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课上得怎么样?

    编前语
    “初中男生做不了一个引体向上”、“大学生军训有的学生出现晕倒”、“学生1000米跑测验时猝死”、“越来越多的孩子近视”的报道屡见报端。青少年体质下降已成为社会关切的话题,其原因除了有课业负担重、锻炼身体时间不足、休闲方式多元之外,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不足或缺失也是重要的原因。多年来,学校教育虽在表面上高举“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旗,但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学校体育课变味,青少年活动量、活动时间减少。由于缺少体育锻炼,本该茁壮成长的孩子却成了“跑不远、跳不高、伤不起”的“瓷娃娃”。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不得不大声疾呼——把运动时间还给孩子,用健康守护孩子的梦想。

    学校体育教育  遭遇诸多尴尬

    观念尴尬:学校体育教育的价值没被正确认识
    谈起学校体育教育,很多人并不能真正认识学校体育教育,更别说能够正确看到体育教育的价值所在了。在很多家长、教师、学校管理者和学生眼中,学校体育教育无非就是跑跑跳跳、玩玩闹闹的课程,是与学生学习成绩无关、和孩子成长无关、和孩子成才无关、可有可无的课程。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孩子只要成绩好就万事大吉了。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下,多年来,学校为了追求学校升学率随意挤占学校体育课的时间;家长一味追求孩子文化课成绩的高低,而对孩子的体质却不太在意;孩子们在学校体育教育被忽视的境况下变得越来越不愿意动弹,渐渐地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
    之所以会出现学校体育课不受重视情况的原因就是我们对学校体育教育的价值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没有正确处理学校体育教育和文化课教育之间的关系。在既有的教育评价体系中,体育的教化、调剂、励志、宣泄功能一再被低估,体现重视体育教育的手段无非是容易引发争议的体育加分和远不能体现其价值的体育考分。在现实中,学校体育教育已经俨然变为学生取得某种短期目的的一种工具。升学考试不考体育,大家都不重视体育课;升学考试一旦将体育分数列入总分后,学校、家长和学生则会一时手忙脚乱,采取紧急突击的方式进行锻炼以应付考试。自从我市宣布中考体育分数计入总分后,很多初三的孩子们不得不采取临阵磨枪的态度,抓紧时间突击训练。早上站在学校门口,你会发现学生带排球、乒乓球等体育器材来上课的多了;晚上,在小区的院子里,你会看见很多父母在陪孩子练习中考体育考试的内容。
    学校和家长对体育教育的价值认识的偏颇,必然会导致错误的观念,让体育教育沦为可有可无的“配角”。错误的观念必然会导致错误的行为。学校和家长由于对体育教育价值认识的偏差只是去追求让孩子考上大学,却不管孩子体质差得一塌糊涂的现实。
    学校体育教育遭遇尴尬,首先是由于认识上造成的。青少年体育锻炼要摆脱“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处境,还需从正确认识学校体育教育的价值开始,摒弃错误的观念。

