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城市 你我同行

绿色城市  你我同行


    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近年来,我市开展了一系列环境保护专项整治行动,全市人民积极响应、共同努力,使辽源人居环境发生了喜人变化——多年困扰周边居民生活的臭水沟,重新变回水清岸绿、鱼跃蛙鸣的仙人河;路面年久失修、景点老化破损的广场和公园,经过重新修整后成为市民休闲放松的新“网红打卡地”;曾经灰土扬尘的施工工地,被如今现代化、绿色环保型工地取代;居民小区里没有了小片荒和垃圾堆,取而代之的是绿植花卉掩映下的亭子长椅……
    几年来,辽源在不断建设发展中坚持开展环保工作,逐步改善和修复城市环境。但想要重现青山绿水的美景,并非一时一日之功。保护好辽源环境是每一个辽源人的责任,多一份保护、少一份破坏,才会有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并存的美丽未来。




幼儿园小朋友的“护河行动”


    12月的辽源天气变化无常,但每天晚上六七点钟,家住教师新村的芊芊都会和妈妈坚持到沿河景观带和小广场散步,母女俩还会顺便捡拾起路边的垃圾放入垃圾箱。
    母女俩每天利用散步时间捡垃圾已经持续小半年了。今年夏天,5岁的芊芊就读的幼儿园向全园小朋友发出了“守护母亲河”环保行动的倡议。老师向孩子们讲述环保的意义,介绍了辽源的母亲河——东辽河,并邀请家长们都行动起来,带领孩子们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一时间,幼儿园家长通信群里十分热闹,家长们纷纷晒出陪自家孩子捡拾路边垃圾、节约用水等环保行动的照片和视频。
    为积极响应幼儿园号召,芊芊的妈妈也领着女儿到家附近的沿河景观带转转,果然发现路边有时会有一些被风吹过来的塑料包装袋和生活垃圾,它们有的挂在树枝上、有的落在草丛里……她们赶紧行动起来,将发现的方便袋和塑料制品捡拾起来投入路边的垃圾桶。当妈妈把芊芊捡拾垃圾的图片发到幼儿园的通信群和朋友圈并收到大家的赞扬后,小芊芊也在赞扬声中认识到保护母亲河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并且跟妈妈说以后都要继续这么做。
    从这以后,小芊芊几乎每天都会带上小工具跟着家长去景观带捡拾垃圾,以实际行动保护母亲河。
    芊芊妈妈说,幼儿园举行的环保行动非常好,不仅有意义,还从小培养了孩子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让环保成为孩子们的生活习惯。孩子就是祖国的未来,相信他们长大以后,会更好地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小区里的辛勤园丁和美丽花园


    今年夏天,在寿山花园小区的寿山景观下,片片花丛环绕,引得鸟儿和蝴蝶流连其中。小区里这处充满鸟语花香的美景是李玉珍等十多名小区居民共同努力的成果。他们用城市绿化设施升级后淘汰下来的砖石、绿植和花卉装点小区环境,并趁着花季结束时采摘花籽在空地上补种花卉。平日里,他们还会为小区绿植和花卉浇水、除草,劝阻在灌木草丛中遛狗的居民和想要攀折花枝的小孩。在这些居民们自发自觉地爱护下,小区环境也越来越好了。
    同样在市中心医院小区,也有一处景色格外别致的区域。这里有高大挺拔的树木和争奇斗艳的花朵,精心修剪的枝丫和品种丰富的花卉,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是被人精心照料的成果,这里是小区居民侯维勋用十几年时间打造的美丽“花园”。侯维勋是爱花之人,多年来自己花钱、自己动手,在楼前楼后栽树种花,不断美化小区环境。如今,每到盛夏,这里一片绿荫伴着阵阵花香,邻居们夸赞这些漂亮的花朵,还会在花丛前拍照留念,让侯维勋感到特别满足。
    在盛世花园小区居住的蔡芹在隔壁小区做保洁工作。对蔡芹来说,让小区环境更美好,不仅是自己的工作,更是自己的目标。工作时,她细心保持小区内环境清洁;回家后,她精心打造自己的“私人花园”。小区的整体绿化不错,蔡芹家就住在一楼,楼边为居民们留出了可以种植的区域,蔡芹就利用这些空地种植自己喜欢的花卉。到了夏季,她打开窗,窗外的花香随风飘进屋里,整个房间都充满香甜的味道。
    在辽源,还有很多这样的小区和小区里的义务园丁,他们用自己的热爱和赤诚自觉维护和美化小区环境,以实际行动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垃圾分好类  价值自然来


