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于职 敬于业 践于行

专于职  敬于业  践于行
——记省十二次党代会代表、辽源矿工墓陈列馆宣教部主任 刘宏颖
本报记者 张莹莹


    辽源矿工墓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里林间遍野的累累白骨、吞噬了万千矿工的炼人炉,是东北沦陷时期民族屈辱与苦难的见证,更是教育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生动历史教材。出于保护利用好辽源矿工墓的历史资源、更好发挥矿工墓社会教育功能的责任感,刘宏颖在一线岗位一干就是18年。
    刘宏颖清楚地记得,2004年自己刚到馆里时,矿工墓主体建筑刚刚修缮完成,1000多平方米的展览馆只摆放了两排临时制作的图片展板。当时馆里只有5个人,一位馆长,还有三名保安,再加一个她。那时条件艰苦,上下班都是骑自行车,路不好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但刘宏颖却在这里扎下了根。她勤奋好学,吃苦耐劳,在担任讲解员的同时,还负责文秘、档案管理及人事劳资等多项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刘宏颖对自己负责的每项工作都十分认真地做,2010年被评为全市的“爱岗敬业标兵”。
    为了强化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业务水平,刘宏颖先后进修了吉林大学的文秘本科及考古专业本科,并取得了学士学位。她先后参加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和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在文物普查中,她和男队员一起爬山、下河、穿树林寻找遗址,测量定位,记录信息。根据自己在普查工作中实际感受,刘宏颖撰写了《激情在三普中燃烧》一文,被评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优秀征文,刊登在《中国文物报》上,并被收录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专刊《三普手札》中。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在辽源全面启动后,刘宏颖又担负起本馆内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整理录入工作。矿工墓陈列馆有可移动文物藏品230件,文物数量虽不算多,但是都需要她一个人来完成,且绝大多数藏品为矿工遗骸,操作起来难度非常大。面对困难,她积极应对,求教专家,化解难题,将馆藏文物进行了重新整理、编号、拍摄及后期录入,圆满完成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2016年12月,她被吉林省文物局授予一普“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文物保护工作上的成绩为刘宏颖开展对外宣教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她在坚持阵地宣传的同时,利用清明节、国际博物馆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特殊节点,策划组织各类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或图片展,并深入社区、学校、广场等人员密集场所进行巡展,使矿工墓的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更加深入人心。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刘宏颖组织策划了“以史为鉴、共筑中国梦”大型历史图片展校园巡展活动,社会受众近3万人。
    2021年8月,刘宏颖所参与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吉林省辽源矿工墓日本侵华时期‘万人坑’遇难者遗骸的法医考古学研究”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鉴定为“优秀”等级。刘宏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多次被文化系统评为“爱岗敬业先进个人”“专业技术岗位先进个人”“创先争优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