    现实尴尬:学校上体育课“不打折扣”真的很难
    今年提、明年讲,学校体育教育依然难被重视,学生实现良好锻炼的目标总是难以达到。学校体育教育要想不打折扣,有很多现实问题不得不去解决。
    学生学业重,升学压力大
    为了升学率,很多学校不得不去挤占学生的体育课时间;学生们为了完成学业也不得不放弃体育锻炼的机会。在采访中,记者经常能够听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抱怨。很多学校的管理者也明白体育课对于孩子健康很重要。但是,社会的大环境产生一种强大的“无形的压力”推着学校、家长、孩子往读书升学上靠,其它方面的时间自然就会被挤压。很多人尽管早已意识到由于缺乏体育锻炼导致学生体质的下降现象的严重性,但是,若要改变体育课在学校的尴尬境地还有待整个教育大环境的改变。在采访中,一名叫李萌的初二女学生告诉记者,她很希望学校安排的体育课多一些,对体育课被其他主课老师抢走很有意见。其他考试课程如果耽误了,学校会让任课老师会想办法补回来,可是体育课耽误了,学校会安排主课教师去上课,不会把体育课也补回来。
    硬件设施投入不够、场地有限制
    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没有教室就不能办学校。对于一个学校有没有操场、有没有网球、篮球、橄榄球、鞍马、单杠、足球等学生体育运动器材却没有多少人在意。正是很少有人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去关心一个学校的体育设施的好坏的原因,很多学校缺乏足够的上好体育课的硬件设施,甚至有的学校连操场都没有。东辽县一位乡镇学校的体育教师王军利对记者说:“学生上好体育课学校应该及时增加运动场地的面积和运动设施,尤其是农村学校。”学校场地不足、运动设施少的情况下,有的学校就干脆把室外的体育课改成室内课了;有的学校尽管上体育课,但是,由于条件限制只能用跑步或做操把体育课简单化了,学校体育课真是成了跑跑跳跳的课程了,让学生失去了对体育课的兴趣。
    体育教师数量不足,在学校受重视不够
    学生体质连年下降是该到了重视孩子体育锻炼的时候,也是学校应该上好体育课的时候了。可是,在很多学校,体育课教师的师资力量都比较弱,有的学校就只有一名体育教师;有的学校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面对这样的情形,学校就算想立即把体育课开展的红红火火,又谈何容易?
    体育课教师数量不足,体育教师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课上没字,课下没事”、“主要就是带着孩子们玩”,这可能是大多数人对体育老师工作的印象。学校和社会都不看重体育的话,体育教师自然得不到重视,在学校的地位就变得可有可无了。

    责任尴尬:学校、老师、学生谁都“伤不起”
    对孩子们来说,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不仅是学习和成长的基础,也是终其一生的首要“资本”。孩子若要有一个好身体,做好体育锻炼,上好体育课是一个很好地途径。但是,学校严格按照标准,“不打折扣”的上好体育课是要承担一定风险的。学生一旦在体育课上遭受意外伤害,学校就会陷入难缠的纷争中。在很多学校,校园体育活动开展面临“不开展体质弱,开展就怕受伤”的两难困境。学校怕上体育课出现校园安全问题,对上体育课束手束脚;家长爱子心切,对学校上体育课也是诸多顾虑。
    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出现意外伤害谁来负责?学校、教师、学生的责任怎么理清?面对孩子在学校受到的体育伤害,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和学校能达成谅解,因孩子在体育课中受伤而家长状告学校的事件近年来屡见不鲜。而现实中,学校为了减少麻烦就会对体育课采取一定程度的变通,把体育课上走了样,体育课效果大打折扣。
    责任难以理清,上体育课让学校、老师、学生谁都“伤不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双杠从校园里消失了,运动会需要学生签“免责书”,对抗性强的球类活动也被无情“埋葬”、危险体育器材被收进库房……老师在上体育课的时候就变成了学生安全管理员,只要学生不出危险,学生在体育课上就可以自由活动了,体育课俨然成了“放羊课”。
    家长怕孩子受伤,学校想着如何避险,这真的让上好体育课成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在隆府家园小区的空地上,一名家长正在看着已经有11岁的儿子在玩排球。这名家长姓朱,她告诉记者:“孩子有点胖,我天天吃完晚饭陪她出来活动一会,我只有亲眼看着她运动才会放心。我每天早上在孩子上学走前告诉她别和其他孩子做危险的游戏,马上考试了,伤着点儿可不好。”在采访中,一名不愿说姓名的学校领导说:“校园安全必须得有保障,一旦出事,校长就是第一责任人。”
    大家都以安全等为理由牺牲孩子的运动乐趣,进而影响到孩子的体质,难道不是得不偿失吗?

