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服务功能“升级”之路还有多远
转型城市的“成长烦恼”——
一座城市的建设,如同摆积木,每一个宏观、微观的管理设计、步骤和细节都关乎着整个城市的发展模式,关乎着市民生活的便利程度和城市的宜居程度。以前,大多数居民追求选择多元的、质量能提高的生活方式;如今,人们更在于追求享受便利、心情愉悦的生活状态。
作为转型城市的辽源,正在日新月异、快速发展,市民对生活便利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然而,随着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张,本应令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在其“成长”过程中却没有表现出预想的那么完美。衣、食、住、行等大问题日益凸显出“副作用”,就连停车、修鞋、买菜等小事情也越来越不方便。这座转型中的城市在服务功能上引发的一系列“成长烦恼”,让不少市民大吐“生活苦水”,大家对“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管理、规划升级和提升生活便利度的呼声越来越高。
“居家”烦恼:
柴米油盐就近难寻;跑遍半个城只为修双鞋
日前,家住辽河半岛住宅小区的居民高佳在公交车站点等车,准备到大什街给自己的皮鞋垫个“前掌”。她对记者说:“我家小区周边道路挺宽,还有个广场,生活环境也不错。但高楼周围既没有大型超市、综合便利店、正规菜市场、商贸购物中心,也没有像样的饭店、休闲娱乐场所、健身馆等。可即便有,消费价格也得比大城市高出不少。平时就连换个拉锁、修双鞋、买点儿菜、干洗件衣服都得跑遍半个城、走出好几条街,柴米油盐的居家小事结果成了‘麻烦事’,真令人头疼。”
像市民高佳如此“吐槽”的人不在少数。不知从何开始,我市高楼越盖越多,道路越修越宽,但功能区的配套服务却远远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脚步。市民刘庆魁家住市第五中学附近,虽然周边有不少小饭馆、小卖店,但刘先生还有不少生活上的苦恼。“我家小区附近连个菜市场都没有,平时只有一些小商贩在门口的胡同里摆摊卖菜,弄得道路两边特别脏。有时候想给家人炖条鱼、做点儿肉吃,可家附近没有卖的,我就跑到街里的大超市去买,虽然东西挺全,但价格并不便宜。要么,我就去东吉市场买菜,可道儿远不说,来回还得坐车,为了买点儿菜跑出好几条街,太不方便了。”刘庆魁说。
仙城小区的居民王婧在大什街附近上班。“仙城小区有110多栋楼。去年,‘隔壁’的河西新苑与西安新苑高层回迁楼居民相继入户,居民达到前所未有的爆满,但居住条件却一般,门市不少,面积不大,都是些小饭馆、小卖部,想请朋友吃个饭,还得走出好几里路去;买个衣服啥的都没有卖的,也没有正规的菜市场,基本都是小商贩占道经营,整个小区那埋汰的程度简直让人无法形容了;大型超市一个都没有,要想买点儿上档次的商品,还得去凯玛超市或欧亚超市。” 她告诉记者:“平时我要想买件衣服、修点儿东西,就得趁上班午休时间去街里‘一次性’解决。不然的话,从家到大什街特意跑一趟,路上就得花去40多分钟,真不愿意折腾啊!”
