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救死扶伤践初心 守护健康为人民
救死扶伤践初心 守护健康为人民
今年的8月19日是第5个“中国医师节”。“中国医师节”的设立,既是为了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使医务工作者们进一步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提高工作积极性,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群众,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同时也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卫生健康环境,实现“尊医重卫、共享健康”的目标,更是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力量。
在辽源医疗战线上,活跃着许多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守护着辽源百姓的生命健康。今天,为庆祝第5个“中国医师节”,本报刊发我市8位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展现辽源医疗工作者的风采,进一步树立医师的良好形象,营造尊医重卫的和谐氛围。
“为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作贡献”
——记辽源市中医院脑病二疗区主任 代洪伟
代洪伟,主任医师,辽源市中医院脑病二疗区主任。他是吉林省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吉林省中医脑病质控中心专家、吉林省健康科普专家、辽源市医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自参加工作以来,代洪伟认真践行“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使命,精钻细研、扎实工作、用心服务,治愈了无数患者,为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刻苦钻研,锤炼精湛过硬本领。代洪伟多年来一直在临床一线工作。平日里,他刻苦钻研业务,虚心向前辈请教,拜吉林省名中医李文福为师,成为吉林省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并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进修学习。2014年,他带领科室医生率先在辽源开展了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术,填补了辽源地区空白,极大地降低了辽源地区脑梗患者的残疾率和病亡率,也使辽源市中医院成为辽源地区第一家列入吉林省卒中学会第一批卒中急救地图的成员单位。
言传身教,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代洪伟在医疗技术上追求精益求精,在治疗效果上追求好上加好,在诊治过程中严肃认真、尽职尽责。他平时与患者交谈,查房时态度和蔼,处处为患者着想,把患者当作家人、亲人,在患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形象。代洪伟的行为也感召和影响了整个团队,带动了科室服务水平的整体提高。
守护健康,打造志愿服务团队。2016年10月,代洪伟牵头申请成立了辽源市中医院红手环志愿者服务团队。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志愿者走遍了辽源市各乡(镇)、社区、养老院,举行义诊、健康讲座等活动,向人民群众普及健康知识。他组建的红手环志愿者团队连续三年被评为“吉林省红手环优秀志愿者团队”,他本人被中国卒中学会评为“2018—2019年优秀红手环志愿者”。
培育梯队促发展 做好学科带头人
——记辽源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七疗区主任 马中山
马中山,现任辽源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七疗区主任。30余年来,他一直从事肿瘤临床诊治和科研工作。工作中,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技术精湛、医德高尚,被评为“辽源市白求恩式医务工作者”,现担任吉林省肿瘤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辽源市肿瘤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吉林省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吉林省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吉林省研究型医院常务委员。马中山不仅是“辽源市拔尖人才”,更是辽源市肿瘤学科的带头人。
组建辽源市放疗治疗中心,填补辽源放疗技术空白。2000年8月,马中山率队到吉林省肿瘤医院学习放疗技术,仅用4个月完成了一年的学习任务。经过一年多的筹建,辽源市肿瘤放射治疗中心于2001年7月12日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吉林省第4家拥有肿瘤放射治疗主流机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地区,填补了辽源地区不能开展肿瘤放射治疗的空白。为拓展放疗中心服务领域、提升放疗中心技术水平,马中山每周往返长春两次以上,请教技术、咨询问题、寻求帮助。现如今,辽源市第二人民医院已经成为辽源地区肿瘤专科医院,得到省里和国家的认可。马中山在省里的学术地位和水平大幅度提升,尤其他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学成归来,很多诊治方案可以与北京直接对接。
做大做强专科建设,培养梯队,带动相关科室发展建设。马中山所在科室先后培养出六名护士长、四位主任及很多技术优秀人才,为辽源市肿瘤诊治作出了巨大贡献。马中山也在省里担任很多学术职务,并经常在省级学术会议进行讲课,参与省内病例会诊。马中山作为一直工作在医疗一线的专业带头人,多年来不断为辽源地区肿瘤事业添砖加瓦,持续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做人民健康卫士 为患者重燃希望
——记东辽县人民医院介入治疗科主任 孙赫