    “红铜、黄铜、易拉罐,塑料、电器、纸壳箱……这些东西都别扔,攒够一波就送去废品回收站,每次都能换个几十上百块。”在银河花园2期,小区居民刘英一边收拾家里的“破烂”,一边跟邻居分享自己多年来总结的“垃圾变钱”的心得。
    在刘英眼里,没有啥东西算是真正的垃圾。家里所有的废旧物品都有自己的去处,所有的东西都有自己的价值:金属、塑料、纸壳、旧电器、损坏的各种用具等可回收垃圾,都可以卖废品换钱;旧的衣物和被褥除了改造成时尚毛毯和打成被芯,质量好的可以捐赠给有需要的人……不仅旧物件可以换钱,就连家里的生活垃圾也可以用来堆肥种花。前不久,刘英在网上购买了几个堆肥箱,干净又卫生,生产出来的肥料养花种菜效果特别好。最近,她还学着如何利用堆肥箱养蚯蚓,尝试用蚯蚓粪制肥,送给同样喜欢栽菜种花的好友们。
    像刘英一样积攒纸壳箱、塑料瓶等卖废品的人有很多,但还有一些人则使用其他方式 “变废为宝”。家里孩子正在上幼儿园的李琪玉就是其中之一。她家里有一个特殊的“材料箱”,里面存放着平日里收集的小瓶盖、硬纸板和塑料瓶等废弃杂物。对李琪玉和她家今年6岁的儿子来说,这些本会被扔掉的小物件都是好宝贝。每到周末,母子俩就会用手工视频里获得的灵感一起动手完成些小作品。李琪玉还会把这些亲子时间共同完成的作品摆放出来,也会把一些作品当成小礼物送给其他小朋友。李琪玉以垃圾分类再循环利用的实际行动教导孩子树立环保理念、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既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又增强了孩子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使孩子在小朋友和教师、家长们的夸赞中增强了自信心。




布袋代替方便袋   绿色环保又节约


    家住利源小区的李爽经常到东吉市场买菜,空闲时就在市场里转转,挑选新鲜的果蔬;要是工作太忙没时间做饭,她就直接在市场周围的熟食加工店和面食店买些加工好的食品。因为菜市场里会给顾客提供方便袋装菜,所以家里几天就能积攒一大堆。可是方便袋多了不好整理,要么一个个叠起来很麻烦,要么就是团得到处都是占地方。为此,李爽还专门购买了叠放方便袋的长筒,可还是越积越多。这些购物时使用的垃圾袋,其实也没有多少二次利用的机会,一般都是拿来罩在家里的垃圾桶上装垃圾。总之,方便袋给李爽的感觉就是留着用处不大,但扔了又感觉挺可惜。
    直到有一天,李爽看到了一个有关限塑的科普视频,其中谈到了塑料并不只是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会释放致癌物质,焚烧和塑料再加工都会导致环境污染。塑料垃圾在风吹日晒下逐渐变成碎片和微粒进入环境,每年都有大量的塑料制品和塑料微粒进入海洋,甚至会导致海洋生物死亡,而且这些塑料微粒还会通过海产品和水循环进入人体,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李爽知道塑料垃圾对人体健康和自然环境都是有害的,但没想到影响这么大,又是这样无孔不入。再想想仅自己家几日就能攒一堆方便袋,她干脆决定以后购物尽量不用方便袋。她把限塑宣传时赠送的可折叠小布袋装进背包,平日里无论是去超市购物,还是到菜市场买菜,都用自己的小布袋。不知不觉间,李爽家里的方便袋越来越少,好几次连罩垃圾桶的方便袋都“断货”了。李爽说:“平平常常的三口之家,一周使用的方便袋也得有几十个,塑料垃圾又严重污染环境。购物袋价格便宜又不占地方,扔掉后也可降解,比方便袋环保多了。”在李爽的影响下,家里的老人和她的朋友们也都使用各种购物袋代替塑料方便袋了。




