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亮的名字 最美的模样

闪亮的名字  最美的模样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在探索创造走出“七条新路”、构建“六大体系”、推进“五大改革”、打赢“三大攻坚战”和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勠力同心、锐意进取、砥砺奋进,谱写了新时代辽源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集中展示我市党的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推动形成见贤思齐、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从即日起,本报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专栏陆续刊发一批我市在经济发展主战场、服务民生最前沿、疫情防控第一线涌现出来的身边典型的事迹,供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工作中学习借鉴。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




“让村民的钱包鼓起来、心情好起来”
——记东辽县安石镇朝阳村党总支书记 韩丽


    1964年出生的韩丽现任吉林省委委员、东辽县安石镇朝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省、市、县三级党代表。
    因地制宜、多业并举,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2003年,韩丽初任朝阳村党总支书记时,面对朝阳村贫困落后的状况,她暗下决心要带领村民用勤劳和智慧实现致富。首先,她充分利用村里的资源优势,用3年时间先后为出国打工的村民办理贷款200多万元。截至目前,村里劳动力转移1000余人次,每年为家乡创收5000余万元。劳务输出后,村里闲置了很多土地。韩丽又把村里土地集中流转成立合作社,和村班子成员带领在家的村民一起搞种植、养殖。如今,朝阳村产出的“鴜鹭”牌农产品已是吉林省知名品牌产品。农业产业发展是村里的基础,但百姓要致富单靠土地也不行。于是,韩丽和村班子又谋划为村里上工业项目。几年来,朝阳村共建设村办企业5个。通过发展企业,不仅解决了本村剩余劳动力400余人的就业问题、每年为村民开工资2200余万元,还给村集体创造收入上百万元。在近几年脱贫攻坚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在韩丽的带动下,几家企业累计捐款捐物达30余万元。
    抢抓机遇促升级,不断培育壮大新型产业、新型业态。村里的农产品因为科学种养,产量和品质有了大幅度提升。韩丽又想把这些好产品销往更远的地方。所以,朝阳村又开始经营农村电子商务,将村里生产的“鴜鹭”牌产品全部放到网上销售。通过网商平台,将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2018年,韩丽以国家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契机,决定投资开发第三产业,推进乡村振兴。于是,朝阳村开启了一条乡旅之路。依托资源禀赋,发展“红色文化、绿色观光、金色稻田、夜色休闲、银色冰雪”五色经济。近两年来,韩丽又带头注册成立辽源市朝阳乡村实训发展有限公司(乡村干部培训学校),共举办“党性教育”“三产融合”“乡村振兴”等各类培训班500余期,接待全国各地学员5万余人次。
    19年时间,韩丽带领村民把昔日的贫困村创建成了全县乃至全市的首富村。2021年,朝阳村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38500元。每当有人问韩丽,让自己那么累图啥时,她总是说:“让村民的钱包鼓起来、心情好起来,就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村干部的责任与使命。”




“组织和人民群众需要我到哪里,我就愿意到哪里”
——记辽源市水务集团公司供排水维护服务公司排水维护队队长 白玉晶


    城市排水管网被称为“城市的良心”,而白玉晶就是“良心守护者”。1977年出生的白玉晶是市水务集团公司供排水维护服务公司排水维护队队长。
    1998年,21岁的白玉晶进入市排水工程管理处排水维护队从事排水清掏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这些年来,她和队友们不分昼夜地与下水井为伍、同污泥浊水相伴,用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与担当。
    在平凡岗位上创造非凡价值。白玉晶所在的清掏队承担着全市200多公里排水管网、2万多座排水井、2000多延长米明沟、盖板涵等排水设施的维护维修工作,其中2万多座排水井绝大多数是老旧井,井口小,大型机械根本用不上,只能靠人工清掏。白玉晶和她的同事们每天腰系绳索、手拎水桶,掀井盖、钻窨井、排脏水、清淤泥、修管线。20多年来,经她维修维护的排水井、雨水井10万余座次,疏通的排水管线9万多延长米,排水管线从过去的60多公里延长到现在的200多公里。20多年来,从没听她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她和她的队友们一道,用默默的付出为广大市民打造了一座干净整洁、美丽清亮的东北小城。
    在重点项目中展现使命担当。城市黑臭水体综合整治、雨污分流是辽源市重点工程项目。作为该项目城镇污水基础资料的提供者,白玉晶连续三年参与到项目建设当中。工程设计前期,她跟随工程设计人员逐河段、逐管路进行实地勘察,不但要提供市政道路污水情况,还要提供沿河住宅、小区、工厂等排水汇入情况,为仙人河黑臭水体治理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工程开工后,她又每天与施工队查看现场,研究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制定施工方案。与此同时,排水清掏工作还不能耽误,她常常从早上四五点一直忙到晚上八九点,连续十几个小时连轴转。
    在危机到来时绽放绚丽之花。白玉晶所在的排水维护队还肩负着市区抗洪抢险的重要任务。对她来说,狂风暴雨就是出征的命令。每年汛期一到,她就和队友们全天候看护市区上万座排水井,随时打开积水地段的排水井放水。曾经有人问她,一个女人为啥要这么拼命。她说:“我小时候就有个英雄梦,后来我觉得英雄也是普通人,流血牺牲是英雄,无私奉献也是英雄。所以,组织和人民群众需要我到哪里,我就愿意到哪里”。




