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处处显生机

乡间处处显生机
——西安区乡村振兴一线见闻


编者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西安区切实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统领“三农”发展,坚定不移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在变强、农村在变美……现在,在西安区的沃野乡间,处处显现着勃勃生机。



持续改善仙人河源头的生态环境,有效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硬实力。

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启乡村“美颜模式”。

大力发挥乡村产业“领头羊”作用,不断提升乡村发展内核硬度。

开小汽车、住大洋房,这在村里不再算啥稀罕事儿。

激发乡村振兴“软实力”,推动乡村文化建设。

探索蒲公英橡胶草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放飞幸福乡村梦。

绿水青山颜值高,乡村旅游村民富。

    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做活温室大棚经济“文章”,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钢架大棚蔬菜为主的精细瓜菜产业,着力打响特色农产品品牌。




下活产业“特色棋”  拓宽增收致富路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西安区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群众参与”发展模式,乡村产业发展基础逐步壮大。
    仲夏的田野,碧绿如染,苞米地和稻田犹如一块块绿色的翡翠镶嵌在大地上。在西安区富强村的蒲公英橡胶草良种繁育基地里,几名忙碌的农民为夏日的原野更添几分活力。
    蒲公英橡胶草良种繁育基地是辽源市禹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了更加深入推进蒲公英产业发展,联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而建。辽源市禹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西安区一家致力于蒲公英综合开发的农业企业,现在是西安区6户农业市级龙头企业之一。
    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西安区的农业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西安区碾山村依托特色种植产业园项目,大力发展暖棚经济。西安区已发展出“碾山多肉”“碾山西红柿”“碾山香瓜”等初具品牌效应的特色产品。其中,“碾山多肉”经过多年发展已远销澳大利亚,最贵的多肉单盆成交价过千元。西安区以人居环境改善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为契机,充分挖掘生态资源、人文环境和区域特色,积极探索建立“区域规划统筹、景区发展带动、乡村旅游拉动、特色民宿助推、文旅融合引领”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打造唐宋湖畔特色景区项目,该项目占地面积400多亩,现已建成薰衣草花园、草莓采摘园等项目单元。目前,唐宋湖畔的夜景已经是网红打卡必到之地,在抖音等网络平台上人气爆棚。每晚的古筝、琵琶表演精彩纷呈,独具辽源文化特色,吸引四方游客前来游玩观赏。
    下活产业“特色棋”,拓宽农民增收致富路。在紫梦香谷产业园,总经理黄志勇告诉记者:“随着游客的增多,园区用工需求不断增加。在这里打工的村民有几十人,这些村民在家门口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能为家庭增加不少收入。”




绿水青山“颜值高”  乡村美丽更宜居


    西安区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让乡村颜值更高、更宜居。
    走在位于西安区丰收村的仙人河源头,清风徐来,阵阵清香沁人心脾。放眼望去,绿浪如海、青山如画,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相映成趣。
    为了持续改善仙人河源头的生态环境,西安区以仙人河源头保护规划为抓手,谋划郊野公园项目,打造文旅新高地、休闲打卡地,为群众提供假日期间郊游出行的新去处。在仙人河源头种植果树1万余棵;依据原始地势地貌打造自然景观、建设步行栈道;开展清河专项行动和“清四乱”工作。集中清理整治河道两侧堆积秸秆等农作物以及畜禽养殖污染等生活、养殖、建筑垃圾,加大沿河厕所整治力度,实现河道两岸无直排厕所。严厉打击河道非法采砂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确保清河专项行动落地、见效。
    仙人河源头越来越美了,西安区的乡村也越来越美了。在富强村,记者看到农田与周围的群山、房屋、树木、道路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乡村画卷。房前屋后的花草树木相映成趣,沿路而建的房屋、宽敞平整的村道,漫步在西安区富强村,沿途所见给人最大的感受是干净整洁。
    富强村美丽的村容村貌只是西安区乡村风貌的一个代表。西安区按照省、市、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要求,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大力进行柴草垛玉米栈整治、农村垃圾清理、美丽宜居村庄、最美庭院“攻坚战”;全力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农村厕所改造、生活垃圾治理、农村污水治理,升级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实实在在让农村美起来。与此同时,西安区还下大功夫推进乡村美化绿化工作,对大房村、沐雨村、高古村开展村屯绿化,种植以糖槭、金叶榆、垂柳为主的绿化树木,绿化总里程达8公里,植树5900棵。通过道路绿化,有效提升村容村貌,为乡村振兴奠定良好基础。
    不断改善的是人居环境,提升的是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生活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心情时时刻刻都是舒心的。”高古村村民说。