“目前,我市大型商场、菜市场、超市及各类维修店铺等并不多,地点也主要集中在市区中心地带,对于城郊、开发区、棚户区等离市区较远的居民来讲,极为不便,这与我市加快转型发展的步伐不符。所以,我市在功能区配套服务的分布上应该更趋于均衡化,让咱们老百姓拥有更多的就近选择空间。”在某机关单位工作的刘国良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出行”烦恼:
交通拥堵成常态,转悠好几圈找不到停车位
谈到“生活便利度”这个话题,不少市民纷纷表示,最心烦的事儿就是开车堵、停车难。“现在没车不方便,有车也不方便。开车不方便,不开车也不方便。”市民赵文臣的话道出了“出行”的烦恼。
日前,家住北寿社区的赵文臣出门购物,没有选择驾车前往,而是与妻子手牵手走到大什街附近。赵先生说:“家附近没什么大商场,一般买东西都去大什街。虽然大什街商场不少,但路窄、车多,尤其一到周末、假期,街上聚集不少人,高峰时期车流量特别大,私家车、公交车经常堵在一块,半天动弹不了一步,况且还不好找停车位,所以索性就不开车了。”
“有一次去大什街,光找停车位就找了20多分钟,来来回回转悠了好几圈,稍不留神儿就被‘电子警察’逮个正着,走辽源的路,竟能感受到北京的堵。”每次逛街购物时,停车成了市民杨晶晶最头疼的事儿。“因为商场附近的停车位不足,也没有专门的停车场,有时候不得不把车停在商店门口,买个化妆品,不到10分钟出来,结果违章停车罚单就贴在你车窗上了。”杨晶晶苦恼地说。
其实,开车难“行”、停车难“停”等行车问题并不只出现在大什街,其它消费场所和路段同样有此“烦恼”。出租车司机杨立君告诉记者:“很多年轻人一到节假日或周末晚上就愿意出去唱唱歌、看看电影,而咱们市里室内设备、装潢较好的KTV、电影院也就那么几家,门前通行的道路还不太宽敞,一到开场时间很多车堵在门口,往前开开不了,往后退又没法退,每次开到这儿都‘进退两难’。”
除了逛街、娱乐时行车难、停车难外,自家停车、访友停车同样难上加难。市民刘思宇和李婷既是同事,又是好朋友,一个住在仙城小区,一个住在辽河半岛小区,她们经常开车到对方家串门做客。而对她俩而言,有一个共同的苦恼就是停车难。
家住仙城小区的刘思宇说:“我们两家小区都不小,可毕竟车多、位置少,又没有车库、停车场或固定的停车位,每次停车都是‘先到先得’。有时候我下班晚了,楼下车都停满了,没地方可停了,我只好开车绕着小区找空地方停车,我们小区平坦的绿地上都被居民开辟成停车场了。”而住在辽河半岛小区的李婷同样深有感触:“我家小区是前几年新建的,里面的‘硬件’设施大多都挺好的,可唯独没有私家车库,很多居民只能见空乱停车。所以小刘一来我家就常说,‘自家停车难,串门访友停车还是难’。”
“竞争”烦恼:
商家扎堆大什街,恶性竞争压力大
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市大多商业购物网点还主要集中在大什街周边,银座购物中心、春天百货、凯玛超市、联贸大厦、意发购物广场、新华时尚购物广场等大型商场“遍地开花”,形成了市民消费的固定区域。然而,由于商业功能区建设不完善、购物网点分布过于集中、“软”、“硬”配套服务和公共设施不均衡等“硬伤”,衍生出来了居家消费、停车行车、文化娱乐等方面的不便利,并成为当下消费者的生活烦恼。但对于不少商家而言,这种“城市病”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经营上的竞争烦恼,竞争局面日趋“白热化”。
“现在生意不好做,大什街店铺、商场趋向饱和,甚至过于密集,彼此之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不少同行都有这个感受。”大什街一家大型商场销售员李玉杰透露说:“虽然平常客流量不少,但同类商铺太多,不少顾客货比三家,转了一圈又到别家店去了,销售量大不如从前。”
