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系列解读之二

《辽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系列解读之二


    第二章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
    聚势赋能高质量转型发展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破解创新投入不足、创新平台不强、创新融合不深、创新主体不优等问题,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充分释放创新策源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打造吉林省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重要增长极。
    第一节  完善区域创新布局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明确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尽快实现突破。紧扣“2115555”产业技术需要,加快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提升“袜业+现代纺织产业”智能织造水平,打造中国袜业名城升级版。延长“蛋品+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打造中国蛋谷。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智能制造水平高的品牌示范企业,打造吉林辽源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基地。发挥“高精铝+轨道列车产业”与长客、庞巴迪、阿尔斯通等知名企业配套优势,打造北方高精铝加工基地、一汽车用铝制轻量化材料制造基地。推动“梅花鹿+医药健康产业”增强创新能力,打造吉林省医药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第二节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区域创新载体建设、产业创新研发、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创新人才支撑、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和科技创新服务七项工程,推动资本、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高效集聚,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经济整体竞争力。围绕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发展先进适用技术,强化共性技术供给,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应用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积极参与关键共性技术和重要产品协同攻关。推进辽源经济开发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将辽源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为全市高新技术资源“洼地”。
    第三节  提升集聚人才能力
    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创新创业人才政策支持和专业人才培育开发,改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性壁垒和政策性障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造就更多“辽源工匠”。深入实施本土人才培育激励五年行动计划,全面打造一支作风优良、贡献突出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推进省级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引进实用型人才、各领域高技能人才,鼓励支持辽源籍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就业。
    第四节  优化夯实创新生态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科技服务”的创新生态系统,大力发展科技大市场、技术转移机构、专利代理机构等各类科技服务业。实施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工程,发挥其技术市场平台作用。完善以大市场为核心、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为重点、科技型企业孵化机构为通道的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培育壮大专业技术经纪人队伍。健全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引导扶持企业扩大研发投入。落实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政策。推动科技金融结合,创新科技信贷产品,鼓励金融机构以持有股权、期权等方式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增加专利、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拥有量。
    第五节  推动“双创”升级
    总结东北袜业园“双创”经验,继续抓好“双创”“双引”,出台有吸引力的创新创业政策。依托辽源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打造创新最前沿、创业富集地。依托现代职教园区和南部文教科技新城建设“双创”平台,鼓励青年人投身“双创”,建设南部新城“双创”职教小镇。持续开展“双创”活动周、创新创业大赛、论坛、展览等“双创”活动。整合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供应链、服务链,搭建资本和产业互动平台,构建立体化、复合型创业生态。推动“双创”向农村延伸,搭建农村创新创业一站式开放性综合服务平台,以农村“双创”助推乡村振兴。
    第三章 提升产业基础能力
    发展壮大实体经济
    将工业作为立市之基、强市之本,以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重构辽源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竞争优势,争创“产业名城”典型城市。
    第一节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
    瞄准产业基础能力的短板弱项,加快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企业研发和生产能力。重点围绕企业智能化改造,支持标杆企业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无人车间和无人工厂,组织实施工业企业三年技术改造工程。强化“政产学研用金介”协同发展,健全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引导扶持企业扩大研发投入。实施创新赋能、企业培育、平台提升、绿色发展、产业融合、以链招商、人才培养、品牌创建、环境优化、亩均提效十大行动,推动产业集群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
    第二节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加速产业链现代化。实施“链长制”工作机制,逐链编制发展规划。深入开展工业产品质量提升行动,鼓励标杆企业参与制定团体标准,加快对产业链增减整合、重组再造,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产业格局。支持大企业做强做优、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在产业集群中培育一批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形成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实现产业链集约化。围绕竞争力强、集约程度高、国内领先等目标,不断壮大工业发展优势。到2025年,实现“2115555”产业能级跃升和高质量扩张,总产值实现600亿元。
    提高产业链融合化。加快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供应链有机融合,构建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需求对接、业务关联、市场融合、品牌共享、产品配套、经营合作、金融互助的产业生态。以“建链延链补链强链融链”为重点,延产业链谋项目,延供应链引项目争取一批头部企业和引擎项目落地。
    第三节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握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聚焦现代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超前谋划由前沿技术带动的新兴产业。抓住新一轮能源革命机遇,创新发展风能、核能、光伏、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围绕一汽“六个回归”机遇,加速推进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汽车轻量化等产品研发生产,扩大与一汽的合作领域、合作规模。推进与国家电网、一汽集团共建新能源汽车试运行与推广应用示范城市。深化与中车集团的合作,实现由原材料供应向半成品、产成品供应转变。大力培育数据服务和众智、众扶、众筹等新业态。加快数字产业发展,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应用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智慧辽源”建设。
    第四节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营造更加公平市场环境。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深化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金融服务业等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促进民营资本投资政策体系,全面激发各种类型市场主体活力。支持民营资本参股或组建产业投资基金、基础设施投资基金。
    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深化民营经济改革试点市建设,推动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大企业做强做优、中小企业做专做精,深入实施“个转企”专项行动。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落实中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等税收优惠政策。
    创建提升一批辽源品牌。引导优势企业由产品生产向品牌打造转型,打造一批驰名商标、地理标志、老字号品牌。加强全域品牌合作,逐步实现纺织袜业、特色农产品、装备制造等领域品牌资源共享。统筹抓好产业上下游品牌、产业与企业品牌、城市与文化品牌等协同创建,实现品牌共建共赢。
    健全完善服务企业和企业家长效机制。实施企业家队伍建设计划,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和实干家。建立知识产权侵权处罚性赔偿制度,完善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开展产权保护领域政务失信专项治理行动,建立清理和防止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弘扬企业家精神,提升企业家爱国情怀、创新精神、诚信意识、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及时回应解决民营企业合理诉求。
    (本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锋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