    内容尴尬:体育课成了“训练课”,伤了学生兴趣
    让每一个孩子在科学锻炼中实现健康成长,让体育助力梦想,以健康守护梦想,不仅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也是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但是,很多学校把上体育课变成了急功近利的事情,严格限制体育课内容,考试不考的坚决不让学生学。在这样的情况下,体育课就成了“立定跳远”和“跑步”的同义词了,体育课变成了单纯的“训练课”了。体育课变成训练课是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对面临升学考试的学生。
    把体育课简单的等同于“训练课”来应付考试,不但无视体育教育的意义,也让本应该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变成了活动形式单调、乏味的机械操练,破坏了孩子们喜欢运动的天性,让很多孩子失去了运动的兴趣。在采访的时候,中学生王鹏举表示,他们想在体育课上得到很好地运动,而不是在老师的监管下做规定动作,希望学校能够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多一些选择,比如打羽毛球、踢毽子、玩玩乒乓球等。对于上好体育课,王艳静说:“我想体育课每周最好能保证3次,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作为女生,我希望老师能够多增加一些像体操、排球、毽子等适合女生运动的项目。”
    升学增加体育考试,也许是教育体育主管部门的一种无奈之举。学校体育如果要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必须要改变由“被动体育”向“主动体育”转变,就必须将一些新兴的项目和器材引入体育课堂,多开展集体活动,提高体育课的锻炼效率。

    学校体育教育尴尬何时休?
    谁来拯救孩子的体质?倡导,引导、鼓励青少年将体育锻炼变成一种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是一个根本的方法。青少年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还需从上好学校体育课开始,让学校体育教育告别“尴尬”。但是,青少年体质下降非一日之寒,改变现状也不会一蹴而就。把运动的时间真正还给孩子,让孩子们得到既有运动时间保障,又有质量保证的体育锻炼,并不是倡导一下、呼吁一下就能立竿见影。学校体育教育如何才能告别尴尬的境地和教育领域的顶层设计有关,与社会领域的价值取向有关,当然更与体育的价值能否得到正确认知有关。

    青少年体育教育 该在何处发力?
    我国青少年体质连年下滑,让人们意识到:到了该重视青少年体育教育和锻炼的时刻了。
    何以保证青少年体育教育和锻炼效果、青少年体育教育该在何处发力是一个必须破解的问题。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不是一个部门就能够解决的问题,不是一个一蹴而就即能改变的状况。做好青少年体育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个人、社会共同努力。
    首先,做好青少年体育教育需要人们观念和教育评价体系的转变。在现有环境下,植根于校园的学校体育要想更有作为,最终还需要整个教育环境的改变、教育评价体系的调整和社会价值取向的转变、我们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体育教育,我们同样需要重视,要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也是“育人”的重要环节,而不仅仅是为应对考试而设立的训练课。其次,做好青少年体育教育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对学校体育教育的投入。重视体育教育不但要在思想意识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加大相关投入,保障学校有进行体育教育的良好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再次,做好青少年体育教育就要健全相关制度,为体育教育系上“安全带”。体育课教育有风险。为了让学校不受束缚上好体育课,健全学校管理、法律归责和社会救济等制度,为体育教学保驾护航显得尤为重要,这样做,才能够避免学校体育教育总想着“免责避险”,才能够避免“赢得了官司输了体育课”的不良后果。最后,做好青少年体育教育需要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做好青少年体育教育不但是学校的责任,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关键还得创设一种氛围,把孩子吸引到体育运动中来,让体育锻炼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全社会都动员起来,每天课余时间、周末、寒暑假期间,都能随时到免费健身场所或利用公园、小区的健身器材进行体育活动。但是,实际中,我们这点做得还不够,青少年运动缺少免费的场所不说,就连公园和小区内也难觅一个适合孩子运动的地方。同时,做好青少年体育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家长没有锻炼习惯、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学生学习压力过大,也是导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良的重要原因。很多家长重文化课轻体育课、重智力培育轻体育锻炼孩子,一边看着孩子体质下降而忧虑,一边又去为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让孩子无暇顾及体育锻炼。
    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身体素质事关个人成长、家庭幸福、民族未来。青少年体育教育的现状必须改变。我们应当有信心,学校体育只要找准发力点,就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 锋  采 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