商业街上一家经营服装生意的店主郑颖告诉记者:“这里地段最好,属于城市中心地带。来往车辆多、客流量也大,大家为了多赚点钱儿都想往这儿挤。可现在这里的商家越来越多,店面不大但租金挺高,所以商品物价也得跟着涨,不少顾客从此经过,看门面档次一般、东西还不便宜,基本都是进来随便看看的主儿,生意真是越做越难。”
有不少市民认为,我市商业区的经营范围过于集中,消费产品种类较为雷同、单一,不能满足百姓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此外,动线规划不合理、门店设备陈旧以及品牌分类冗杂,也让消费者直呼“购物服务体验较差”,这无形中给商家之间的经营竞争增添了难度。
正在逛街的市民吴桦告诉记者:“说实话,街里商场的服装都大同小异,要么款式互仿、不够时尚,要么质量一般、不上档次,经常转了好几圈,也没买到中意的。而且有些商场内格局规划不合理,常常绕了一大圈才找到电梯,室内的方向指示也不够明显,有时候赶上电梯停用或维修,还得找楼梯,太麻烦,所以后来我也就不常去这些商场了。”
“休闲娱乐”烦恼:
孩子的童年何处留,拿什么取代“宅”娱乐
“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是‘小宅男’、‘小宅女’,不是在家捧着手机、电脑玩游戏,就是跟家长去室内游乐场玩一些投币的娱乐项目,市内也没有其它地方可以去、可以玩,渐渐丢失了最原始的童真和快乐。”一位学生家长认为,如今孩子的童年大多被电子化、机械化、游戏化,很少真正接触大自然,享受纯真快乐的童年,其主要原因在于自然旅游资源的服务功能被工业化、城市化所取代,公园、动物园、室外游乐园等户外休闲娱乐场所也严重不足。
一位“80后”母亲黄蕾说:“除了一些文化休闲广场外,我市大部分娱乐项目都搬进了室内,平时有空的话顶多领着孩子到博纳广场、欧亚购物中心、茵特拉根休闲娱乐广场里的儿童游乐场去玩一玩,有意思的项目也就那么几个。为了让孩子多亲近大自然、开阔一下眼界,一到假期我们夫妻俩儿就会带孩子到各地的自然旅游景点去观光,或是去周边城市的水族馆、动物园、植物园等游玩,但如果咱们市里也有的话,那就方便多了!省去路费花销不说,还可以吸引周边城市的游客来辽源旅游,增加咱们市的知名度。”
当下,不光孩子玩得不尽兴,大人们的文化休闲娱乐活动也被“宅”起来了。某家公司的办公室“小白领”吴敏杰平时除了工作,就是喜欢和朋友在一起吃饭、唱歌、看电影。她说:“大家在一起时无非就是去市中心的一些室内娱乐场所玩一玩、聚一聚,但这些地方的花销都不少,每次结账时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所以平时我都‘宅’在家里。”
“目前,咱们市里的文化休闲场所相比其它城市还是较少,地点过于集中在市区内的繁华街道。而老旧小区、棚户区回迁楼周边则缺乏相应的休闲、娱乐、运动等服务场所和公共设施,无法满足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费需求和生活需求,造成功能服务分配不均等、不完善。”某机关退休干部李兆禄说。
“宜居环境”烦恼:
经常一不小心吃满口灰,洁净城市还需“绿色”指路
城市主体功能区“硬件”上的不完善、服务系统的不配套,让不少市民深感——城市便利生活不简单。与此同时,在城市软环境的服务功能上也未能达到尽善尽美,人们的居住环境、空气质量、绿化美化等问题同样列在了“生活烦恼单”上。
一直在北门附近发电厂小区居住的居民陈先生对居住环境多有不满。他说:“楼道里的声控灯时好时坏,还得自家安装,有的楼层还没有,而且灯光特别暗,天黑上楼时眼神儿不好的都看不清楼梯磴,挺危险的。这老楼都20来年了,楼梯窄、坡度陡,年岁大的人上楼呵气带喘的,挺费劲儿,而且挺多设施都老化了,小区环境和居住条件真该好好改善改善了!”
