上落实。让我们继续为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加码,让文明常在、绿水长流、繁星闪耀的宜居环境触手可及……
让“礼让行人”蔚然成风
建设文明城市,文明交通是一项重要任务。各交通参与者都要文明出行,确保城市交通通畅、文明有序,让全体市民更好地享受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文明行车,礼让行人,是文明交通的内在要求,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指标。对一座城市而言,车辆不礼让行人、行人乱闯红灯、车辆乱停乱放等折射着市民的文明素质,影响着城市的文明形象。出租车司机王俊辉从业8年获得无数点赞。自从“文明驾车 礼让行人”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以来,他时刻谨记行车途中礼让行人,并带动身边司机朋友一起践行文明礼让理念。他说:“礼让行人,是我们作为文明驾驶员都应该遵守的一项基本交通规则,多等一会儿并不会影响什么,但多抢一秒却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悲剧。”文明礼让不仅可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也会为城市交通秩序的管理减轻负担。
如今,不仅是出租车服务行业参与到建设文明交通的行列,我市很多的机关党员干部也参与到了交通志愿服务中来,各单位的党员干部踊跃认领路口,主动参与值守、默默付出。外卖、快递等重点交通参与人员也自觉践行、礼让守序,为我市文明交通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
城市交通体现城市形象,广大驾驶人要站在建设文明城市的高度上,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主动礼让行人,共同维护好我们文明城市的道路交通秩序和道路交通安全。
让文明就餐引领餐桌文化
就餐前,服务员会提醒顾客按需点餐;就餐时,顾客文明就餐,公共就餐环境整洁有序;饭后,顾客会把没吃完的菜主动打包带走;餐厅把一菜一公筷、一汤一公勺作为服务标准……近年来,我市积极宣传文明餐桌行动,倡导使用公筷公勺、文明健康用餐,广大餐饮企业、市民积极参与,文明新风尚蔚然成风。
曾几何时,餐桌乱象让不少人感到头疼,嘈杂的氛围,烟雾缭绕的就餐环境,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如今,文明公约被端上了餐桌,就餐环境大大改善,很多市民在“吃”这件事上也正在掀起城市文明新风尚。比如,自觉遵守公共道德规范,在餐桌上不大声喧哗,不影响他人就餐,不在公共就餐场合吸烟,不劝酒、不酗酒,酒后不驾车。真正让小餐桌体现出大文明。
“光盘行动”更是深入人心,自古以来勤俭节约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如今广大市民也在积极发扬,弘扬勤劳节俭、厉行节约的优良传统。市民张先生说:“积极向家人、亲戚、朋友宣传朴素、勤俭的重要意义,督促家人和朋友厉行节约,及时制止浪费行为,引领带动更多的人加入文明节俭的行列中来,已经成为大部分人的共识。和朋友在一起吃饭,吃剩下的大家也都主动打包,这种风气是我们社会文明的显现,值得点赞。”
虽然餐桌文明风还并没有完全吹到家家户户,但是只要我们每个人坚持从现在做起,与文明握手,与陋习告别,加大 “光盘行动,文明餐桌”的宣传力度和践行力度,争做文明有礼、勤俭节约的传播者、实践者和示范者,用实际行动积极响应参与文明城市创建,那么城市文明就会更上一层楼。
立文明之风始于习惯
培养公民的文明习惯,是为了让明礼诚信、遵纪守法成为自觉行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文明习惯的养成,能丰富精神生活,能为我们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全面建成文明城市,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其中,需要我们多方发力,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以整个城市来讲,建设全国文明城市,既要颜值美,更要内在美。我市一直坚持把“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最高荣誉,一面整理外在的市容市貌、民俗民风,一面追求内在的民生福利和隐性的人文精神,坚持把倡树美德健康生活方式与文明城市创建、文明实践紧密结合,以群众为主体,推进思想建设,弘扬文明风尚。不断创新形式,积极探索新路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日常行为习惯养成为落脚点,开展了一系列教育宣传活动,积极倡树自律助人、孝老爱亲、服务利他、节俭绿色、共建共享的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以家庭、个人来讲,一言一行塑造形象,一举一动彰显文明。文明通常不在于高深的道理,而体现在于点滴细节。比如保护环境,不乱丢垃圾。文明出行,不乱停乱放等,这些都是文明习惯养成的开始。事实证明,群众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带动,对提升市民素质、养成文明习惯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市民宋先生表示:“每个人都有从众心理,在社会行为发生时,‘随大流’的现象随处可见,大家都不乱扔垃圾,个人就不好意思再扔;大家都文明出行,个人随意违章的现象就很少发生。”