节约用水成习惯   时时付诸行动中


    “把水龙头关掉再说话”“快把水停了”“关水、关水”……这是二医院小区居民郑英在网站看视频时出现的弹幕。视频里是一对小夫妻的日常生活瞬间:妻子正在洗脸,丈夫与她说话时,妻子停止洗脸的动作,专心与丈夫交谈的她却没有关闭水龙头,眼看着水龙头里的水“哗哗”往外流,观看视频的观众们忍不住发出一条条“关水”的弹幕发言,迅速将整个视频画面“糊”满了。看着视频中水龙头里白白流掉的水,平日里只看节目不发言的郑英也忍不住发出“要节约用水”的弹幕。
    “节约用水”已经成为郑英的生活习惯。而让她养成这个习惯的,不仅来自从小受到的环保理念教育,还有多年来用水难的亲身感受。郑英到现在都记得小时候家里经常停水,那时辽源还没有二次供水,高楼层的自来水水流细小得没有筷子粗,而且还经常停水。为了方便用水,高楼层住户会合伙买一个水泵,自己抽水使用。到了冬季,经常会遇到地下水管被冻裂导致停水、施工人员在寒冬泡在冷水里抢修管网的情况。有一年春节期间停水,为了过年用水充足,大年三十早上,郑英的父亲借了邻居家的扁担从一楼泵房挑了好几趟水。再后来,城市水网改造和二次供水改造让辽源人民吃上了放心水。可对水的珍惜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已经成为郑英一家人的生活习惯。洗脸水用来拖地,淘米水用来刷碗或洗头,洗脚水用来冲洗厕所,就连洗衣服也是有节水妙招的,对于小件衣服,郑英和母亲都是先用手搓洗,再用洗衣机甩干,最后用盆漂洗,比完全用洗衣机洗衣服要省很多水。
    对于如何号召更多人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郑英有自己的看法。她说:“曾经吃不上水的经历让我们习惯了节约用水。随着城市发展,年轻人很难对节约用水有深刻的理解,所以我非常满意现在阶梯收水费的政策,用得越少收费越低,引导效果非常好。”原来,郑英的朋友就曾因为一次性清洁家中衣物和被褥,导致当月的水费从平时的十几块一下涨到六十多元,从此再不敢没有节制地用水了,平时用水也变得更节约了。




维护好环境  人人都尽力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空间。好的环境等不来、喊不来,既然同呼吸,就要共奋斗,人人都要尽一份力。
    每一次环境保护宣传、每一项环境保护和修复治理工程的开展,以及每一位自觉开展环境保护行动的志愿者,都在努力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有了绿水青山,才有真正的金山银山。受环境污染影响的不只是一时一地,沙尘天气、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每一次受伤害也不只是部分个体。如果人们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喝不上干净的水、吃不上放心的食物,生活环境脏乱差,又何谈幸福生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但只靠政府部门的努力和行动是远远不够的,环保是需要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作为个体,谁不想享受环境治理的成果?仅限于口号响应,或者只顾一味抱怨而没有积极行动,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我们的生产生活都在消耗资源、排放废物,在环境问题面前,每个人都应该提高环保意识、减少污染排放、养成环保习惯。人人都行动、大家共努力,以持续的环保行动打造绿水青山,我们才会有更好、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刘红娇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夏景明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