“我家孩子小,特别爱吃街边的烤串,每次上街他都嚷嚷着要吃,但那些小吃车经常占道经营,来回过往的车辆只能在‘夹缝’里通行,一股股尾气拂过那些食物、特别不卫生,烤炉里冒出的烟直呛人,迸出的炭火星子也把空气弄得特埋汰。”市民张馨媛告诉记者:“现在生活水平好了,住新楼的人多了,有车的人也多了,但汽车尾气、生活垃圾也跟着‘渐长’,空气质量大不如前,平时出门经常一不小心弄得满嘴灰,心里一下子从‘高兴’变‘扫兴’了。说句实在话,市里的卫生环境远不及周边县区。”
持有同样观点的不只张馨媛一个人,家住福镇附近的居民郭先生抱怨道:“现在天暖和了,但气候干燥、风大、沙尘多,开会儿窗户,窗台上就有一层灰。市区内大面积的草坪广场和绿植栽培都不多,而且大部分居民区附近都没有。我家小区里就连个歇脚的地方都没有,更别提什么绿化美化了,居住环境条件很一般。”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大力实施“城市绿化美化工程”,不断改善城市宜居环境。如今,不少市民期待着夏季的一抹“绿色”能够点亮身边的好日子,期待着真正的便利生活离自己越来越近……
·现象反思·
城市转型中不可忽视的“小”事情
本报记者 汪 琳
中小城市的转型发展成功与否离不开“民生”二字。何为“民生”?最关键的就是城市主体功能区对市民生活的便利服务,不断满足市民对生活便利度的要求。要想打造人民满意的宜居城市,方便、适宜是其最核心的因素,应该为居民生活的多方位需求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并使这些服务更方便地被广大市民所享受。惠及民生,一件“小”事情都不能落。
如今,我市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满意舒心才是“硬道理”。而市民对便利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加,体现出城市发展正在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毋庸置疑,一座城市的规划建设必定会带来不少好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发展步伐的加快,为市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人均收入,辅助城市服务功能;伴随城市化进程,家庭活动趋向社会化,百姓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能够有更充裕的时间参与教育、文化、休闲、娱乐等活动。但是,当城市扩张到一定程度,购物消费不便、交通即时拥堵、老旧小区设施老化、文化休闲场所不足、空气质量下降等“城市病”也为市民生活带来了种种不便。
要想治好这种“病”、提高百姓的生活便利度,城市发展必须要放眼大局,从“小”做起,在科学规划、精细管理上多下功夫、做足文章。一方面,在城市交通、商业服务、市政设施、住房条件、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绿化美化、公共卫生等方面的“硬规划”上,要科学统筹,找准政府的“软支撑”,提供资金、理论、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尽量弥补因人口加速增长造成的服务功能“短缺硬”;尽量减少人流、物流在城区中心的高度集中,分解市区功能;尽量按照人口比例、年龄分布等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促进城区服务功能高质量、均衡化。另一方面,在主体功能区建设布局、维护管理上要精心设计,抓好每一个细节。比方说,合理规划交通路线,尽量减少职住分离现象,相关部门应增加公交车数量,减少间隔时间,延长收车时间,减少“钟摆式”通勤现象,提高公共交通的使用效率。
转型城市的功能区规划建设需要科学支撑,就连社区垃圾站、公共厕所、街头垃圾箱等小型公共设施的布局与设置都不容忽视,应加大对其使用率、环境影响、生态文明等方面的综合考量。唯有如此,转型城市才不会“转偏”,政府部门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才不会被抱怨是摆“花架子”,最初的好心才不会办成“坏事”。