优秀党员代表




“帮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和利益诉求,就是存在的意义”
——记东丰县信访局局长 于春艳


    1977年出生的于春艳于1999年入党,2000年参加工作。
    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女干部,于春艳在脱贫攻坚号角吹响的那一刻,主动投身到这场伟大的战役中来,一干就是五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组织一声号令,她不讲条件、不提要求,转身又投入到信访工作前沿。2020年11月,她荣获“吉林省脱贫攻坚奖·创新奖”,2021年2月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21年7月荣获“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实”字为先、务实奋进守初心,以苦干作风成就新担当。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于春艳综合分析县情、民情,结合县域贫困人口实际,研究切实可行的脱贫工作措施。她经常深入乡(镇),走访调研全县14个乡(镇)的229个村。每到一个乡(镇)、一个村,都要同镇、村干部一起研究如何让贫困群众彻底脱贫。五年时间里,她紧紧围绕“六个精准”要求,立足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着力在“补短板”“破瓶颈”上下功夫,先后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实施脱贫攻坚“百日会战”、“两不愁三保障”冲刺清零、“103.8”工作机制等创新举措,推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持续发力。2020年,全县18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3342名贫困人口尽数脱贫。
    2021年5月,于春艳听从组织安排,从扶贫一线转战到信访主战场。别人说她是从“泥坑”跳入“火坑”,她却迅速进入角色,不怕苦、不嫌烦,把信访人的事当自己家的事去研究推进落实。
    “干”字为要、勤勉敬业创佳绩,以冲锋姿态彰显新作为。到信访局工作之初,于春艳认真组织开展全县信访隐患摸排,梳理全县信访积案,建档造册、统筹协调,积极推动化解,把好初信初访关口,严格落实“减存量、遏增量”, 推动化解了一大批陈年积案,得到了上级部门和信访群众的认可与好评。
    “严”字为标、廉以修身葆本色,以自律品德展现新风尚。于春艳认真践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担当和情怀。作为信访工作的领头雁,她面对问题不懈怠、不搪塞,面对困难不胆怯、不退缩,面对矛盾不回避、不敷衍,敢抓敢管、敢于碰硬、敢于担当。几年来,她没有休过年假,几乎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周末。
    于春艳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一名优秀的基层干部。她说:“扶贫工作虽然辛苦,但是看到从前的贫困户如今腰包鼓,就不觉自己辛苦;信访工作虽然繁杂,但能切切实实帮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和利益诉求,就是存在的意义。”




“只要群众有需要,关键时刻我必须冲在前面”
——记东丰县祥鹿街道西城社区网格员 杨国波


    杨国波现任祥鹿街道西城社区网格员。多年来,杨国波牢记职责使命,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和守护者。她经常说:“我是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就是我的本职工作。”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真情投入,做群众的知心人。杨国波责任心强,面对社区工作中的各类矛盾、邻里纠纷从来都不后退,主动深入社区,为群众积极调解,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作为自己的工作原则。在做好日常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同时,杨国波还对网格内的社会治安、安全生产、交通安全、矛盾纠纷、信访问题等不稳定因素进行细致排查。几年来,累计排查上报问题18件,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3件。
    真抓实干,做群众的暖心人。2019年,杨国波患上甲状腺恶性肿瘤,手术后进行了放疗治疗。她顶着严重的不良反应,第一时间回到了热爱的工作岗位。第2网格涉及居民621人,她负责的网格居民年龄偏大,部分居民行动不便。为了按时完成工作任务,杨国波每天工作到晚上9点多,挨家挨户宣传政策,做群众思想工作,连续几个月没有好好休息。
    真心奉献,做群众的守护人。2020年,杨国波的女儿即将参加高考。面对女儿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杨国波却选择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为群众服务工作中。她对女儿说:“虽然妈妈很爱你,也想陪着你参加高考,但是群众更需要我,他们的每件小事都是我的大事。”亲戚朋友担心她的身体,经常劝她工作不要太拼。杨国波说:“咱是共产党员,只要组织有需要、群众有需要,关键时刻我必须冲在前面。”
    杨国波是社区与群众的桥梁纽带,肩负着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和落实国家惠民政策的重任。在一线工作中,她最先出发、最快抵达,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挣钱是村民的,赔了算我个人的!”
——记龙山区寿山镇永治村、礼让村党总支书记 蒋卫阳


