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有大爱 处处见真情(中)

辽源有大爱 处处见真情(中)


“中国好人”在辽源  古稀老人爱无疆
——记龙山区北寿街道北寿社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任桂梅


    年过古稀的任桂梅是土生土长的辽源人,更是辽源妇孺皆知的好人。1998年从企业退休后,任桂梅担任社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从此,她走上了扶贫助困的爱心之路,至今已有23个年头。23载寒暑、23载坚持,任桂梅用无私的爱点亮了数百个困难家庭尤其是贫困家庭学子和失足少年前行的火把,以点滴善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她荣获“中国好人”“中国最美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为了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让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2011年,年过六旬的任桂梅带领16名志同道合的爱心人士成立任桂梅爱心工作室。10年来,他们的队伍由16人发展到300余人。其中,中共党员107人,“五老”志愿者105人。截至目前,收到捐款一百余万元,资助困难家庭学生122名。其中,60人已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并走上工作岗位。
    在任桂梅看来,志愿服务已融入她的生活,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她来说,她帮助过的家庭生活过得好、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才会真正让她发自内心地感到欣慰。每当有人问任桂梅这么做图啥时,她总会回答:“学雷锋、帮助他人,就图个高兴!”
    2012年,一名高姓同学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于品学兼优,在大三时被学校公派出国留学,研修火箭发射专业。但需要自备保证金3万元,这对家境困难的高同学来说是笔“巨款”。得知消息后,任桂梅爱心工作室除了每年给高同学2000元资助外,又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成功帮高同学解决了保证金问题。“记得那天,孩子给我打来电话说坐上了飞往俄罗斯的飞机……我这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任桂梅的心里一直牵挂着很多像高同学一样的学子,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对任桂梅来说,这些学子就是她的孩子。
    10年来,任桂梅爱心工作室传承雷锋精神,为困难家庭学生架起了爱的桥梁,这座桥梁通向了学子们的未来,引领他们走向爱与被爱的世界。
    也许,对任桂梅来说,志愿服务这件事就是她生活中必须要做的事。任桂梅说:“只要身体允许,我会带着大家坚持把爱心公益事业做下去。”
    记者手记:
    任桂梅二十三年如一日坚持扶弱济贫,这种坚持难能可贵,更是大爱无疆。自己的收入有限,她就发动更多人一起学雷锋、献爱心。为了让爱心志愿服务更规范透明,她和志愿者们成立任桂梅爱心工作室。多年来,她和“同事”们为数百名学子撑起了一片希望的蓝天。任桂梅爱心工作室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各级部门的多项荣誉和表彰。有人说,这是我市道德建设的一面旗帜,不足为过,实至名归。




退伍老兵用真情诠释共产党员本色
——记东辽县安恕镇毕家村村民 王连友


    今年71岁的王连友是东辽县安恕镇毕家村村民。虽然已年逾古稀,但他却一直心怀使命、不忘初心,不遗余力地帮助身边的每个人。他说:“我是一个农民,同时也是退役军人,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要永远跟党走、永远不掉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68年,刚满18岁的王连友响应党的号召,参军入伍。当兵期间,在修建汤河水库时,由于水流湍急,水库无法合拢,他带头与战友们共同连成“人墙”,减缓水流流速,最后顺利完成了水库合拢任务。
    1975年3月退伍后,王连友回到东辽县安恕镇林场工作。后来了解到安恕煤矿缺少测绘人员,他又主动请缨到煤矿工作。在煤矿工作期间,他坚决服从党组织的领导和安排,先后在测绘、质保、代班、付煤、供销、生产调度等岗位工作。
    1983年农村土地改革,王连友回到村里承包土地开展蔬菜种植,获得了可观的收入,为乡亲们开展土地流转和承包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生活中的王连友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党组织各项活动,认真开展个人学习,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他带头在村里开展大棚蔬菜种植,将种植经验传授给前来学习的村民,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多年来,王连友早已成为邻里相亲心中的贴心人。谁家有个大事小情,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张姓邻居家盖新房缺人手,他主动出车五趟帮忙运送建筑材料;才姓邻居家房子失火,他不仅帮助重建房屋,还主动捐款;门姓邻居是空巢老人,身体不太好,他便经常将自家最好的柴禾给老人送到家。每当被帮助的邻里相亲向他表示感谢的时候,他总是一句:“举手之劳,有事您说话。”
    记者手记:
    一朝入伍,一生荣光。不忘初心使命,践行责任担当。善良不分年龄,英雄不问出处。古稀之年的王连友始终保持军人本色,时刻谨记共产党员的身份,以实际行动践行家国情怀、诠释党员本色。




