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教育系列专版


独立——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是让孩子拥有独自生活的本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面对未来的勇气。独立性是现代人需要的一种基本素质、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今,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似乎越来越依赖父母了。从小到大,如果没有父母的关怀,有些孩子心理脆弱、独立能力差,就会缺乏解决困难的能力和面对挫折的勇气。是不是孩子天生就缺乏独立能力?实际上,孩子并不缺少“独立基因”,出现依赖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父母过度的“溺爱教育”。因此,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是每个家长需要思考的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强制性过度“浇灌”,不如静下心来合理引导,培养孩子独立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是孩子不独立,还是家长不放手?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有的父母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就好了,甚至有的孩子都上小学了,吃饭、穿衣还由家长包办,结果造成孩子对父母、家庭的过度依赖。有的小学生连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成为所谓的“小皇帝”“小公主”。这样的情况发生后,一方面,父母逐渐意识到孩子缺乏独立性,开始寻求解决办法;另一方面,父母又早已习惯包办孩子的一切,稍微一放手就不放心。二者矛盾下,问题日益严重。
    家有两个孩子的李女士说:“每次去一实验小学接孩子放学,总能看见早早就等在校门口的家长。见到孩子出来,家长先一把搂在怀里,再接过孩子的书包背在自己肩头,并递上早已准备好的吃食先给孩子垫垫肚子,关切地询问孩子在校情况,有的甚至把已经上五六年级的孩子直接抱起来走,生怕孩子累着。我觉得这样溺爱孩子,孩子很难学会独立。”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旦情感过于黏稠、行为上过度宠爱,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便会阻碍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家长对孩子的过度照顾,看似爱子情深,却让孩子无法独立。孩子的独立性是在生活中逐步培养起来的。要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父母就应该多为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不要事事包办,也不能在关键时刻舍不得放手。现代孩子教育很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在长大后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具备独立性,具备能够独立思考、选择、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以这些为基础,才能应对生活的各种挑战。其实,孩子很小就有了独立自主意识,他们做什么事情都喜欢亲自动手:自己扶着沙发走路、自己拿小勺吃饭;等到稍大一些的时候,他们不仅要独立洗手洗脸、穿脱衣服,而且还要自己洗手绢、洗袜子,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甚至还想自己上街买东西。对于孩子正在形成的独立意识,家长千万不能泼冷水,觉得孩子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而要予以重视、支持并鼓励他们。 
    独立是未来人才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也是很重要的能力。孩子不独立与父母的行为分不开。独立是成长,是一条孩子自己要走的路。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就是陪伴,在孩子失意的时候给予鼓励和表扬。有时候,并不是孩子不独立、离不开家长,而是家长离不开孩子、对孩子舍不得放手。多给孩子一些机会,多给孩子一些信任和鼓励,学会真正地放手,孩子才能变得更好、飞得更高。




尊重孩子独立思考的意愿




   “父母从来不听我说话,对我的意见总是置之不理,感觉无法沟通。”11岁的王岩说出了很多孩子的苦恼。其实,孩子懂事以后,便开始思考这个世界和他遇到的每一件事,并逐渐产生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父母和孩子的世界确实不同,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却一直在向父母靠近。他们对父母世界的事情发表意见和想法,说明他们有独立思考的意识,这是非常可贵的。但是,很多家长觉得自己的生活经验丰富,孩子的想法幼稚、单纯,不需要对其过多考虑。其实不然,父母应该赏识和尊重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心情,倾听孩子的诉说,在孩子想要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时,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尊重。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锻炼孩子的思考意识和表达能力,而且可以通过倾听孩子的观点,发现和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从而纠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错误思想。
    有些家长习惯于事事为孩子指路,而不习惯于征求孩子的意见。一旦孩子不遵从,还要对孩子大加责备。其实,孩子有孩子的想法,父母要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千万不要忽略和压制孩子的想法,即使他们说得不对、想法幼稚可笑,也不能嘲笑和打断他们,更不要总以父母的思维来要求孩子,而应该允许孩子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给他自主思考的机会。家长不妨将命令式语气改为启发式语气,如:“这件事怎样做更好呢?”“你能想出比这更好的办法吗?”这种表达方式会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对他们的尊重,有助于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意识。当孩子在想问题时,父母不要太心急,应留给孩子足够的思考时间,尤其不要轻易把答案告诉他们。孩子如果把结果弄错了,家长可以用启发性的提问帮助他们思考,启发他们自己去发现和纠正错误。
    当然,尊重孩子的意愿并不意味着对他们放任不管。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吵闹、违反规则,或者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那么家长必须进行严厉批评。但这个时候,重点仍然是让孩子自己能够明白是非对错。尊重孩子的每一个意愿或者想法,就是给孩子一个自主思考的机会,在孩子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给予正确的引导,这才是家庭教育中父母该为孩子负起的责任。




