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系列解读之四

《辽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系列解读之四


    第六章 强化投资消费双轮驱动
    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从投资和消费两端发力,全面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适配性,推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新发展格局中构筑发展新优势。
    第一节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
    优化投资结构。加快补齐市政设施、农业农村、生态环保、公共卫生、民生保障、公共安全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加强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加快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提升经济发展承载能力。有效发挥财政预算资金、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支持民间投资参与补短板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能源汽车、医药健康、冰雪旅游等重大产业项目,加快推进南部新城、北部生态新区建设,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
    加强项目谋划建设。围绕“两新一重”,谋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类建设项目。聚焦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全链条谋划产业发展项目。强化要素保障,土地、资金、用能、水资源、污染物排放指标跟着项目走。做好项目审批、资金落实、征地拆迁、市政接入等前期工作,提高项目成熟度,力争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加强项目中心建设,健全项目服务“秘书制”,专班化、清单化、数字化服务和管理项目,强化问题协调解决,加强投资应统尽统,全链条跟踪调度项目进展。
    第二节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充分利用辽源生态优势、产业优势进行招商,推动以增量盘活存量、壮大总量、提升质量,增强招商引资实效。聚焦“2115555”产业格局,突出产业集群招商、产业链供应链招商,大力引进世界500强、知名和行业领军企业,加快引进一批战略性、引领性、税源型的重大产业项目,提升辽源在省内外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地位。用好东北亚博览会、全球吉商大会等招商平台,提高辽源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招商中心建设,积极承接产业区域转移、谋划产业链条、特色资源等招商项目。推行“五个一”专班机制,提升招商成功率和项目落地率。
    第三节  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
    挖掘消费潜力。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以供给水平提升带动消费规模扩大。持续开展“汽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活动,继续开展千企促销、周游辽源、消费促进月等专项行动,办好辽源城市节、美食消夏节等节庆主题活动,推动商旅食住购全链式发展。完善社区商业功能和社区便民消费设施,发展品牌连锁、老字号、小店经济,繁荣城市夜经济,丰富居民消费供给。加快释放文旅、体育、健康、养老、抚幼、教育培训等服务消费能力。启动实施“早餐工程”,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带动上下游商品及服务消费稳定增长。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加快推进农村电商发展。
    创新消费业态。推动建设高品质、专业性商业综合体和消费体验中心,促进品牌集聚,发展首店经济、智慧商圈。大力发展网红经济、直播经济、电商经济等新业态,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抓好果仁、袜业、高精铝等出口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销售份额。
    优化消费环境。依托“互联网+服务”,推动消费梯度升级,推动实体经济开展新型营销模式。完善消费政策支撑体系,放宽服务消费市场准入,健全服务标准体系。规范发展消费信贷,完善消费环境创建标准,强化消费环境评价。实施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第七章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振兴发展新动力
    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坚决落实中央、省委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建设市场有效、政府作为、企业获利和群众受益的体制机制,构筑辽源高质量转型发展动力系统。
    第一节  持续推进“五大改革”
    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围绕“以营商环境破局”总要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指标。完善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健全完善信用修复、联合奖惩等制度机制,提高协同监管水平。加快推动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动实现企业开办、审批全程“无纸化”。
    深化政策环境改革。研究建立政策研判和政策出台快速反应机制,破除影响政策落地的体制机制障碍。健全政策评估制度,推进政策科学精准、务实管用。建立健全工业企业、服务业企业综合评价体系,确立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供给的政策导向。制定招商引资“一事一议”政策,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障高素质企业、项目落户辽源。
    深化融资环境改革。积极构建政府、金融机构风险共担,企业、金融机构利益捆绑的融资环境。实施融资服务质效提升工程,完善“府院联动”机制,推动经营困难的企业资产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持续开展企业上市培育行动,大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优化融资担保服务,支持县区设立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成立产业基金公司。增强城投集团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功能,加快推动中期票据、资产证券化、公司债等发行工作。
    深化城市环境改革。加快城市管理立法,建立现代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统筹推进南部新城控详规、海绵城市等城市配套规划,建立城市规划体系执行的监督保障制度。构建城市“双修”长效机制,在城市建设中加大绿色、生态元素投入,争创国家级生态修复示范市。
    深化干事环境改革。健全“督考用”一体化考核评价体系,开展常态化督查、差异化考核,探索推行署名推荐、业绩公示制度。完善干部选任、容错纠错机制,落实激励保护政策。健全完善干部交流机制,激发干部队伍整体活力。
    第二节  推动重点领域改革
    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改革。探索“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建立“三百工程”等生态产业价值实现机制。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快裸露山体修复,完善配套制度。建立生态环境综合保护长效机制,推进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培育,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健全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加强宅基地管理,规范开展房地一体宅基地日常登记办证工作,有效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创新农村集体经济有效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持续扩大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土地收益保证贷款规模,推动“大棚贷”“农机贷”等金融产品创新。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加强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健全“三农”支出优先保障和稳定增长机制。
    实施文化领域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事业改革,建立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推进保障机制。加强文化市场改革,研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文化旅游协调发展机制,制定出台扶持文旅产业发展政策。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第三节  推进关键环节改革
    加强社会民生领域改革。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体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落户的政策限制。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落实重度残疾人低保对象政府代缴政策。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第五中学十二年一贯制教育一体化改革。深化职教集团市场化改革,积极争取国家、省产教融合发展试点。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推进多元办医,提高医疗服务市场的有效供给。建立最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保障人民健康安全。
    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健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推进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建立主要由市场主导的科技项目遴选、经费分配、成果评价机制,推进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打造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
    (本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锋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