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参与创城 文明共建共享
人人参与创城 文明共建共享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我市重点工作之一,涉及各领域、各方面。“创城”不仅是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也是全市人民应尽的义务,需要人人守护、人人尽责,形成强大合力。自我市开展“创城”工作以来,整座城市都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处处展现出喜人变化。
随着“创城”工作的持续开展和对“创城”宣传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辽源民众积极参与其中,为创建更加文明的新辽源而不懈努力,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同“创城”的良好氛围。
创文明城市 做文明师生 建文明校园
龙山区多寿路小学大队辅导员 曲丹
在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多寿路小学充分挖掘百年名校的历史文化积淀,严谨治学、规范管理,呈现出校风正、学风浓的良好局面。同时,学校深入开展“创文明城市·做文明师生·建文明校园”特色活动,提升全校师生创建文明城市意识和文明素养。
健全组织机构,注重科学指导。为扎实开展“创城”工作、加强责任意识、充分发挥主动性,校领导“一岗双责”,层层压实责任。成立由校长为组长、副书记为副组长、其他副校级领导及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各科室的工作性质进行详细分工,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要求各科室及相关人员严格按照制定的计划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注重细节,对照创建指标,逐项落实创建项目,确保达标。
营造浓厚氛围,注重全面宣传。通过召开教职工大会和学生大会、举行升国旗仪式、设置宣传展板、张贴宣传标语及班级板报、校园广播等形式,向广大师生宣传“创城”的意义,促进师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开展多元化活动,构建文明校园。文明领导班子建设。校领导班子用坚定的教育理想和职业精神感召每位教师,真正做到正直善良、自觉担当责任、厚实专业素质、修炼仁厚品德。“创城”宣传和学习。借助学校微信公众平台、班级家长微信群向学生和家长推送“创城”宣传视频、“创城”应知应会知识10余次,向学生及家长发放“致家长朋友的一封信”,通过多种形式让“创城”深入学生心中,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目的。学校组织各班召开“我为城市做什么”主题班会,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宣传视频,全校61个班级共开展主题班会122次。
接下来,学校将以“创城”知识问答、竞赛和书画大赛等多种形式提高学校师生对创建文明城市的认知度;在教室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标语,方便学生利用每天晨读时间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引导学生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来认识理解;通过组织学生制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手抄报比赛等形式,让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在今后的“创城”工作中,学校将认真总结前期工作经验,对所有目标再次进行梳理,找出差距,再添措施,确保各项指标全面达标,高质量完成“创城”工作,向着更高、更好、更强的方向努力!
在创城工作中发挥长者的光和热
龙山区东吉街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孙凤云
今年76岁的我曾经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今,作为一名退休老人,我一如既往关心着下一代成长的同时,更关注家乡辽源的发展和进步。2020年以来,全市上下开展轰轰烈烈的“创城”活动,大家纷纷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努力奋斗着,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近两年来,辽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辽河水清澈见底,辽河岸景色宜人,休闲栈道望不到边;宽阔的广场、漂亮的公园,处处文明祥和,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我从心底感恩时代、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生活在如此幸福的城市里。
作为老年人,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样的美丽家园。从我做起,从身边人做起,爱家乡、爱辽源。每当我乘坐公交车,听到广播里“文明城市大家共建、和谐家园你我共享”的宣传语时,我都感到责任在肩。身为辽源人,人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其中,为“创城”出一份力。老年人力所能及的就是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素养,言行文明,给孩子们做个好榜样,以实际行动为“创城”添砖加瓦,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发挥辽源老年人的光和热。
“助人”就是“自助” “乐人”便是“乐己”
青年志愿者 邵兰茹
一个国家最美丽的风景,便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生在华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便深刻于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凝刻于魂。何其有幸,能在“创城”工作中成为一缕光!
“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年一代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社区志愿服务的“红马甲”、疫情防控一线的“逆行者”。作为一名警校大学生,建设家乡、服务人民更是责任在肩。在“创城”工作中,我通过“辽源共青团”公众号加入辽源青年志愿者队伍。我们积极配合团市委工作,开展了清理楼道杂物和墙体小广告等活动。同时对家乡河——东辽河进行卫生环境清理。志愿者们不怕脏、不怕累,沿着河岸用笤帚、袋子、夹子等打扫工具捡拾白色垃圾、烟头。头顶烈日的我们在几个小时的努力下彻底为家乡河做了一次大扫除。通过实实在在的“创城”活动,打造出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通过不文明行为劝导、上门入户宣传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文明的种子播撒到人们心中。在小区里,不仅有街道、社区干部忙碌的身影,很多居民、党员志愿者、学生也受到文明城市创建气氛的感染,纷纷主动参与,把堆积的楼道杂物清理出去、把掀开的垃圾桶盖盖上、把随意摆放的电动车摆放规范,营造了良好的文明新风尚。
成为一名“创城”志愿者后,我秉持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宗旨,努力为“创城”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也正是在志愿服务中,我才真正懂得“被需要也是一种幸福”、“助人”就是“自助”、“乐人”便是“乐己”。
“创城”不是一蹴而就的,任务之重、难度之大、任务之广举世皆知。我们没有理由退缩,更不能无动于衷,要服从命令听指挥,努力创建更加文明、健康、美丽的城市!