文明乡风树起来  乡村焕发新气象


    文化是乡村的“魂”,是乡村振兴的“软实力”和内生动力。西安区不断丰富和创新活动形式,让乡村文化“活”起来,以文化引领提升乡村文明软实力,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乡村蔚然成风。 
    西安区高度重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努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紧紧围绕绿色农业、精品农业、特色农业发展需求,开展技术咨询、品牌培育、渠道拓宽等精准服务,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民。不断深化理论学习宣讲,筑牢理想信念。采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农村文化大院、文化广场等阵地场所,组织基层宣讲员、劳动模范开展分众化、对象化宣传活动20余次。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阵地作用。23个村全部成立志愿服务队并创建文明实践站,组织志愿者开展技术培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以服务的方式打造新时代乡村的一花一木、一亭一院。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超市4个,通过积分兑换免费生活用品的方式,提升村民在乡村建设、移风易俗、环境卫生整治等方面的参与率。开展不良风气专项整治,在红白喜事、结婚彩礼这些“关键小事”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震慑不良风气,树立新风正气。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激发广大农民群众主人翁意识。创新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弘扬“好家风、好家教”活动,深化“文明村屯、干净人家”创建活动,引导农民群众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积极营造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开展“好人”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培育乡贤文化,选树一批以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为主体的新乡贤代表,发挥新乡贤公信力强、影响力大的优势,切实解决乡村事务,助推乡村社会治理,同时深化文明村镇创建。
    现在,走进西安区,可看见美丽乡村如画,可感受文明乡风拂面,处处显现新气象。




做好人才文章  乡村振兴添活力


    在西安区灯塔镇太阳升村,记者看见十几栋大棚内的蔬菜长势喜人,豆角、西红柿、茄子等蔬菜部分已经成熟等待采摘上市。大棚的主人刘德辉在大棚里一边忙着摘辣椒,一边对记者说:“我种植大棚蔬菜近20年了,摸索出一些大棚蔬菜种植经验。今年雨水大,对种植蔬菜是一个挑战,要不是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今年大棚里的蔬菜不可能长那么好。”刘德辉喜欢钻研,从土壤特性到有机肥微生物菌剂的投放,从暖棚改造到农机具改良,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多年来,他在种植大棚蔬菜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成为村民公认的“能人”,也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能人”,是发展乡村产业的领头羊。乡村要振兴,需要越来越多像刘德辉这样的“能人”。近年来,西安区在育强用好农村实用人才方面下足了功夫,培养出了不少懂农业、爱农村、有技术的“能人”。灯塔镇新立村党支部书记张井春也是一位典型代表。自他上任以来,新立村的村风有了巨大转变,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更强了,村民们也开始琢磨着如何更好地增收致富。为了带领村民走上致富道路,张井春利用一切时间学习黄牛饲养、大棚蔬菜种植、网络直播等知识,考取了“助理畜牧师资格证”“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经纪人资格证”,并获得了“优秀科技工作者证”。在他的带领下,村党支部领办的西安区金穗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很好,流转土地60亩,建设暖棚、冷棚各3栋,全村200多户、600多人成为合作社社员。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除了在育强用好农村实用人才方面下足功夫外,西安区还致力于盘活人才编制池,发挥辽源市西安区人才引进服务中心作用,为农业农村领域人才引进提供编制保障。启动2022年公务员招录和事业单位招聘,重点招录农林经济管理、农业技术推广等涉农专业大学毕业生,为乡村振兴储备实用人才。落实省委“314151”工程,修订完善乡村人才培育专项计划,培育一批土专家、巧工匠、好标兵。加强乡村人才项目支持力度,鼓励引导镇村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多场农业技术专业培训。
    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人才在农村已经有了大施所能、大展身手的广阔舞台。与此同时,不断涌现的人才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让乡村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锋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刘鹰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