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接“地气” 养牛有“底气”

“90后”养牛小伙儿杨念衡:
政策接“地气” 养牛有“底气”
本报记者 王茵




    2021年4月,省政府出台做大做强肉牛产业十条政策措施。随后,省畜牧业管理局会同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围绕十条政策制定出台了实施细则。9月,在全省肉牛产业发展工作推进会议上,省长韩俊强调,加快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走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环境友好、一二三产业融合之路。至此,吉林省肉牛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
    寒冬腊月,天寒地冻,对北方农民来说,这一时节大多躲在家里“猫冬”。可在东丰县拉拉河镇,“90后”养牛小伙儿杨念衡却在镇党委书记王一昊的帮助下,利用冬月和腊月两个月时间完成了牧业公司选址,并建起了五栋标准化肉牛养殖大棚。春节前,500头育肥牛喜迁新居。
    用镇长文利锟的话说:“打从省肉牛产业发展工作推进会议结束,这哥俩就没闲着,围绕‘秸秆变肉’又是做规划又是报项目,抢着抢着,在最冷的两个月把养殖大棚建了起来。”
    “肉牛养殖要求远离河道、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远离村(屯)居民区和交通干线,在城镇开发边界外,咱这块地完全符合这些要求。养殖场建起来,规模就可以做大了,省里提倡‘秸秆变肉’,这机会咱可得抓住。”镇党委书记王一昊对政策不但“吃”得透,也“用”得好。
    “这500头牛只是尝试,咱的计划是三年内增加到2000头。一头牛年消耗秸秆差不多3吨,约合5亩地,2000头牛就能吃掉1万亩地秸秆,到那时才可观呢。”说起“秸秆变肉”杨念衡兴奋起来。他告诉记者,省里出台的扶持政策特别接地气,最托底的是肉牛养殖保险,每头牛缴费100元,赔付金额是15000元,不但大大降低了养殖风险,而且凭参保单还可以享受“活体贷”政策,眼下他已经拿到了400万元贷款。“我们看到的这种养殖大棚每栋建设成本在30万元左右,可养牛100头,400万元可以建十几栋。另外,县里对咱这类家庭牧场还有优惠政策。”对牧业公司的未来,杨念衡信心满满。
    “养牛好是好,但粪污处理怎么办?”对于记者的提问,杨念衡胸有成竹:“我们有自己的清粪车、堆肥场,有常年合作的有机肥加工厂和蚯蚓养殖场,粪污无偿提供,他们自己来车运,根本剩不下。”
    杨念衡边说边领我们来到堆肥场,这里并无大量粪污存放。“现在正值春耕,附近农民也常来我这儿,牛粪还田也是一个渠道。”
    杨念衡告诉记者,除了肉牛养殖,他还打算在屠宰和深加工上下功夫。“春节前,我找了个代加工厂家,做了一批牛肉分割礼盒,投放市场后效果特别好。我琢磨着,等养殖场步入正轨了,就研究上加工项目。”
    “行,你琢磨吧,咱镇里全力以赴支持。”同样是“90后”,王一昊同样有股韧劲和闯劲,他早把发展壮大肉牛产业当成重要课题,并且相信,拉拉河镇一定会找到“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环境友好、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