照片说明
同类商家、同类商品过于密集,商家竞争激烈
种类齐全的蔬菜集中超市,商品价格不菲
商业街小贩占道经营,造成街区行车困难,卫生环境极差
辽河半岛高楼林立,小区附近消费功能区不足,服务功能不到位
消费者体验不到位,商场内部缺乏合理布局
商家扎堆,商品样式雷同,以致门可罗雀
汽车停留道路上,造成交通拥堵
辽河半岛广场没有专门停车场,泊车位不足,私家车乱停乱放
儿童室娱乐项目不足,导致儿童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过少
仙城小区无正规菜市场,商贩占道经营已久,小区形象黯然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汪 琳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胡希伟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
便民服务功能“升级”之路还有多远
一座城市的建设,如同摆积木,每一个宏观、微观的管理设计、步骤和细节都关乎着整个城市的发展模式,关乎着市民生活的便利程度和城市的宜居程度。以前,大多数居民追求选择多元的、质量能提高的生活方式;如今,人们更在于追求享受便利、心情愉悦的生活状态。
作为转型城市的辽源,正在日新月异、快速发展,市民对生活便利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然而,随着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张,本应令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在其“成长”过程中却没有表现出预想的那么完美。衣、食、住、行等大问题日益凸显出“副作用”,就连停车、修鞋、买菜等小事情也越来越不方便。这座转型中的城市在服务功能上引发的一系列“成长烦恼”,让不少市民大吐“生活苦水”,大家对“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管理、规划升级和提升生活便利度的呼声越来越高。
“居家”烦恼:
柴米油盐就近难寻;跑遍半个城只为修双鞋
日前,家住辽河半岛住宅小区的居民高佳在公交车站点等车,准备到大什街给自己的皮鞋垫个“前掌”。她对记者说:“我家小区周边道路挺宽,还有个广场,生活环境也不错。但高楼周围既没有大型超市、综合便利店、正规菜市场、商贸购物中心,也没有像样的饭店、休闲娱乐场所、健身馆等。可即便有,消费价格也得比大城市高出不少。平时就连换个拉锁、修双鞋、买点儿菜、干洗件衣服都得跑遍半个城、走出好几条街,柴米油盐的居家小事结果成了‘麻烦事’,真令人头疼。”
像市民高佳如此“吐槽”的人不在少数。不知从何开始,我市高楼越盖越多,道路越修越宽,但功能区的配套服务却远远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脚步。市民刘庆魁家住市第五中学附近,虽然周边有不少小饭馆、小卖店,但刘先生还有不少生活上的苦恼。“我家小区附近连个菜市场都没有,平时只有一些小商贩在门口的胡同里摆摊卖菜,弄得道路两边特别脏。有时候想给家人炖条鱼、做点儿肉吃,可家附近没有卖的,我就跑到街里的大超市去买,虽然东西挺全,但价格并不便宜。要么,我就去东吉市场买菜,可道儿远不说,来回还得坐车,为了买点儿菜跑出好几条街,太不方便了。”刘庆魁说。
仙城小区的居民王婧在大什街附近上班。“仙城小区有110多栋楼。去年,‘隔壁’的河西新苑与西安新苑高层回迁楼居民相继入户,居民达到前所未有的爆满,但居住条件却一般,门市不少,面积不大,都是些小饭馆、小卖部,想请朋友吃个饭,还得走出好几里路去;买个衣服啥的都没有卖的,也没有正规的菜市场,基本都是小商贩占道经营,整个小区那埋汰的程度简直让人无法形容了;大型超市一个都没有,要想买点儿上档次的商品,还得去凯玛超市或欧亚超市。” 她告诉记者:“平时我要想买件衣服、修点儿东西,就得趁上班午休时间去街里‘一次性’解决。不然的话,从家到大什街特意跑一趟,路上就得花去40多分钟,真不愿意折腾啊!”