创城有热度 城市颜值高
龙山区东吉街道东吉社区居民 李卫红
自2020年6月我市启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至今已经有近两年时间。这期间,“创城”工作如火如荼,城市颜值不断提升。我个人感觉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环境。
城市修补工程填补市政基础设施短板。建成了福镇立交桥、龙山隧道、经康桥等重要交通设施;精心打造了辽河大路、向阳大路、福镇大路等标杆示范街路;打造了魁星楼、东辽河景观带等夜景亮化工程;增设了很多水洗公厕。
生态修复工程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高标准实施龙山公园、西安公园、东山公园等公园建设;科学组织东方广场、站前广场、人民广场等康养配套场所施工;有效开展东辽河、仙人河生态修复治理,仙人河再现“岸绿柳青、鱼翔浅底”的景象,实现了青山复绿、碧水还清。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推动力。文明城市是和谐社会的现实根基,城市越文明,社会和谐的根基就越牢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所有辽源人的责任和义务。身为辽源市民,我将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做文明市民,助力家乡“创城”,让文明真正融入血液、铸入灵魂。
持续美化城市环境 不断提升城市形象
颐和山庄居民 袁枚
“创城”工作开展以来,辽源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更让我感到高兴的是,这种变化从未停止,正持续不断地向着更好、更文明的方向迈进。
2月末3月初的辽源还处在乍暖还寒的时节。每天上班路上,我都能看到街路两旁有园林工人正在挖坑栽树,并对新栽种的小树进行加固和追肥。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随着气温逐渐升高,这些小树萌发出丝丝绿意,让城市更加蓬勃、有朝气。
不仅仅是这些行道树,还有路中间的灌木丛、花卉和一些景观带,共同点缀着整座城市。它们不仅发挥了绿色吸尘器的功能,吸收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气体,并起到净化环境空气的作用,同时还承担着美化城市环境、展现城市文化底蕴的重要作用。
文明城市不是水泥钢筋组成的冰冷森林,而且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所有生命都可以自由生长的“绿色”城市。当市区里有了更多的绿植、花卉和小动物,不仅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也让城市充满了勃勃生机。生活在这样良好的城市环境里,不仅居住环境更健康宜居,更能让人身心放松、减少日常生活带来的压力。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想要拥有美好生活,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同样是所有辽源人的目标,不仅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的努力。我愿意和所有加入“创城”工作的辽源人一样,立足眼前、始于脚下,共同为创造一个更文明的辽源而努力。
创城共同努力 文明你我传递
老年大学学员 韩淑珍
“创城”工作开展以来,我看到辽源在飞速发展中又有喜人的新变化,不仅仅是市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而且在精神文明建设和市民素质的普遍提升上,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
很多像我一样退休在家多年的老人有退休金和医保,在物质上吃穿不愁。家里儿孙孝顺,但因为工作和家庭等原因也比较忙。老人们自己在家,精神上的需求就很难被照顾到。我常看到一些老人不是在家楼下的墙根儿晒太阳,就是在公园广场打打牌,要么就是去帮子女带孩子。其实,这不应该是老年人健康的生活状态。
我认为,老年人不仅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更要文化养老,做到老有所学,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所以,我来到了老年大学,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感受文化与艺术的碰撞,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我们还积极帮助困难学生和独居老人,继续为社会贡献力所能及之力。
我市开展“创城”工作非常好,人人都讲文明,做更有素质的人,这不仅会减少纠纷矛盾,也能让家庭成员相处更和谐。当我们感受到城市正在一天天变得更加美好,不应只是默默享受成果。虽然我们已经退休,但也想继续为城市的发展尽一份力。老年大学的老师和学员多次举办“创城”宣传书画展,以“创城”相关内容为主题进行创作。同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通过自己的言行带动更多人参与到“创城”工作中来。
沐浴文明新风 共享文明成果
广厦电业小区居民 李晓芬
“创城”工作开展以来,给辽源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等“硬件”,还是城市文明建设等“软环境”,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看着辽源这座城市短短时间就发生这么多新变化,作为一名辽源人,我感到非常自豪。
就在2月末3月初的那段时间,辽源地区几次降雪给市民生活带来了一定影响。而我在回家路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创城”工作带来的喜人变化。当时天气回暖后,降雪会很快化成冰水,湿滑的人行道让来往行人都小心翼翼,生怕有个闪失。我看到一些临街店铺的老板正冒着风雪用雪铲认真清理店铺门前和道路上的积雪。从商铺周边整洁的环境和店员们及时清理积雪可以看出,现在辽源临街商铺“门前五包”工作做得非常好。
不仅是主干路的临街商铺认真落实了“门前五包”工作,背街小巷的商铺也一样如此。记得过去背街小道的商铺经常把商品摆在门外,不仅使道路变得狭窄拥挤,而且那些堆积的货物和支架也会带来安全隐患。对此,我市多次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可有些商家就像是在打“游击战”,执法人员进行整治管理时就把东西收起来,之后又偷偷地把东西摆放出来。而这种情况之所以屡禁不止,商家对规范经营的认识不足是重要原因。但在前一段时间,我看到城管部门在开展“创城”工作时,加大对商铺规范经营和“门前五包”等内容的宣传和监管力度。有一天,当我经过熟悉的小路回家时,突然发现往日那些挤占道路的货物不见了,垫门的砖头石块、墙角放杂物的纸壳箱,还有门窗上悬挂和粘贴的广告招牌也被收拾得一干二净,取而代之的是道路两侧变得整洁干净。这种改变得益于“创城”工作的深入宣传。商家规范经营,文明守序意识不断提升,从过去的“你追我逃”变成现在的主动维护良好的经营环境。这种改变,更是对我市“创城”工作的肯定和认可。作为一名普通的辽源人,我欣喜于这种变化,更庆幸能处于这种变化之中,亲身感受城市变得更加美好,让我心怀感激和奋斗的力量,更希望能以自己的行动为辽源“创城”贡献一份力量。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超 刘红娇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