每一分努力,都会让我们的城市更加文明,每一分辛劳,都会为我们的城市增色添彩。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上下同心、实干笃行,全力投入到深化全国文明城市,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伟大实践中去。
以典型力量激发文明动力
模范榜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理想人格的具体体现,它具有生动、鲜明的形象,让文明精神可以具体化,更易于理解和效法,具有强烈、深刻的教育作用。可以通过搭建平台、创设载体,发动全民参与,争当文明模范,让每一位群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移风易俗”,养成文明风尚。
为让文明行为可以有更生动的体现,近期我市开展了一系列“道德模范”“辽源好人”宣传典型活动,在活动中讲述凡人善举、聆听好人故事、共话道德之美,在全社会掀起了“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热潮。道德模范是有形的正能量,是鲜活的价值观,是道德实践的榜样。要让“辽源好人”释放的正能量转化为群众的生动实践。引导全市各行各业的群众以道德模范为标杆,在助人为乐、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见义勇为等方面笃实践行。如今,更多的“辽源好人”走上讲台,“现身说法”,走进乡镇、单位、社区和校园,让来自群众身边的榜样将好人精神诠释得更加生动形象。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道德点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不断擦亮这块金字招牌,润泽群众心灵。
典型宜引领,文明当致远。先进典型不但能让全市广大人民群众掀起学习榜样的热潮,引领文明风尚,其形成的“集聚效应”更能为全力以赴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
文明需要个人修养
社会的文明进步建立在个人修养基础之上,个人修养越高,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就越高,反过来社会文明程度也会深刻地影响个人修养水平。因此,加强个人修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
在一个国家中个人是主体,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也显示在人的发展上。公民个人修养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只有大多数人具备了文明素质,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会提高。
讲究修养,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列在首位说明良好的个人修养是成就事业的前提。作家韩素音曾经称赞周恩来总理是十分富有魅力的领导人。周总理之所以具有这种吸引千百万人的“魅力”,首先是由于他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思想和才华。而他的风度、气质,以及他的仪表和言谈举止,也无不给世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在有各国使节参加的社交场合,他总要到使节的坐席上去,同他们一一碰杯致意。当他举杯时,总是目视对方,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
诚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内在的修养可以让文明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言行,可以让礼仪不再是外加的约束,而是内化的自律。
真正的修养与身份无关
新闻里面经常能看到,平凡而普通的人对尊重的态度。那些在工地干活的农民工,进入便利店时会脱掉鞋子放在门口,因为担心沾满泥土的鞋子弄脏了人家的地板;辛苦一天的清洁工人,哪怕地铁里有座位都不去坐,因为心疼那些上了一天班的年轻人;拾荒者拿着仅有的钱买了一碗热米粉,坚持不在店里坐着吃,而是蹲在店门口的角落里吃,因为怕自己褴褛的衣裳吓到其他人,影响老板的生意。看过的人,有的说心酸,有的说心疼,也有说尴尬,而更多的人,却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人性的美好,看到了个人的修养和高尚的品格。他们都是社会最普通的人民,纯朴却善良,懂得替他人着想,也许他们不善言辞,也根本没在意自己这些微不足道的行为,但是却无声地透露着,他们比很多有学识有财富的人更有素养,更懂得尊重别人。
人的素质与资产无关,与身份无关,与地位无关,只与人的修养有关。衣衫褴褛的人也会有高贵的灵魂,极高的个人修养,衣着华丽的人也同样可能有卑劣的行径。内在的充实永远胜过外在的亮丽,“善良、正直、宽容、尊重”是我们新时代青年应具备的良好品质。
本版稿件由 本报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摄影由 本报记者 吴培民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