    1968年出生的蒋卫阳于2003年至2009年在永治村当了6年的村委会主任。2013年,他舍弃了建筑公司可观的收入,应乡亲们的邀请回村参加竞选,并当上了村委会主任。在2016年换届选举中,他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2021年8月,他又临危受命,担任永治村、礼让村党总支书记,担起强村带弱村的重任。在蒋卫阳二次回村任职的几年时间里,他强班子、重学习、抓农业、谋产业,永治村在他的带领下,村班子成员齐心协力,村容村貌大变样,“颜值”“内涵”双提升,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敞亮。
    能干事,使村民有奔头。蒋卫阳胸怀大志,上任后的第一步就是改善村子面貌。春夏秋冬、起早贪黑,蒋卫阳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和村民共治共建,改善村里人居环境。常态化开展“六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实行农户门前“绿化、美化、净化”“三包”长效机制,“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率达到90%,永治村彻底变了模样。近年来,永治村先后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村”、吉林省“最美村屯”“精神文明示范村屯”“十佳美丽乡村”、辽源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3A标准示范村”,2020年入选第一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如今,永治村已成为辽源及周边地区人们骑行、徒步、拍照、采摘、郊游的热门打卡地。村里美了起来,村民们的生活也更有了奔头。
    干成事,带领村民尝到致富的甜头。蒋卫阳常说:“改善人居环境只是迈出的第一步,让全体村民都富起来才是根本目标。”蒋卫阳研究果树多年,就是为了在回到家乡后能够带领家乡父老创业致富。发展果木产业费时费力又费钱,村民们信心不足。蒋卫阳就挨家挨户动员,给村民们算经济账、生态账,并反复强调:“需要多少钱我来投,挣钱是大家的,赔了算我个人的!”他带头成立了果树种植、果蔬采摘等7个合作社,制定了盈利部分20%用于全村村民分红、20%用于村集体积累、60%投资者分配原则。蒋卫阳的豪情壮志感动了村民,村民们纷纷入股,合作社事业蒸蒸日上。后来,受山东烟台村支部领办合作社先进经验的启发,蒋卫阳带领永治村响应镇政府号召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并召开股东大会进行表决,顺利完成了村内农民合作社向村支部领办合作社转制的改革,“辽源市龙山区永治种植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多年来,蒋卫阳在带领村民创业进行果树种植过程中,总计自掏腰包投入1700余万元,用他的真情实意和真金白银带领永治村的父老乡亲们播种希望、收获幸福,也为永治村赢得了更美好的明天。




“活出个样来给自己看,带动乡亲共同致富”
——记东辽县凌云乡华宇家庭农场负责人 于华


    1974年出生的于华是东辽县凌云乡华宇家庭农场负责人。她是一个热爱动物、对养殖有着深厚情感的农家女,她是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成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头人。怀着“活出个样来给自己看”的信念,于华从养殖一头母猪起步,发展到创建了年收入400多万元、纯利润70多万元的中型综合家庭农场。于华的事迹多次被人民网、新华网、吉林日报、吉林电视台等各种媒体报道,央视7频道播发了她30分钟的宣传片。她的足迹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更为广大农民树立了可敬可学的榜样。
    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开创循环发展模式。2014年,于华注册了东辽县凌云乡华宇家庭农场,担任农场主。于华一方面扩大家庭农场养殖规模;另一方面帮助附近村民脱贫,养殖规模达到1000头,繁育母牛10多头,实现由普通养殖技术转换成半自动化科学养殖管理模式。同时,为留村务农人员提供部分工作岗位,直接和间接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180余人。注册“于大丫”牌蚯蚓鸡蛋,线上线下一起销售,年销售额60万元左右。
    学习培训、传授经验,带动致富、服务群众。家庭农场在壮大自身力量的同时,也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带领广大农民致富。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农业、养殖业与农户连接在一起,带动周边市县大、中、小养殖户169户、种植户100余户,实现了农户和家庭农场共赢的理念,既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又促进当地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省、市、县农业、科技、妇联等部门都将华宇农场作为培训基地,让于华讲授成功经验。几年来,她接待来自全省各地的学习参观人员达到上万人次,带动本地上百个养殖户。凡是听过于华经验介绍的人都反映于华讲得实在、全是干货。每当有人夸赞她时,她总是谦逊地说:“我时刻都记着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必须以实干精神活出个样来给自己看,然后带动父老乡亲们共同走上科技致富之路,为乡村振兴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超 采写
    本版图片由辽源市委组织部 提供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