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系列解读之三

《辽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系列解读之三


    第四章 推动服务业转型提质
    培育壮大新动能
    加快提升服务业水平。针对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和服务业制造化倾向,完善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耦合共生,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质量提升、贡献提升和功能提升。
    第一节  专业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全力推进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业、会展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开展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行动,引导和支持制造企业延伸服务链条,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实现物流回归、销售回归、结算回归和价值回归。围绕袜业、梅花鹿、琵琶、铝业、蛋品等,打造形成有一定影响的辽源生产性服务业品牌。以研发设计、技术孵化、检验检测、金融保险、商务咨询等为重点,谋划实施一批制造业生产环节前后端项目。
    第二节  品质化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运用现代服务理念、现代经营模式和现代信息技术,科学规划城市商圈,拓展中高端消费,培育消费热点,推动消费结构优化和提档升级。提质发展现代商贸、文化创意、乡村旅游、康体养老、家政服务、休闲娱乐、教育培训等生活性服务业。坚持文商旅融合理念,推动传统商业向体验式、个性化等新零售新业态新模式加速转型。创新发展公共服务业,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为重点,推动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
    第三节  打造服务业集聚区
    规划建设一批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商贸综合体、旅游综合体等现代服务业重点功能区建设。加强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支持,打造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充分发挥服务业集聚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服务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第四节  发展壮大冰雪产业
    牢牢把握全省打造冰雪万亿级产业契机,大力发展寒地冰雪经济,推进冰雪人才培养和研学基地建设。开发越野滑雪项目,推进体验式滑雪场、冰雪景区开发建设和提档升级,做好做足“玩冰嬉雪”文章,打造省内丘陵地貌发展冰雪经济试验区。
    第五章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坚持以城乡融合发展理念推动乡村建设,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完善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补齐“三农”领域短板,争做全省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
    第一节  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大工程。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模式,夯实粮食生产基础,稳步提高粮食产量。
    增强粮食储备调控能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坚持粮食购销市场化,落实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粮食储备体系,提升粮食应急调控能力。建立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发展多式联运。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坚持不懈制止餐饮浪费。
    加强黑土地保护。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探索实践丘陵半山区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落实黑土地保护政策,确保黑土地有机质含量逐年提高。全面开展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统筹推进“三化”土壤改良和水土流失综合防治。
    第二节  完善现代农业“三大体系”
    提升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推进吉字号种子新品种研发和战略性大豆种子资源库建设。实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专项行动,推广应用“互联网+农机作业”,培育壮大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
    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巩固传统农业,优化粮食种植结构,稳定玉米种植面积。逐步提高绿色水稻、有机杂粮种植比例,合理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支持发展棚模经济、生态循环农业。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绿色农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规模。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提升防疫减灾能力。
    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和规范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农民。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户经营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
    第三节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延伸产业链促融合。以特色资源增强竞争力,依托资源禀赋,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形成衔接一二三产、带动资本下乡、供给需求互促的发展格局。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域外资本开发辽源生态产业。引导龙头企业实现技术、资金、生产、产品、市场、管理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区域循环体系。
    拓展业态功能促融合。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在资源利用环节,发展休闲农业,推动自然风光和农业资源“空间整合”,打造一批综合性休闲农业园区、观光采摘园、田园综合体,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直销配送、体验营销,实现线上线下互动。
    搭建载体平台促融合。通过科技集成、主体集合、产业集群,打造要素集聚和融合平台。支持有条件的特色小城镇发展先进制造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现代服务业和“互联网+”产业,打造一批三产融合示范镇。搭建县级三产融合发展服务平台,培育多业态共生、多主体相融、多要素匹配的田园综合体,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第四节  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乡村空间布局和村庄建设规划,围绕彰显地域文化和乡村风貌,有序引导村屯翻建、改建。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统筹抓好村庄清洁、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农村“厕所革命”。继续开展三A级标准示范村、“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活动。持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配电网改造升级、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等重点工程,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依托303国道培育一批沿途风景乡、生态康养镇、美丽经济村和休闲农业园。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农村社区服务站建设,完善农村养老、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向乡村延伸,织密农村社会保障网。提升县级医药、县级疾控机构服务能力,满足新形势下应对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
    加强乡村社会治理。深度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引导广大农民积极有序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依法化解矛盾纠纷。深化农村地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五好”“星级农户”评选,营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第五节  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持续稳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持续管好用好扶贫资金项目和资产,严格监管脱贫攻坚以来形成的扶贫项目、公益性和经营性资产,确保持续发挥效益。
    扎实做好有效衔接工作。做好财政投入政策衔接,保留并调整优化原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延续脱贫攻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做好金融服务政策衔接,创新符合乡村振兴需求的金融产品。做好土地支持政策衔接,延续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土地支持政策。做好推进工作机制衔接,坚持五级书记抓、党政同责抓、市县领导包保抓、部门包保帮扶抓、市县乡村振兴机构统筹协调抓、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一线抓,全面提升贫困地区整体发展水平。
    (本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锋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