“目前,我市大型商场、菜市场、超市及各类维修店铺等并不多,地点也主要集中在市区中心地带,对于城郊、开发区、棚户区等离市区较远的居民来讲,极为不便,这与我市加快转型发展的步伐不符。所以,我市在功能区配套服务的分布上应该更趋于均衡化,让咱们老百姓拥有更多的就近选择空间。”在某机关单位工作的刘国良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出行”烦恼:
交通拥堵成常态,转悠好几圈找不到停车位
谈到“生活便利度”这个话题,不少市民纷纷表示,最心烦的事儿就是开车堵、停车难。“现在没车不方便,有车也不方便。开车不方便,不开车也不方便。”市民赵文臣的话道出了“出行”的烦恼。
日前,家住北寿社区的赵文臣出门购物,没有选择驾车前往,而是与妻子手牵手走到大什街附近。赵先生说:“家附近没什么大商场,一般买东西都去大什街。虽然大什街商场不少,但路窄、车多,尤其一到周末、假期,街上聚集不少人,高峰时期车流量特别大,私家车、公交车经常堵在一块,半天动弹不了一步,况且还不好找停车位,所以索性就不开车了。”
“有一次去大什街,光找停车位就找了20多分钟,来来回回转悠了好几圈,稍不留神儿就被‘电子警察’逮个正着,走辽源的路,竟能感受到北京的堵。”每次逛街购物时,停车成了市民杨晶晶最头疼的事儿。“因为商场附近的停车位不足,也没有专门的停车场,有时候不得不把车停在商店门口,买个化妆品,不到10分钟出来,结果违章停车罚单就贴在你车窗上了。”杨晶晶苦恼地说。
其实,开车难“行”、停车难“停”等行车问题并不只出现在大什街,其它消费场所和路段同样有此“烦恼”。出租车司机杨立君告诉记者:“很多年轻人一到节假日或周末晚上就愿意出去唱唱歌、看看电影,而咱们市里室内设备、装潢较好的KTV、电影院也就那么几家,门前通行的道路还不太宽敞,一到开场时间很多车堵在门口,往前开开不了,往后退又没法退,每次开到这儿都‘进退两难’。”
除了逛街、娱乐时行车难、停车难外,自家停车、访友停车同样难上加难。市民刘思宇和李婷既是同事,又是好朋友,一个住在仙城小区,一个住在辽河半岛小区,她们经常开车到对方家串门做客。而对她俩而言,有一个共同的苦恼就是停车难。
家住仙城小区的刘思宇说:“我们两家小区都不小,可毕竟车多、位置少,又没有车库、停车场或固定的停车位,每次停车都是‘先到先得’。有时候我下班晚了,楼下车都停满了,没地方可停了,我只好开车绕着小区找空地方停车,我们小区平坦的绿地上都被居民开辟成停车场了。”而住在辽河半岛小区的李婷同样深有感触:“我家小区是前几年新建的,里面的‘硬件’设施大多都挺好的,可唯独没有私家车库,很多居民只能见空乱停车。所以小刘一来我家就常说,‘自家停车难,串门访友停车还是难’。”
“竞争”烦恼:
商家扎堆大什街,恶性竞争压力大
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市大多商业购物网点还主要集中在大什街周边,银座购物中心、春天百货、凯玛超市、联贸大厦、意发购物广场、新华时尚购物广场等大型商场“遍地开花”,形成了市民消费的固定区域。然而,由于商业功能区建设不完善、购物网点分布过于集中、“软”、“硬”配套服务和公共设施不均衡等“硬伤”,衍生出来了居家消费、停车行车、文化娱乐等方面的不便利,并成为当下消费者的生活烦恼。但对于不少商家而言,这种“城市病”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经营上的竞争烦恼,竞争局面日趋“白热化”。
“现在生意不好做,大什街店铺、商场趋向饱和,甚至过于密集,彼此之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不少同行都有这个感受。”大什街一家大型商场销售员李玉杰透露说:“虽然平常客流量不少,但同类商铺太多,不少顾客货比三家,转了一圈又到别家店去了,销售量大不如从前。”
