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乡村振兴崭新乐章

奏响乡村振兴崭新乐章
——东丰县融合发展篇

三好村良好的人居环境有力促进了乡村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东丰镇今胜村
推动融合发展  激发乡村新活力


今胜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东丰镇今胜村坚持“抓党建、强引领,助民富、促发展”工作目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为载体,创新“4434”党建工作思路,即“四个核心驱动、四项产业带动、三个抓手促动、四美评选推动”,并通过完善扶贫产业链条、整合多元政策资源、培育产业扶贫模式等举措,使原先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农民画村。
    四个核心驱动,打造乡村振兴动力引擎。党组织领富核心。今胜村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企业入股、招商引资等措施,拓宽村民收入渠道、提高收入水平;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协调就业和职业教育部门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拓宽村民就业渠道。党组织治理核心。建立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党员致富带头核心。发挥党员葛增军致富带头人作用,帮扶村民养殖黄牛增加收入。农户致富典型仲维录自筹资金130万元成立东丰县祥和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周边几个村上百户农户增收。驻村工作队帮扶核心。每个组建立驻屯联系点,深入屯组开展政策宣传、农技知识指导。驻村第一书记姜海杰主动对有意学习农民画创作的农户免费培训,并与东丰县皇家鹿苑创业园合作开设了农民画活动室,开展农民画创作培训和产品销售。
    四项产业带动,打造美丽田园综合体。农机合作社产业。创新开展“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村党支部领办模式,积极向上争取省级专项扶贫项目资金81万元,注册成立东丰县精英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自主经营和外包农机租金获得收益,为村民分红。光伏发电产业。今胜村积极协调包保部门,由市社保局和长春广大银行各出资10万元,在村部建设了22KW光伏发电村级电站,2017年并网发电,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1万元。食用菌产业。推行“党支部+企业+农户”模式,村级经济入股佰晟源富硒木耳产业园区项目,年增加村级收入7200元。农业园还可解决村民就业问题,增加村民收入。乡村旅游产业。今胜村鼓励有条件的村民发展民宿产业,形成花海观赏、水利工程景观带游览、农民画参观、食用菌采摘、农耕体验休闲等以乡村生活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一条龙”,年可接待旅游人数9万人,休闲农业年经营总收入达800万元,带动农民就业400余人,户均增收1万元。
    三个抓手促动,打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以文明创建为抓手,营造浓厚氛围。坚持把提高村民综合素质作为工作重点,积极开展“五好家庭文明户”“美丽庭院”“干净人家”等评比活动。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夯实发展底蕴。成立环境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对环境治理相关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打造农民画主题村。以人民调解为抓手,促进和谐稳定。主动挖掘矛盾纠纷潜在隐患,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制定针对性的化解措施和办法。协调镇司法所开展法律援助和法律知识宣讲,使法律援助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四个最美推动,打造群众满意村党组织。今胜村深入开展最美党建人、最美致富带头人、最美环保人、最美脱贫人“四美”评选活动。对典型模范进行颁证奖励,有效发挥典型带动引领作用,推动村落文化、村庄经济和村屯生态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横道河镇三好村
以党建为统领  促进全面规范治理


东丰县横道河镇三好村风貌。

三好村竹篱笆池塘。


    近年来,横道河镇三好村扎实推进“五个振兴”,实现从“落后村”到“示范村”的华丽蜕变。
    三好村坚持“民建、民管、民享”原则,采用县镇资金、村民自筹资金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村屯绿化美化工作。充分利用农家书屋、文化广场、新时代文明传习所等阵地,为农民群众搭建一个学习宣传平台,引领提升乡村精神风貌。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打造辘轳井、竹篱笆池塘、跷跷板、梅花桩,发展乡村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依托专业合作社开展产业引才160余次,统筹农业站、农技站、畜牧站、人社站、“土专家”等资源开展技术咨询服务119人次。以“村集体+农户”方式打造10公顷采摘果园,以“公司+村合作社”方式种植30公顷生态马铃薯,以“投资人+农户”方式种植10公顷人参,以“合作社+农户”方式种植20公顷绿色有机水稻,村集体整合闲散土地10公顷成立中草药种植基地。
    坚持党建统领,实现引领带动。组织有力。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全体党员干部带头挪柴草垛,村民自行协调串地解决柴草垛堆放问题,仅10天时间,全村所有的柴草垛全部挪到各组指定区域。栽花、种树、清边沟、填路肩等工作,都由村“两委”成员带头、全体党员齐上阵。示范有效。苑家街大门两侧的楹联是通过全村微信群征集来的,7个微景观带是由村中14名无职党员义务管护的,3公里村路的干净整洁是全体村民主动清理、维护出来的。合力攻坚。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体党员带头设卡值守,村民出钱出力并做好后勤保障;党员带头为武汉捐赠价值5万余元大米,全体村民为抗击疫情捐款近4万元,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支持的乡村治理良好局面。
    利用村规民约,推进规范治理。村规落实绩。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三好村的村规民约包括村民日常管理,还有相关约束等。2019年10月至今,三好村未发生烧秸秆情况。村规促发展。截至目前,三好村95%以上的村民都加入了村绿色水稻合作社,参与了2020年17公顷果园扩建、40余公顷中草药种植、30公顷马铃薯种植等。村规树新风。对村民进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以及移风易俗、文明新风教育,村民学法守法意识明显增强。
    强化内生动力,发挥群众力量。丰富调处组织。三好村的调处组织成员包括每组组长、无职党员、有威望的年长者及法律宣传小分队的人员,做到了组织成员角色多样性。将“枫桥经验”做细做实,努力达到“小事不出组、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和谐局面。健全监督体系。将村级事务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管理,即制定乡村小微权力责任清单,落实“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制度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要求,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等。完善自治机制。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完善村级事务决策制度。形成“收集意见、分项归类、提出议题、重点采纳、组织审查、决议通过、公开公示”的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提高村民参与自治的热情,规范村级权力的运行。 




