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有大爱 处处见真情(下)
辽源有大爱 处处见真情(下)
暖人心田的橘红色身影
——记龙山环卫中心西宁站站前班班长 李春艳
今年8月30日,龙山环卫中心来了一群特殊的访客,并带来一封特殊的感谢信。写信的是一位年过九旬的老人,她委托他人来环卫处送上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感谢龙山环卫中心西宁站李春艳在自己生病时悉心照顾以及平日里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帮助。
写信的老人名叫刘凤兰,身患中风多年。老人的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女儿也因年岁较大、身体不好,无法独自照顾行动不便的老母亲。龙山环卫中心西宁站保洁员李春艳得知老人的情况后,利用每天中午休息时间照顾老人,同李凤兰的女儿一起把老人抬出门晒太阳、陪老人聊聊天,还会给老人讲讲辽源的新变化。当老人回家时,她又会抽空将老人送到家里,这一帮就是10余年。
李春艳是个坚强又温暖的人。她于2011年到西宁站工作,负责东方广场健康路路段清扫保洁工作。李春艳的爱人、婆婆都是一线环卫工人,她的孩子今年13岁,因小时候高烧引起病毒性脑炎,留下严重的后遗症,现在辽源市特殊教育学校上学。生活的苦难并没有压垮李春艳,反而造就了李春艳的坚强,善良的她总能对他人的困苦感同身受,并非常乐于帮助别人,时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李春艳对待工作积极、热情,爱岗敬业、吃苦耐劳,2020年因工作能力突出被破格提升为班长。她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每天都会早来晚走,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时尽心尽力地在工作和生活中帮助他人。环卫工作关系着百姓生活环境质量和城市整体形象。李春艳在工作中督促大家注意工作质量和作业安全,并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完成工作,班里每个工人的作业区域都有她舞动扫帚的身影和留下的辛勤汗水。
工作中,李春艳认真负责;生活中,她积极乐观,遇到有困难的同事和群众都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她不仅为提升城市环境卫生质量作出了贡献,更以橘红色身影温暖着身边人。她的一言一行展示着环卫工人的新形象,也成为龙山环卫中心全员学习的榜样。
撑起爱的保护伞
——记西安区灯塔镇古洞村党支部副书记 谢利霞
谢利霞,现任西安区灯塔镇古洞村党支部副书记。在村里,一提起她,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谢利霞结婚二十多年来悉心照顾公公、婆婆,用心抚养自己的女儿和丈夫的侄子,把一个特殊的家庭操持得井井有条、和和睦睦。
1997年,23岁的谢利霞嫁入灯塔镇古洞村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结婚后,谢利霞和丈夫就一直与公公婆婆、大伯哥一家三口生活在一起。大伯哥的孩子患有先天性软骨病、硬皮症、间歇性癫痫,视力三级残疾,只能看四米以内的事物。孩子7岁那年,大伯哥夫妻由于性格不合离婚,孩子的母亲外嫁,大伯哥外出务工,常年不回家,后来因病去世,留下孩子孤身一人。谢利霞可怜孩子,决定做他的“妈妈”。
2001年,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由于孩子的特殊情况,普通学校不肯接收。为了让孩子能够学知识,谢利霞尽自己最大努力让孩子能和其他孩子一起上学。为了不给老师添麻烦,她向老师保证自己会每天接送孩子,更不会让孩子影响其他学生上课。学校老师被她感动,答应接受这个孩子。谢利霞家离村小学有2公里左右的路程,由于家里买不起轮椅,孩子的爷爷就用木头做个推车,谢利霞每天用推车送他上学。早上时间紧张,谢利霞就让孩子坐到车上推着走;晚上放学时间宽松,谢利霞就让孩子扶着车自己走,锻炼他独自走路。这一坚持就是7年。直至孩子上完初中一年级,最终因孩子在校期间经常抽搐犯病,无奈之下只好退学。
孩子因病情导致性格特殊,可孩子的病又最怕生气,一生气就容易抽搐。谢利霞怕孩子受到伤害,每次发病时一刻也不敢耽误,第一时间把他送到医院。住院治疗至少需要一周时间,谢利霞都会全程陪护、细心照顾。谢利霞的女儿比侄子小,但考虑到他的病情,谢利霞总是教导女儿不要惹哥哥生气,每次哥哥犯病乱打妹妹,她也总是会偏向哥哥。现在,侄子已经25岁了。在大伯哥去世的十多年里,孩子的妈妈从来没有回来看过他,而是谢利霞一直把他当成自己的儿子,生活中细心照顾、精神上温暖体贴。有邻居劝谢利霞说:“孩子的亲妈还在呢,何苦由你来操这份心,就把孩子送到他母亲那去吧。”她却笑着说:“这孩子虽然没普通孩子聪明,但是乖孩子。我照顾他这么多年了,是真的舍不得,更不能把他送走。孩子早就把我当成妈妈了,我也拿他当自己的亲儿子。苦日子都过去了,现在生活也好了,我怎么能把他送走呢?”