孙赫,副主任医师,东辽县人民医院介入治疗科主任,2018年度东辽县“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他是吉林省抗癌协会介入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吉林省医学会介入分会委员。孙赫毕业于吉林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先后多次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进修学习介入治疗技术,并于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院介入治疗科参加临床工作7年,对于各种体部良恶性肿瘤的血管介入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辽源市介入治疗学科领军人物,也是东辽县介入治疗学科带头人。
在孙赫的带领下,东辽县人民医院介入治疗科自2017年10月成立以来,已成功完成了各种体部良恶性肿瘤介入治疗、腹腔实质脏器破裂出血介入止血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及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以及肾囊肿及肝囊肿经皮囊肿抽吸硬化术、食管及十二指肠狭窄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取出术等高难度手术800多例,其中十二指肠腔内支架植入术、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等均为辽源地区首例。
五年来,孙赫带领科室医护人员钻研技术、埋头苦干,不畏险阻、勇攀高峰,取长补短、不断提高。他仁心大爱、情系病患,倾心奉献、不计得失。一次次高难度介入手术的成功、一个个从死神手中夺回的鲜活生命,无不彰显着铅衣卫士的匠心本色。孙赫的诊疗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得到了患者的充分肯定和群众的一致称赞,收获的锦旗不计其数。孙赫说:“我们收获的不仅是一面面锦旗,更是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充分信任。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牢记初心、不辱使命,发扬成绩、查找不足,努力为东辽县乃至辽源市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为守护生命而负重前行”
——记辽源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主任 郭朝阳
郭朝阳,主任医师,是辽源地区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心血管疾病专家、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领头人。他是白求恩医科大学等多家医科大学的兼职教授,撰写的十余篇学术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医学杂志上发表。
郭朝阳于2021年开展的冠脉血管内压力导丝测定术(FFR)、有创性心电生理检查术、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安置术(ICD)、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等创新技术,均填补了辽源市空白。全年完成药物球囊56例。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不断迈上新台阶,冠脉药物球囊很好地展现了“介入无植入”新理念,为患者带来了更优质的选择。相信在未来,“介入无植入”理念将赋予冠脉介入治疗技术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胸痛中心的成立,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开通了绿色通道,最快速开通堵塞血管,恢复心脏血运重建,尽最大可能挽救濒死心肌,减少死亡率,改善预后。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郭朝阳随叫随到,而这句“随叫随到”的背后是郭朝阳默默的付出。
从医24载,郭朝阳常对科室医生及学生说:“医者,要时刻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不断提升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为保障医疗安全不懈努力;要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为守护宝贵的生命负重前行。”
“医者有仁术,更要有仁心”
——记辽源市中医院普外科主任 夏勇
夏勇是辽源市中医院普外科主任。在从事普外科临床工作的30多年时间里,他不断创新进取,带领全科室医护人员积极开展工作,通过快速康复理念和微创外科技术的应用,服务辽源地区的患者,成绩斐然,并凭借高尚的医德、精湛的技术,得到广大医患的普遍认可。
坚持医教研并举全面发展,追寻医学科技前沿。夏勇带领的普外科每年手术量400多例,承担了辽源地区大量急诊急救的外科医疗护理工作。每年完成腹腔镜微创手术近300例,其中多项手术填补辽源地区及各大医院的技术项目空白,大幅度降低了患者转诊以及异地就医的医疗费用,方便了急危重病人在家门口得到救治。夏勇被选为国家级疝专科常委委员、吉林省胃结直肠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坚持优质服务理念,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普外科医生的工作夜以继日、全年无休,半夜到医院为急诊病人做手术是常态化,并且时刻准备患者抢救工作。夏勇连年拒收和返还“红包”累计30余万元,收到无数的锦旗和表扬信。在他的带领下,辽源市中医院普外科获得了“辽源市2022年度工人先锋号”集体荣誉。
凭着良好的医德医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夏勇认为医者既要有仁术,更要有仁心。他在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同时,还对患者耐心进行心理疏导,给病人和家属的心里点起了一盏明灯。每天来找夏勇看病、咨询的患者络绎不绝,而他总能耐心细致地为每名患者解惑。他常说:“患者就诊是信任我,他们把健康乃至生命交给了做医生的我,而我就要尽一切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看到他们开心的笑容,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不断提升自我 守护人民健康
——记东辽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滕瑞洪
