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当上“瘾”的郭子龙

“第一书记”当上“瘾”的郭子龙
本报记者 张英 陈博琳


    “请问,郭书记在吗?”“他就在屋里呢。”4月27日,记者走进东辽县平岗镇身安村村部,见到几位农民打扮的人。“哪位是郭书记?”“我就是。”回答者个子不高,黝黑的脸庞,稀疏的头发,朴素的衣着。“听说您在村里当‘第一书记’已经6年了?!”“对,要是政策允许的话,我愿意干到退休。”他微笑中带着坚定的语气回答记者提问。
    2017年,郭子龙来到身安村担任驻村干部,2018年转为村“第一书记”。为了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工作中,他找了村里的一家老两口儿“搭伙过日子”,他付房费、出菜钱,老两口儿负责做饭、烧炕。他每天六点起床,先是到村里牛场转一转,然后沿村路走个来回,看看环境,再到贫困户家瞧一瞧,唠唠嗑儿;晚上,组织村民扭秧歌、跳健身舞,回到住处写工作日记。脱贫攻坚的3年里,郭子龙带领驻村队员与村班子成员抓项目、谋发展,农机合作社、牧业公司、光伏发电、蔬菜大棚……一个个富民项目使村里的39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截至2020年末,脱贫户人均年收入达9300元,全村人均年收入达11000元以上,过去的贫困村变成了如今的全省“千村示范”创建村。由于工作出色,郭子龙被评为“吉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功成名就”的郭子龙本可以为自己的“第一书记”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但当组织找他谈话、希望他留下来继续担任“第一书记”时,郭子龙脑海中浮现的是住处门外那一堆堆不知道是谁送的菜和村民们一张张朴实的笑脸,再联想到自己有过多年的乡(镇)工作经历、三年“第一书记”的经验、掌握了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还有心中未完成的工作计划,加之如果另选派新的“第一书记”来,熟悉环境、了解村民、摸清发展思路……要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需要很长时间,所以他愉快地选择了继续坚守。
    去年,郭子龙到处“化缘”争取资金为村里安装路灯。为了节约成本,他直接联系路灯厂家争取优惠价格,又带着驻村队员们安装,本来一盏一千四五百元的路灯硬是让郭子龙九百多块钱安上了!最终,90盏路灯在秋收之前亮了,把村民们乐蒙了。今年,郭子龙准备利用疫情期间牛价较低的时机,扩建牛舍、扩大养殖规模,让更多的村民享受到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目前,牛舍和饲料厂的选址和场地平整完毕,准备把饲养规模从在现有的20头扩大到50头。在此基础上,郭子龙还将积极探索牧业公司的综合开发利用项目,用牛粪养蚯蚓,把牛粪变燃料,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脱贫攻坚取得了胜利,现在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选择继续当‘第一书记’,就是想再为身安村未来发展做点事儿,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郭子龙对记者说。






乡村振兴需要更多“郭子龙”


    在采访郭子龙返程的途中,记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由衷地敬佩他的“三农”情怀,他无愧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郭子龙真心实意、脚踏实地做农村工作,几年来,他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地把身与心扎在了身安村。
    尤其是在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后,郭子龙又再次选择了坚守。郭子龙对记者说,自己家负担不重,工作单位和家属又非常支持,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有特殊感情。同时,新老“第一书记”更换,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所以自己选择了继续留下。朴实的话语里体现了他高尚的“三农”情怀。
    选派优秀干部担任驻村干部是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关键环节。我们希望更多的有志于服务基层的“郭子龙”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做乡村振兴的“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