商业街上一家经营服装生意的店主郑颖告诉记者:“这里地段最好,属于城市中心地带。来往车辆多、客流量也大,大家为了多赚点钱儿都想往这儿挤。可现在这里的商家越来越多,店面不大但租金挺高,所以商品物价也得跟着涨,不少顾客从此经过,看门面档次一般、东西还不便宜,基本都是进来随便看看的主儿,生意真是越做越难。”
有不少市民认为,我市商业区的经营范围过于集中,消费产品种类较为雷同、单一,不能满足百姓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此外,动线规划不合理、门店设备陈旧以及品牌分类冗杂,也让消费者直呼“购物服务体验较差”,这无形中给商家之间的经营竞争增添了难度。
正在逛街的市民吴桦告诉记者:“说实话,街里商场的服装都大同小异,要么款式互仿、不够时尚,要么质量一般、不上档次,经常转了好几圈,也没买到中意的。而且有些商场内格局规划不合理,常常绕了一大圈才找到电梯,室内的方向指示也不够明显,有时候赶上电梯停用或维修,还得找楼梯,太麻烦,所以后来我也就不常去这些商场了。”
“休闲娱乐”烦恼:
孩子的童年何处留,拿什么取代“宅”娱乐
“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是‘小宅男’、‘小宅女’,不是在家捧着手机、电脑玩游戏,就是跟家长去室内游乐场玩一些投币的娱乐项目,市内也没有其它地方可以去、可以玩,渐渐丢失了最原始的童真和快乐。”一位学生家长认为,如今孩子的童年大多被电子化、机械化、游戏化,很少真正接触大自然,享受纯真快乐的童年,其主要原因在于自然旅游资源的服务功能被工业化、城市化所取代,公园、动物园、室外游乐园等户外休闲娱乐场所也严重不足。
一位“80后”母亲黄蕾说:“除了一些文化休闲广场外,我市大部分娱乐项目都搬进了室内,平时有空的话顶多领着孩子到博纳广场、欧亚购物中心、茵特拉根休闲娱乐广场里的儿童游乐场去玩一玩,有意思的项目也就那么几个。为了让孩子多亲近大自然、开阔一下眼界,一到假期我们夫妻俩儿就会带孩子到各地的自然旅游景点去观光,或是去周边城市的水族馆、动物园、植物园等游玩,但如果咱们市里也有的话,那就方便多了!省去路费花销不说,还可以吸引周边城市的游客来辽源旅游,增加咱们市的知名度。”
当下,不光孩子玩得不尽兴,大人们的文化休闲娱乐活动也被“宅”起来了。某家公司的办公室“小白领”吴敏杰平时除了工作,就是喜欢和朋友在一起吃饭、唱歌、看电影。她说:“大家在一起时无非就是去市中心的一些室内娱乐场所玩一玩、聚一聚,但这些地方的花销都不少,每次结账时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所以平时我都‘宅’在家里。”
“目前,咱们市里的文化休闲场所相比其它城市还是较少,地点过于集中在市区内的繁华街道。而老旧小区、棚户区回迁楼周边则缺乏相应的休闲、娱乐、运动等服务场所和公共设施,无法满足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费需求和生活需求,造成功能服务分配不均等、不完善。”某机关退休干部李兆禄说。
“宜居环境”烦恼:
经常一不小心吃满口灰,洁净城市还需“绿色”指路
城市主体功能区“硬件”上的不完善、服务系统的不配套,让不少市民深感——城市便利生活不简单。与此同时,在城市软环境的服务功能上也未能达到尽善尽美,人们的居住环境、空气质量、绿化美化等问题同样列在了“生活烦恼单”上。
一直在北门附近发电厂小区居住的居民陈先生对居住环境多有不满。他说:“楼道里的声控灯时好时坏,还得自家安装,有的楼层还没有,而且灯光特别暗,天黑上楼时眼神儿不好的都看不清楼梯磴,挺危险的。这老楼都20来年了,楼梯窄、坡度陡,年岁大的人上楼呵气带喘的,挺费劲儿,而且挺多设施都老化了,小区环境和居住条件真该好好改善改善了!”
