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系列解读之七
《辽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系列解读之七
第十二章 实施新基建“761”工程
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传统基础设施,形成功能完善、高效便捷、支撑有力的现代化综合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提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第一节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推动建设四平至通化高铁、长春经辽源梅河口至通化高铁,谋划实施辽源至西丰铁路既有铁路电气化扩能改造,提升铁路等级标准。谋划推进城市“大三环”路网建设,加强与区域外既有高速公路路网衔接。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提升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畅通程度。建设一批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和联网路,推进一批乡镇物流配送站点和村级物流配送网点建设。
第二节 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因地制宜开展城镇水源地建设保护工程。强化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压紧压实河湖长制,健全水利投融资机制。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加强水监测监管能力,增强全市水安全保障能力。
第三节 完善能源供应保障网络
加强城乡电网基础建设施建设,提升全域电网资源配置能力、安全保障能力和智能互动能力。推广清洁能源利用,布局建设一批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加快现代煤炭物流和商品煤交易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积极推动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国家级试点建设。合理布局加油、加气站,加强天然气储气设施建设。
第四节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网络
实施道路畅通工程。全面提升城区道路通行能力,逐年提高路网密度和道路面积率。加快实施老旧街路升级改造,消除城区“断头路”。加快完善南部新城、北部生态新区路网。改造建设港湾式公交停靠站,推进道路无障碍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公共停车场,适当增加智能化停车设施。
完善市政管网设施。编制地下管线综合规划,持续推进更新改造。实施供水、供气、供热管网精细化管理,推动各类管网入地建设。完成经济开发区供水工程、北部生态新区供排水等配套管网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寿山净水厂工程建设。
加强垃圾污水处理。推进垃圾分类收储运处置,强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城市建成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全覆盖。统筹规划建设提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飞灰、炉渣、渗滤液处理项目,提高垃圾焚烧处置能力和质量,无害化处理率逐年提高。加快雨污分流改造,加强排水管网疏浚维护。
第五节 完善高效智能信息网络
强化网络基础设施保障。抓好“一网两中心”建设,提升经济社会运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谋划实施辽源智谷云数据中心项目建设,依托职教园区智力资源和已有大数据中心、云资源等优势,建设民生数据服务中心、大数据分析中心及舆情监控中心等。
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全面应用吉林祥云政务信息化集约项目库,加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持续推进OA协同办公平台建设,实现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屯)四级全覆盖。
实施信息惠民工程。依托社会保障卡,建设集社保、医保、医疗、教育、交通、文化旅游、金融支付、零售、生活缴费、社区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市民综合服务卡。
第十三章 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进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弱有所扶等方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全面提升教育、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一节 加强基本民生保障能力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开发建设一批优质就业见习基地,促进毕业生留市就业创业。推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继续实施“雨露计划”,提高贫困人口就业能力。加强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落实创新创业优惠政策。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健全工资合理增长制度,完善按要素分配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新兴业态社保扩面征缴。建立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联动调整机制,落实特殊群体助学政策。
第二节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不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强化政府保障和资源配置,积极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区)创建工作。鼓励普通高中学校突出办学特色,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稳步对接高考改革,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强化职业教育内涵集约发展,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品牌。
推进健康辽源建设。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完善远程医疗模式,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引导社会办医规范发展。加强标准化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坚持中西医并重,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完善体育公共资源规划布局,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馆、社区健身广场和足球、冰雪等户外运动场地设施,逐步开放公共文体场馆。深入开展“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深化体教融合,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培育体育休闲消费产品,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健全社会福利体系。健全以扶老、助残、爱幼、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制度。完善残疾人福利体系,加强精神卫生福利机构设施建设。强化退役军人保障,提升优抚机构服务保障能力。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等活动。
第三节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提高人口素质。落实国家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推进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全民教育素质。深入推进健康辽源建设,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积极探索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全面完成国家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强化普惠型养老和互助性养老服务,发展智慧养老、康养联合体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养老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出台拴心留人政策,提升城市人口承载功能。
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切实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婚姻财产和参与社会事务等权利。强化对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的依法保障和社会责任,完善儿童监护制度,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暴力侵害妇女、弃婴等违法犯罪行为。
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成长环境,维护青少年发展权益,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推进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实行特殊家庭青少年成长关爱行动。动员青少年广泛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
提升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发展残疾人事业,开展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建立健全残疾人福利制度,实现残疾人基本民生兜底保障。
第四节 创新完善社会治理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行政执法资格和力量向基层下沉,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探索乡村、社区管理有效方式。
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深化城乡社区治理,开展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和示范创建,提高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联动机制,全面实行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健全城乡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实现一站式服务。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健全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发展。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社会组织,推动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加强综合监督和诚信自律建设,更好发挥自律、他律、互律作用。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依法保证居民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完善公众参与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完善村务公开、居务公开、民主评议等途径,加强公众监督评估。
(本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锋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