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系列解读之六

《辽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系列解读之六


    第十章  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加快建设美丽辽源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以发展生态经济为支撑,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划定,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推进生态保护系统化、环境治理精细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低碳经济循环化,建设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第一节  实行绿色低碳发展
    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大力推进产业园区绿色化改造和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从源头减少物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天然气、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实行全面限塑,建设“无废城市”,推动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施建设。严格执行政府对节能环保产品的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制度,提高绿色采购规模。倡导绿色消费、绿色饮食、绿色建筑、绿色出行、绿色旅游,积极营造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氛围。
    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路径,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积极培育绿色生态产业,绿色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着力扩大清洁生产范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文化旅游、医疗康养等融合新业态,推动形成生态经济发展新成效。
    第二节  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
    提高重点领域能源利用效率。严控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大力推动节能改造,确保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大幅下降。提高绿色建筑比例,继续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推广甩挂运输等组织模式,提高多式联运比重,加快推进交通节能。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方式,推动公共机构节能改造。
    全领域节水改造升级。持续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实施节水行动。优化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加强农村生产生活节水。推广工业领域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技术,推动高耗水行业节水增效。降低供水管网漏损,严控高耗水服务业用水。
    加强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严控国土开发强度,完善“人地挂钩、增减挂钩、增存挂钩”机制。合理统筹土地资源利用方式,最大限度保护耕地、园地和河流、湖泊、山峦等自然生态用地。优化用地结构,集约利用生产用地。盘活农村建设用地,通过田、水、路、井、村的综合整治,提高农村建设用地效率。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动太阳能光伏组件、动力电池、碳纤维材料等废弃物回收利用。推进垃圾分类处理与再生资源利用“两网融合”,开展再生水用于农业灌溉的示范应用。
    第三节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深入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加强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加大行业废气治理持续减量化排放,保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不少于310天,逐步实现空气清新、天空蔚蓝目标。
    深入推进水环境治理。健全完善河湖长制,加快推进东辽河流域治理工程建设。加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和水灾害统筹治理,推进域内河流实现长治久清。
    深入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实施用地分类管理,建立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严格管控重度污染耕地,巩固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严格控制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保障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建成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全域全覆盖。
    第四节  开展系统性生态修复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深入落实《辽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全力开展生态修复项目申报和实施。
    实施裸露山体治理和矿山恢复治理。全面加强裸露山体治理,消除受损山体安全隐患,恢复山体自然形态。加快推进实施西安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东辽县平岗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
    加快生态廊道建设。沿公路及四河八岸打造生态绿廊,建设城市绿色缓冲带、城郊生态绿地、湿地公园、郊野公园等,推进生态绿洲、集中连片林地和城市绿道网络建设,形成绿色生态空间和城镇之间绿色隔离带。
    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推广海绵型公园和绿地,因地制宜改造建设雨水花园、节水集雨型绿地、人工湿地,增强城市绿地系统的海绵功能。推广海绵型社区,因地制宜采取屋顶绿化、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技术手段,提高雨水自然汇聚、下渗等能力。推进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增强道路绿化带对雨水的消纳功能,减轻市政排水系统压力。
    第五节  深入实施“三百工程”
    推进百万亩造林工程。对市域内被侵占和破坏的林地、不适宜耕作的坡耕地、水库周边、河流两侧缓冲带、各级公路两侧生态廊道和城乡等区域开展造林绿化,打造以红松果林、大榛子为主的坚果类、以黑果花楸为主的浆果类、以元宝枫为主的木本油料类、以柞蚕为主的放养类及以龙丰、龙冠为主的果树类等培育、生产和加工基地,形成产品结构合理、主导产业突出、竞争力较强的林业产业体系。
    推进百公里河道治理工程。以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为目标,推进域内河流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重点对东辽河流域东辽河干流及其支流渭津河、大梨树河、仙人河等31条河流进行治理,同时对辉发河流域莲河、大沙河、大横道河、小柳树河等主要河流进行治理。
    推进百万亩良田建设工程。到2025年,新建高标准良田100万亩以上。实现田网、渠网、路网、林网和水网“五网”配套,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和新机制“五新”应用,土壤肥力、农田灌排力、农机作业力、生态修复力和综合产出力“五力”提升,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智能化和节水化“五化”联动。
    第十一章  加快开放平台建设
    构筑高水平开放合作体系
    全面实施扩大开放战略,以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统领,立足国内大循环推动发展,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强化国家和区域重大开发战略承接,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合作。
    第一节  强化区域融合对接
    以产业对接、优势互补、市场配置资源为导向,立足长春都市圈、吉林中部城市群、哈长城市群建设,推进形成区域产业协作和战略联盟,有效实现借时、借势、借力发展。依托国内外重大展会载体,吸引更多战略投资者在辽源布局产业、设置总部。积极做好与长春、吉林、沈阳在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高端制造业方面的承接工作,全面深化与一汽集团、中车集团的战略合作。完善辽源与绍兴在纺织、文化、体育等方面多层次、多元化合作体系,促进辽源产品与绍兴市场、辽源资源与绍兴资本合作对接,实现辽绍两地发展优势互补,探索与绍兴以及其他发达地区发展“飞地经济”。深化与环渤海、长三角以及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对接协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第二节  完善现代流通体系
    发挥现代流通体系在经济有效循环和对外开放格局中的重要作用,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软硬件建设,完善覆盖全市城乡的现代物流网络,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联通周边工业、健康产业、旅游业等经济走廊,构建区域物流联动新格局。围绕构建长春、沈阳两大中心城市的快速人流、物流通道,加强与毗邻省份交通规划建设对接,推进规划内的国省干线出省通道建设,扶持边界县乡村道路建设。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支持关系居民日常生活的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升级、健康发展。强化消费信用体系建设,健全重要产品追溯体系,持续优化市场流通环境。
    第三节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融入“丝路吉林”大通道、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深化与俄、韩、朝、日、蒙等国在能源、食品、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扩大与德国、日本在生态农业领域的合作,拓展与欧盟成员国的合作。深度挖掘现有产业资源和人文合作潜力,拓展对外友好合作领域和贸易往来空间,加大提升城市对外开放程度。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国际化投资与经营,在境外建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向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迈进。加强与东北亚、“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文化交流合作,鼓励举办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加快推动优势特色产业与国外交流合作,持续提高利用外资和外贸进出口水平。
    (本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锋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