“我家孩子小,特别爱吃街边的烤串,每次上街他都嚷嚷着要吃,但那些小吃车经常占道经营,来回过往的车辆只能在‘夹缝’里通行,一股股尾气拂过那些食物、特别不卫生,烤炉里冒出的烟直呛人,迸出的炭火星子也把空气弄得特埋汰。”市民张馨媛告诉记者:“现在生活水平好了,住新楼的人多了,有车的人也多了,但汽车尾气、生活垃圾也跟着‘渐长’,空气质量大不如前,平时出门经常一不小心弄得满嘴灰,心里一下子从‘高兴’变‘扫兴’了。说句实在话,市里的卫生环境远不及周边县区。”
持有同样观点的不只张馨媛一个人,家住福镇附近的居民郭先生抱怨道:“现在天暖和了,但气候干燥、风大、沙尘多,开会儿窗户,窗台上就有一层灰。市区内大面积的草坪广场和绿植栽培都不多,而且大部分居民区附近都没有。我家小区里就连个歇脚的地方都没有,更别提什么绿化美化了,居住环境条件很一般。”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大力实施“城市绿化美化工程”,不断改善城市宜居环境。如今,不少市民期待着夏季的一抹“绿色”能够点亮身边的好日子,期待着真正的便利生活离自己越来越近……
·现象反思·
城市转型中不可忽视的“小”事情
本报记者 汪 琳
中小城市的转型发展成功与否离不开“民生”二字。何为“民生”?最关键的就是城市主体功能区对市民生活的便利服务,不断满足市民对生活便利度的要求。要想打造人民满意的宜居城市,方便、适宜是其最核心的因素,应该为居民生活的多方位需求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并使这些服务更方便地被广大市民所享受。惠及民生,一件“小”事情都不能落。
如今,我市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满意舒心才是“硬道理”。而市民对便利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加,体现出城市发展正在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毋庸置疑,一座城市的规划建设必定会带来不少好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发展步伐的加快,为市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人均收入,辅助城市服务功能;伴随城市化进程,家庭活动趋向社会化,百姓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能够有更充裕的时间参与教育、文化、休闲、娱乐等活动。但是,当城市扩张到一定程度,购物消费不便、交通即时拥堵、老旧小区设施老化、文化休闲场所不足、空气质量下降等“城市病”也为市民生活带来了种种不便。
要想治好这种“病”、提高百姓的生活便利度,城市发展必须要放眼大局,从“小”做起,在科学规划、精细管理上多下功夫、做足文章。一方面,在城市交通、商业服务、市政设施、住房条件、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绿化美化、公共卫生等方面的“硬规划”上,要科学统筹,找准政府的“软支撑”,提供资金、理论、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尽量弥补因人口加速增长造成的服务功能“短缺硬”;尽量减少人流、物流在城区中心的高度集中,分解市区功能;尽量按照人口比例、年龄分布等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促进城区服务功能高质量、均衡化。另一方面,在主体功能区建设布局、维护管理上要精心设计,抓好每一个细节。比方说,合理规划交通路线,尽量减少职住分离现象,相关部门应增加公交车数量,减少间隔时间,延长收车时间,减少“钟摆式”通勤现象,提高公共交通的使用效率。
转型城市的功能区规划建设需要科学支撑,就连社区垃圾站、公共厕所、街头垃圾箱等小型公共设施的布局与设置都不容忽视,应加大对其使用率、环境影响、生态文明等方面的综合考量。唯有如此,转型城市才不会“转偏”,政府部门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才不会被抱怨是摆“花架子”,最初的好心才不会办成“坏事”。
照片说明
同类商家、同类商品过于密集,商家竞争激烈
种类齐全的蔬菜集中超市,商品价格不菲
商业街小贩占道经营,造成街区行车困难,卫生环境极差
辽河半岛高楼林立,小区附近消费功能区不足,服务功能不到位
消费者体验不到位,商场内部缺乏合理布局
商家扎堆,商品样式雷同,以致门可罗雀
汽车停留道路上,造成交通拥堵
辽河半岛广场没有专门停车场,泊车位不足,私家车乱停乱放
儿童室娱乐项目不足,导致儿童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过少
仙城小区无正规菜市场,商贩占道经营已久,小区形象黯然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汪 琳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胡希伟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