谢利霞照顾侄子的同时还要照顾公婆。今年66岁的婆婆患有脑梗、阿尔茨海默症和支气管炎,行动不便。谢利霞照顾老人一点也不厌烦,天热了换单衣,天冷了穿棉衣,总是细心又周到。公公腿脚不好,尤其冬天最怕着凉。谢利霞总是早早起来烧炕、做饭,让老人们在暖暖的屋里吃上可口的饭菜。
平日里,大家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有人问谢利霞累不累。她说:“虽然累,可我看见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其乐融融,就不觉得累了。”谢利霞的淳朴善良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也得到了大家的赞扬。
为老退役军人找 “家”
——记龙山区站前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 靳博宏
今年是靳博宏来到站前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的第三个年头。几年来,她一直保持对工作的高度热爱和对群众的满腔热情,面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她耐心细致地解答,直到他们满意。若是遇到雨雪天气,她都会主动搀扶前来办理业务的老人出门。正是这份对工作的赤诚、为群众服务的初心,使她赢得同事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这天,一位情绪有些激动的老人来到服务站找靳博宏反映自己的情况。靳博宏耐心接待老人,安抚老人的情绪,并告诉他一定会协助解决问题。经了解,老人叫王世明,是退役老兵,拥有20年军龄,在部队期间曾荣获三等功,退役后为企业军转干部。老人早年丧偶,晚年两个儿子又相继离世。最近,随着身为低保户的小儿子死亡,老人所居住的公共租赁住房居住资格也随之被取消。现在,无家可归的老人不知自己如何安身,“家”又在何处。
按照公共租赁住房相关政策规定,低保人员本人死亡,房屋居住资格随即收回,所以王世明不具备居住资格。靳博宏第一时间向领导汇报情况。在得到领导的支持后,她联合街道民政工作人员与区退役局、市退役局、市住建局、区住建局多方协调沟通,说明老人实际情况和生活中的困难问题,又多次陪同各部门到老人家中走访调研。
经过多方商议,王世明老人的问题得到解决,他终于又有“家”可住了。在签订公共租赁住房协议的那天,老人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说:“感谢党和政府照顾我这个孤寡老人。也感谢小靳前前后后帮我跑了那么多趟,帮我又找到‘家’了,太谢谢你们了。”老人边说边流下激动和高兴的泪水。签完合同,靳博宏又帮助老人收拾房间、打扫卫生,询问老人生活中还有哪些困难需要解决。她还告诉老人,以后有困难,她还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继续提供帮助。
靳博宏就是这样一个热心的“90后”。在工作岗位上,她好像总有使不完的干劲;面对群众时,她好像总有用不尽的热情。她最常说的话就是:“街道工作很平凡,总是家长里短,甚至会小到一针一线。然而,正是这一针一线,串联了群众和我们的心。我们的工作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只要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创造不平凡的人生。”
怀善良之心 谱动人乐章
——记西安区审计局综合科负责人 李晓平
李晓平是一名“80后”,现任西安区审计局综合科负责人。工作中,他是一名认真负责、勤恳踏实的好同志;生活中,他是乐于助人、传播温暖的热心人,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汇聚温暖的力量、诠释人间真爱。
李晓平是个心中有大爱的人。他不仅关心亲人和朋友,对陌生人也同样充满热情,遇到有人需要帮助,他总能第一时间冲上去,不计较个人得失,只为助人于危难,哪怕会为此遭受一些损失。他常说:“吃亏也是福,别人有困难时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别的不重要。”正是因为他善良的品格和积极乐观的心态,才会多年来不计回报地帮助了一个又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一次下雪天,刚下班的李晓平像往常一样往家走,迎面走来的一位老婆婆突然摔倒在地上。周围有好几个人,却没有一个人过去帮忙。李晓平在看到老人摔倒的那一刻,赶紧走过去扶起老婆婆,细心地询问并简单地查看了老人的身体状况。这位老婆婆一个劲儿地说自己没事,就是路滑摔了一下,于是他一路扶着老人送她回家。后来这事被身边人知道了,有人问李晓平:“你不怕被讹吗?”他说:“老人倒了怎么能忍心不扶呢?凭良心做事,不怕被讹。”