培养孩子作决定的能力




    相信大家对媒体报道的37岁博士生在家“啃老”的新闻都不陌生,而当事人在家“啃老”的真实原因是在校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不能适应集体生活,也不愿意与人交流,于是便放弃学业回家“啃老”。这样的结果让人遗憾的同时,又不禁让人感慨:一个人独立生存的能力有多么重要。有的家长经常说孩子太有主意不好,应该听大人的话。实际上,孩子有主意有时也是件好事,说明他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他自己作决定的能力。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时常常是让孩子顺从听话,不太注意倾听孩子的需要,从生活小事到孩子发展的各个方面都由家长一手包办。因此,孩子就容易缺乏自己作决定的机会和权利,很难养成自我抉择的能力。当孩子面临选择的时候,父母总是帮他们作决定。久而久之,孩子就不会思考问题。如果想让孩子自立,那么让孩子能够自主决定自己的事情是非常关键的。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父母就应该适当放手,让孩子自主决定。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一定要给他讲清楚,出现问题的时候自己应该承担责任,而不是依靠父母。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和成年人一样,他们需要有机会自己作决定,锻炼自己的决策能力,体会自主选择的快乐。所以,父母应该给孩子充分的选择权。例如,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穿什么样的衣服,而不要根据自己的喜恶强迫孩子;可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兴趣班,而不要根据父母的愿望和理想安排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
    爱默生曾说,你要教你的孩子走路,但是,应由孩子自己去学走路。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使其能自主决定自己的行动,并且实行自己的行动。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和经验的积累,作决定的能力与技巧也会渐渐提高。让孩子学会作正确的决定,对自己的人生敢于担当,让他实实在在地在生活中找到自我,这是家长给予孩子成长中最棒的礼物。




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




    为了能够勇敢地面对未来,孩子需要一颗“坚强的心”。而培养“坚强的心”需要的不是金钱,也不是父母的学历、职业,而是教育方式。要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成就感、被认可,才能不断增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信心。相信“自己也可以”的孩子会勇于面对困难、乐于尝试新鲜事物。
    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独立做事时,最关键的是家长自己要战胜自我。有的家长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不是鼓励他自己克服困难,而是立即代劳。宝妈杨月明说:“我家孩子已经13岁了,我知道孩子应该独立克服生活中的小困难了,坚持自己做事。但是每次下定决心后,只要孩子一哭闹,我就立刻心软而‘妥协’,依顺孩子,从而前功尽弃。”有道是“人间没有不凋谢的花,世上没有不曲折的路”。父母要教育孩子坦然面对挫折的时候,也要有毅力和耐心,慢慢引导孩子把挫折看做是前进道路上必经关口,从而增强其心理的韧性。要知道困难和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接受它,就是接受成长。父母要认识到孩子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要让孩子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在适当的环境下放开手脚,留给孩子一个生活自理的空间,让他在摔倒中逐渐增强抗挫能力,并在一次次磨炼中一直保持积极心态,形成做事执着的品质。否则,没有克服困难、抵抗挫折的勇气,孩子一遇到逆境就容易产生消极反应、垂头丧气等情况。
    那么,作为家长具体应该怎么做?可以从两个方面做起。首先,身教重于言传。父母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父母要成为孩子的“顾问”和他们学习的榜样。比如,向孩子讲一讲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也会遇到困难,遇到困难时自己又是怎样解决的,并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不在孩子面前持有抱怨、消极、颓废等负面情绪。其次,可以引导孩子多读一些伟人、名人传记,让他们从书中感悟到人生就是不断战胜困难、战胜挫折的过程。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磨难和挫折最能锻炼人的品质与意志,也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经历。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他们更好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学会自强自立。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要想让孩子见到“彩虹”,家长就应该让他们迎着风雨勇敢前行!




让孩子有学习的自主权




    从孩子上一年级开始,很多家长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陪孩子学习,做辅导员的工作。几乎每位家长都有过陪孩子写作业的经历,很多家长为此感到焦虑,甚至有脾气不好者还时不时地朝孩子发火。其实,良好的教育不是强行灌输知识,而是让孩子沉浸其中,展开探索之旅,开始思考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所谓高效学习,从来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让孩子独立自主地探究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在学习上主动而不是被动;自觉而不是盲目;自立而不是依赖。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主性,为今后的成长、学习打下强有力的基石。
    但对一部分家长来说,如何帮助孩子自主学习、让孩子自己在学习的战场上勇敢地“战斗”是一件很难掌握的事。很多家长喜欢陪孩子学习,但是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那就是孩子的依赖性变强。家长陈雪说:“每当孩子哭喊着不想学习的时候,我只能强制他学习。要和孩子的学习‘保持距离’很不容易,尤其当孩子表现得没有耐心的时候,我也知道这是因为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但作为家长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做。”
    要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提高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先要使孩子尝到成功的滋味,让他有成就感。有的孩子学了老半天觉得没啥提高,就放弃了。正是因为缺乏这种成就感,孩子才会觉得学习乏味。家长要多鼓励,对孩子的出色表现和取得的好成绩,父母不要吝啬使用赞美之词;对于孩子的过错,不要过于批评,因为过多地批评会让孩子情绪低落,而犯更多的错误。表扬为主的方式对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也有一定的作用。要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父母必须做孩子的榜样,让孩子知道父母很喜欢看书,求知欲很强,并且不断地学习。在家庭生活中,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有着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家长应坚持不懈地在培养孩子学习自主性上多下功夫,减少孩子的过度依赖,逐渐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在独立完成家庭作业和认真检查等方面,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