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0到1” 勇做科技创新先锋
从“0到1” 勇做科技创新先锋
——记省十二次党代会代表、国网辽源供电公司科技互联网部主任 赵洪丹
本报记者 张莹莹
坚持用思维创新引领工作创新,带领团队实现多项从“0到1”的突破,先后获得各级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QC成果奖7项、获得国家专利3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及省级论文7篇,以创新实绩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她就是科技创新先锋、国网辽源供电公司科技互联网部(数据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高级工程师赵洪丹。
用科技驱动输电线路智能化建设从“0到1”
近年来,由于大规模城乡电网建设推动输电线路快速增长,线路发生短路和接地故障频次不断上升,输电线路鸟害隐患不断增多,导线弧垂越限成为严重威胁输电网线路安全运行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工作效率、解决运检难题,赵洪丹带领技术骨干成员开展输电线路科技攻关工作,提出输电线路多状态感知一体化研究思路。赵洪丹通过深入输电作业现场了解输电工作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开展项目可行性分析,研发输电线路多功能一体化智能感知及监测平台,实现短路及接地故障特征数据采集和就地判断、弧垂越限报警和变频超声波驱鸟功能一体化,为智能运检提供辅助决策信息。“输电线路多状态感知一体化平台”项目已通过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组织的成果验收及鉴定,项目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用科技驱动寒冬地区杆塔基稳从“0到1”
辽源地区受土壤及地质因素影响,输配电线路存在杆塔冻拔破坏现象,这是影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大隐患。为了解决线杆冻拔问题,赵洪丹率领科技攻关团队踏查测量输配电线路杆塔上拔高度,研究土壤冻拔机理,在现有线路不重建基础上,通过采用线杆伸缩性隔环技术措施,有针对性地对杆塔基础进行改善治理,提高电线杆基座抗冻拔破坏能力,大大降低电线杆冻拔破坏修复造价。自2021年应用该项措施以来,辽源地区未发生过由于供电线路杆塔失稳倾斜、倾倒造成的区域性停电故障,线杆冻拔减少90%以上,保障了辽源地区可靠供电。
用科技驱动农网运行监控从“0到1”
如何解决配网线路“盲区”“盲调”现状、如何将原来被动的“等待式”服务转变为主动的“预先式”服务,成为赵洪丹思考的课题。
10kV配电网供电线路长、分段多、自然环境复杂、运行情况无法监测,电力故障抢修属于“等待式”服务,同一起电力故障往往造成多用户报修、重复报修,使“95598”供电报修业务量剧增,影响正常工作秩序。赵洪丹发挥信息专业优势,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综合开展可行性和经济性分析,研发了“10kV配网线路停复电状态研判信息分析平台”,该平台自 2018年投入运行以来,实现了电力故障“精准主动抢修”,为快速抢修故障提供数据保证,故障抢修及时率达到100%,提高了公司优质服务水平。
用科技驱动数字发展实现收益从“0到1”
为服务“乡村振兴”和“双碳目标”战略,推动电网基础资源与通信领域跨界融合,真正做到绿色低碳发展,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和安全高效的能源转型发展体系,赵洪丹积极参与助推吉林移动“家宽工程”这一惠民工程在辽源的落地实施。
在“家宽工程”项目推进过程中,赵洪丹主动协调解决移动公司、属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各种困难,组织召开“家宽工程”推进研讨会20次。为了整合数据资源,赵洪丹带队走访中国移动辽源分公司、中国联通辽源分公司、辽源市公安局等合作伙伴30余次,构筑共享共建合作体系。同时,赵洪丹奔走各大施工现场,全程参与项目现场勘查、技术指导、项目评审、施工管理、总结验收,在赵洪丹不懈努力下,2021年全省首个中国移动电力杆塔光缆敷挂试点工程在东辽县马良村投入运营。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光缆敷挂1728公里,实现经济利益创效1100余万元,为辽源地区74个乡村近万户村民提供了便捷的宽带网络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村宽带覆盖盲区问题,助力数字乡村建设,为辽源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坚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