李晓平也是名优秀的志愿者,定期去敬老院义务服务。多年来,李晓平把敬老院里的老人当成自己的亲人,用爱心精心呵护每位老人,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敬老院里有的老人腿脚不利索,有的还是盲人,出去理发很不方便,于是李晓平经常为老人们义务理发,也常去帮老人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李晓平说:“敬老院里基本都是孤寡老人,看着挺可怜的,就想要帮一把。一件事情既然开始做了就应该坚持到底,尽自己的一份力,给他们一丝温暖。”
在日常生活中,李晓平乐于助人的事数不胜数。他说,助人是快乐之本。能为他人多做好事、多帮一份忙,生活就多一份快乐,社会就多一丝温暖。他表示,今后将继续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尤其要多关心照顾孤寡困难老人。虽然没有耀眼的光环,也没有感天动地的事迹,但李晓平凭借一颗助人为乐、热情善良的心,帮助许许多多遇到困难的人,也赢得了大家的赞叹和佩服。
勇于担当 无私奉献
——记东辽县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副局长 武桂贤
今年49岁的武桂贤于1995年参加工作,2002年通过全省社保系统首批公开招聘考入东辽县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2012年6月任副局长,2020年8月任二级主任科员。多年来,武桂贤以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在岗位上发光发热。她是百姓赞扬的好同志、同事们心中的好榜样。
爱岗敬业,担当作为。为助力全县脱贫攻坚、全面落实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量身定制的“五点双享两救助”政策,武桂贤在“政府搭台、部门联动”工作机制下,带领社保局工作人员走街串巷宣传政策,与吉林银行、人保公司联合组成3个工作组,进村入户采集信息,采取“5+2”“白+黑”工作方式激活银行卡、发放扶贫助保贷款,政策覆盖6个乡(镇)131个村,不落一村、不漏一户,真正让生活困难群众不出村不出户就能办理参保建模手续。为了让城乡居保政府代缴政策稳稳落地,她积极主动与县民政局等部门沟通,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做好相关信息比对,不重复、无遗漏,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使符合城乡居保扶贫政策的生活困难人员参保率、政府代缴费、待遇发放率均达到100%。
助力企业,全力而为。2020年,为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全面落实社会保险费“减、免、返、缓、降”政策,武桂贤创新经办服务模式,全面推行政务服务“网上办、手机办、电话办”等“不见面”经办模式,积极推行网上预约、电话预约业务,公布业务受理指定电话、QQ邮箱,安排专人帮助企业及时申报,及时减免保费、发放返还资金,共减免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共计2500万元;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972万元;为重度残疾、生活困难人员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52万元;为60周岁以上农村建档立卡人员发放补贴23万元,实现5万人社会保障卡发放,高质量完成攻坚任务。这项工作曾先后两次被东辽电视台、辽源电视专题报道。
真诚有爱,温暖有为。自2018年以来,武桂贤往返云顶镇云顶村脱贫户家中35次,累计达1900公里,风雨无阻。她与云顶村脱贫户建立起深厚的情谊,为他们送米、面、油等生活物品;为五保户家庭更换窗户、加护御冬塑料膜;看望云顶镇敬老院老人;给困难家庭学生送去学习用品,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武桂贤用生活中的点滴关爱和对扶贫工作的真诚付出,在细水长流中为他们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武桂贤在东辽社会保险局工作18年。作为社会保险工作者,一边是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一边是不断壮大的参保群体,她一直以饱满的热情、负责的态度和优质的服务,认认真真落实好每一项政策、受理好每一笔业务、接待好每一次来访。2017年,武桂贤被市政府授予“个人三等功”。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刘红娇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夏景明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