滕瑞洪,东辽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先后获得中国卒中协会、吉林省卒中协会授予的“优秀红手环志愿者”称号。多年来,她一直坚持在临床工作第一线,注重理论和实践学习及知识的不断更新,内科理论基础扎实,曾多次在市、县及本院组织的知识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中获奖,并在国家级刊物发表神经科论文多篇,曾连续多年被县及本院评为优秀先进个人。滕瑞洪是医院神经内科业务骨干、学科带头人。凡经她治疗的神经内科患者,病情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脑血栓患者因处于发病早期,在各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及时给予溶栓治疗,可以使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各种功能完全恢复,回归正常的生活状态。
为了让更多的百姓了解如何预防脑卒中和发病后第一时间认识脑卒中及如何治疗,滕瑞洪多次组织开展红手环义诊活动,发放宣传资料。东辽县人民医院和滕瑞洪个人于2019年、2020年分别获得吉林省卒中学会、中国卒中学会授予的“优秀红手环志愿单位”“优秀红手环志愿者”称号。非疫情期间,每年收治患者3000余人。
为了成为更好的学科带头人,滕瑞洪放弃年休假,在假日积极参加国家及省医学会举办的神经内科相关学术会议及培训班。她先后被聘为吉林省癫痫协会理事、吉林省神经病协会委员、吉林省睡眠学会委员、吉林省眩晕协会理事、吉林省卒中学会委员、吉林省卒中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等。
二十多年来,滕瑞洪在专业技术方面日臻成熟,在工作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滕瑞洪仍在努力钻研,通过不断学习和向其他学科专家请教,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整体业务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不断奉献。
守护百姓健康 让患者脸上重现笑容
——记辽源市中心医院胸外科主任 朱然
朱然,主任医师,辽源市胸外科学科带头人。2010年被聘为大连医科大学兼职教授。
朱然参加工作30多年,一直发扬救死扶伤的精神,时刻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技能,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为患者解释病情,向患者讲解最佳治疗方案,打消患者疑虑,得到患者的充分信任,构建了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的温馨和谐的医患关系。甘于奉献、诚实敬业是外科工作必备的人格素质。多年来,朱然从点滴做起,踏实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2016年荣获“吉林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医德标兵”称号,2017年被评为“辽源市第十一届劳动模范”。
胸外科的工作急症多、手术难度大、工作任务重,压力和责任大,经常加班加点。急诊患者经常夜间来医院,而且很多胸外科患者损伤的都是重要脏器,需争分夺秒救治。所以,胸外科手术时间长,经常通宵达旦,每次都累得疲惫不堪,但朱然从无怨言。至今已完成心脏修补术20余例,抢救成功率100%。
工作中,朱然勇于创新、挑战,在技术领域不断追求新突破,在肺部肿瘤、食管肿瘤、纵隔肿瘤以及各种胸部外伤等疾病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先后完成多项填补辽源市空白的手术,将中心医院胸外科打造成为辽源市唯一一个诊疗体系完备的科室,达到省级及国家级医疗水平。朱然在国家及省级杂志上发表论文10余篇。
朱然常说:“选择医生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救死扶伤是我们的责任,用真心、爱心、责任心呵护每一个病人,使病人生命延续、健康重现,是我最欣慰的事情。”
救死扶伤为己任 不忘初心践承诺
——记龙山区中医院内科副主任 那鹏举
那鹏举毕业于吉林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名临床医生。多年来,她一直工作在临床一线,凭借过硬的专业本领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用心服务、扎实工作,治愈了无数患者。那鹏举对于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但却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多年来,她以更好地为患者治疗疾病、减轻病痛的折磨、早日恢复健康为目标,虚心向前辈专家请教,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熟练掌握对心衰患者的救治,并对呼吸系统疾病,例如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等病情的抢救与治疗也都有丰富的成功经验。她为很多患者解除疾苦,成功挽救了患者生命。
2021年5月17日,内科病房转来一名生命垂危的患者。患者入院时处于浅昏迷状态,口唇颜面青紫,呼吸急促,双手水肿,曾在上级医院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生命岌岌可危,且该患者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四联症,此次因急性腹痛、昏迷,在上级医院治疗,但病情未见好转。当时家属已放弃治疗,但是作为医生的那鹏举从未放弃。患者基础病较重,先天发育不良,给治疗带来很大难度。在科主任的带领下,立即进行抗休克、强心等对症治疗。经过同事们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患者的意识逐渐清醒。
多年来,那鹏举一直践行“医者当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承诺,埋头苦干、勇攀高峰,心系患者、乐于助人。平时与患者交谈或者查房时态度和蔼,处处为患者着想,把患者当亲人,得到患者和家属们的认可和充分肯定。那鹏举说,在以后的工作中,她将不忘初心、积极进取、查找不足,争取为辽源卫生事业和守护百姓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刘红娇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刘鹰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