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五员” 练好内功 提升统计服务能力

当好“五员” 练好内功 提升统计服务能力
高伟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统计监督和服务的职能日益凸显,地方党委、政府对统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公众对统计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广泛。笔者认为,要做一名合格的基层统计干部就要不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当好“五员”,练好内功,为统计服务增添新动能。
    既能“拦网”又会“助攻”,当好“运动员”
    所谓“拦网”,对于统计干部来讲,就是要守住底线、顶住压力,防止各种利益诉求对统计数据的干扰和冲击,要不断加强基层统计法制建设,强化统计监督职能,认真落实好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更加有效发挥统计监督职能作用的意见》。做到思想上要重视、行动上要落实、监督上要到位。确保全面“拦网”到位,要及时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统计法律法规,尤其要通过不断深入宣传《统计法》,让各级领导、企业法人及相关统计人员牢固树立遵守《统计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坚决守住统计数据质量这条生命线。
    所谓“助攻”,就是要全面提升统计干部助力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强化统计服务意识。当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建言献策时,各级统计部门有没有能力出招“助攻”,出的招好不好用、精准不精准、是大力还是小力,直接关系到“助攻”效果。这也是考量基层统计干部履职尽责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
    既能“敲钟”又会“问响”,当好“警卫员”
    所谓“敲钟”,就是做好经济运行数据的预警、预报。既要时时监督统计调查对象严格依法依规报送统计数据,又要随时提醒党委、政府注重主要经济数据波动情况和经济运行趋势,出现问题以便早发现、早应对、早化解。但统计部门不能只“敲钟”不“问响”,要及时查找可能造成数据波动及影响经济运行态势变化的主要原因和客观问题,这就是“问响”。“问响”要深入实际,要求统计干部一定不能关在办公室里“打算盘”,要有现场意识,要走出去深入基层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
    要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把造成数据变化的因素搞准、把可能给经济运行带来的影响摸透,统计干部既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又要有调研分析能力,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实际工作中锤炼作风,不走过场,让既“敲钟”又“问响”成为工作常态。
    既能“把脉”又会“开方”,当好“医务员”
    所谓“把脉”,就是通过解读统计数据为经济发展“会诊”,善于发现问题,找出“症结”,查明原因,提请统计调查对象或决策部门有针对性地解决。这是统计部门的职责所在,也是统计服务的必然要求。但仅仅能“把脉”是不够的,还要会“开方”,要找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些不利因素,及时开出消除“病症”的良方和办法。
    基层统计干部要树立服务经济发展的大局意识、要不断苦练内功。在统计行业有这样一句话:“内功练到家,服务才开花。”要成为一名称职的基层统计干部,就要做到是行家、专家,这样才能开出有疗效的“良方”,做到“药到病除”。
    既能“坐堂”又会“跑堂”,当好“服务员”
    统计干部坚守岗位,苦练本领,善于解读统计数据和分析预测经济运行态势,向地方党委、政府提出意见建议,是最基本的职能和要求。但这仅仅是“坐堂”的本领,统计部门要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协调联动,就要求基层统计干部要树立一种忘我精神和利他思维,多跑腿、多沟通、多联系,甘愿做个“跑堂”的服务员,把相关的要素和资源凝聚起来,共同合作、形成全力、同频共振,敢于担当、主动作为,把问题解决好、把难题破解掉。
    既能“高雅”又会“通俗”,当好“宣传员”
    长期以来,由于受统计工作专业性较强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计宣传的效果。这种习惯用专业术语解读统计数据和诠释经济现象的做法,似乎是统计人的常规动作,显得很专业,也很“高雅”。但这种做法也常常会导致“曲高和寡”,难以产生共鸣,甚至“自说自话”。这与打造阳光统计、开放统计是相背离的。因此,统计干部不仅要能“高雅”,更要善于“通俗”,少用专业术语,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读统计数据、分析经济态势,讲解群众关注的切身利益话题,让宣传被社会公众所接受。
    基层统计干部要不断补强自身的统计理论功底和统计业务能力,做统计工作方面的行家、专家、权威,要有对统计业务相当精通而又运用自如的能力、对专业术语理解通透而能深入浅出讲解的能力、对经济发展数据去伪存真的判断能力、对客观经济规律深刻认识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就需要基层统计干部苦练内功、认真打磨自身能力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