杨木林镇四合村
在乡村振兴中走好融合发展之路


四合村通过民生工程建设,努力打造美丽宜居幸福乡村。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四合村坚持党建引领建强组织,发挥“三带”自治作用,并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整治人居环境、开展法治德治建设,助力乡村治理、推动乡村振兴。
    建强组织,引领全村工作持续向好。四合村村书记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能够带领村“两委”班子和群众开展好党委和政府安排的各项工作,带领村民致富。积极打造“积分超市”,促进党员和群众发挥模范作用。继续加强和中心校党建联建共建,严格落实好“三会一课”制度,积极培育和发展优秀后备人才。
    发展特色种植,促进产业人才双振兴。四合村通过人才培育和技术引进等渠道,促进形成产业“三有一带动”格局。有集体经济。村党支部书记尹洪军带头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村集体和村民开展中药材种植等项目。有长远规划。2020年,利用省级扶持资金50万元,返租农民土地种植2至3年生中药材山赤芍60亩、桔梗30亩、苍术10亩、藁本20亩,间种玉米、大豆,预计实现收益30万元左右。有致富带头人。在村集体引领下,带动农户50余户种植药材200余亩,培育实用人才30余人,促进了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共同发展。带动作用突出。在推动本村产业发展的同时,辐射带动作用也不断增强,周边的杨木林、蛤蚂河等村30余户农户前来学习中药材种植技术,带动全镇种植中药材面积达1000余亩,推进全镇特色中药材小镇建设。在村带动辐射下,很多村民发展庭院经济,搞起了特色烧烤、农家饭庄、养蜂等项目,促进了人均年增收。
    美化生态环境,提升群众文化素养。村党组织通过积极申请项目打造民生工程,增添文化气息,打造美丽宜居幸福四合村。2019年拆除违建13处、玉米栈19个、厕所18座、迁移柴草垛339个;在空闲地和公路沿线栽树3500株,栽花2公里,打造微景观3个。建设巾帼林1处。清理路肩1公里,植树台1.5公里,修边沟1995米。为村民建广场1处,统一制作铁栅栏600米,大门31户。2020年,在四组新建党建长廊,打造10亩药材观赏园和4000平方米休闲娱乐广场,建设了500平方米趣味法治广场,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发扬“三带”作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四合村党组织坚持群众自治理念,逐步形成了村干部带头、党员带头和模范群众带头的工作格局。大力推行“一定三诺两评”考评机制,明确责任分工,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通过对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形式,提升党员责任意识,形成全体党员思想同一、目标同向、团结协作的坚强战斗集体。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党员带头宣传在一线、干在一线,在完成自家任务的同时,积极带动身边群众共同参与,率先在全镇完成柴草垛迁移和违建拆除工作。不断完善自治机制,村班子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基础上,制定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村级事务。
    推动法治德治建设,提升乡村文明新风。采用十二生肖与法律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打造法治小广场,宣传法律知识。选树道德模范。在全村选树50余户孝老爱亲、勤俭持家、美丽庭院典型,发放荣誉证书,带动群众学先进、做先进。形成尊老敬老新风尚。以集体经济收入为依托,制定老年人生日慰问制度,为支持全村工作的66岁以上老年人过生日,发放生日祝福金,并明确了“十不给”,对道德败坏、损害公物、违法违规、不支持村工作的群众不予发放,既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又有效促进了乡风文明转变。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及肃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