基层干部的代表  驼腰村的“大山”
——记东丰县横道河镇驼腰村党支部书记 刘俊山


    刘俊山是横道河镇驼腰村党支部书记,被村里人亲切地称为“大山”。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三年里,他全心全意谋划发展村集体经济,尽心尽力带领全体村民致富,让驼腰村从后进村一跃成为全镇乃至全县先进村。
    原来提起驼腰村,人们就会想到“村里没路、村民没数”,基础设施差、村民素质低成了撕不掉的标签。当时的刘俊山经营一家手工艺品加工厂,经过几年的潜心经营,厂子规模不断扩大,效益越来越好,可以说是生意有起色、生活有亮色。可是看到驼腰村的情况,作为土生土长的村里人,刘俊山心里很不是滋味。
    2018年,在脱贫攻坚任务最繁重的时刻,驼腰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出现了空缺。刘俊山临危受命,扛起了村里这副担子。因为他知道:村里要发展,这是他必须要做的事,也是必定要做成的事。
    道路宽,人心才会变宽。刘俊山决定从修路这件村民们最迫切希望解决的事做起。那段时间,他天天到镇政府跑项目、要项目,既要当年的项目,也要下一年的项目。凭着这股子韧劲和干劲,刘俊山在两年时间里为村里修了公路和边沟、栽植了苗木,驼腰村真正实现了组组通、户户通。
    刘俊山刚接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时候,村集体经济收入还不到五万元。他凭借生意人的直觉,盯准市场机遇,用村集体收入投资成立了梅花鹿养殖合作社和手工艺品合作社。2021年,驼腰村村集体收入首次超过50万元,一跃成为全县村集体经济发展强村。今年,驼腰村还带动村集体经济比较弱的两个村增加收入。合力村入股经营梅花鹿养殖合作社,实现分红2万元;帮助治安村成立手工艺品加工合作社,同时为了最大化规模效益,增加议价权,共同成立了手工艺品加工合作社联合社,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
    2019年,45岁的村民黄显平因病去世。曾经相依为命的父女俩,如今家中只剩下15岁的女儿。黄显平去世后连丧葬费用都没有。于公,刘俊山是村党支部书记;于私,他和黄显平也算是一起长大的兄弟,所以,刘俊山个人拿出4500元钱为黄显平操办了丧事。他又积极和民政部门协调沟通,使黄显平的女儿在18岁成年以前的生活和学习都有了保障。
    村里人都说:“大山骨子里不仅有义气,还有将气。”可是刘俊山总结自己工作的时候,只是平淡且真诚地说了一句:“我是共产党员,要对得起这个称号。”
    记者手记:
    村里人都亲切地叫刘俊山为“大山”,而刘俊山也通过几年来的倾情付出成为村民依靠的“大山”。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敢闯敢拼首先实现了自家生活奔小康,致富后也没有忘记父老乡亲,而是脚踏实地带领村民实现了共同富裕、共同奔向了小康生活。刘俊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一名网格员的初心与坚守
——记龙山区南康街道网格员 赵金诺


    在龙山区,有一个街道和一群网格员让冬日变得温暖、让亲情不分血缘。
    赵金诺,一名默默无闻却时刻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共产党员。作为一名社区网格工作人员,她始终坚持以情凝聚人心、用爱温暖居民。
    居民生活中的难事就是赵金诺放心不下的事。今年10月13日,南康街道六网格出现道路塌陷问题。赵金诺得知情况后马上到现场进行勘察,随后立即与领导沟通,及时将情况反馈给市政部门。市政部门将道路挖开,发现是下水问题引起的道路塌陷。赵金诺又与旧改承建单位、水务集团、供热公司等部门多次联系沟通,共同勘察管道,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
    南康街道康宁社区基本是老旧小区,空巢老人和困难老人居多。赵金诺所负责的康宁社区第六网格就有好几户典型的困难家庭。今年初冬,赵金诺在例行入户走访时了解到,有两户困难家庭均因未交供热费而没有供热,天冷时,居民自制炉火取暖。她立即将这一特殊情况反映给单位相关领导。在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赵金诺与供热、民政部门沟通协调,依照相关规定,成功申请到了一系列特殊救助政策。很快,这两户居民家中实现了供暖。受助居民含泪说道:“感谢党和政府,让我的家里和心里都暖了。社区工作人员就是俺们的亲人。”
    记者手记:
    社区网格员是最基层组织的工作群体。他们的工作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更多的都是家长里短,甚至还要参与居民们的柴米油盐。受访时,社区网格员们没有豪言壮语,但工作中的他们总是激情满怀。居民们有了困难,他们就会当作自己的事拼尽全力帮办。在我市,像赵金诺一样的网格员还有很多,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用真诚服务换来群众满意的笑脸。




贴心好邻居  奉献热心肠
——记西安区先锋街道先岭社区居民 丛亚杰


    今年54岁的丛亚杰是西安区先锋街道先岭社区居民。他为社区居民着想,主动参与楼栋管理工作,整治小区居住环境;他为社区利益着想,主动配合社区工作,为创建和谐社区提供支持。他是社区里一位普通居民,也是先锋街道人尽皆知的好邻居。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说的就是一种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邻里相处状态。为什么丛亚杰能成为大家所熟悉的人呢?寒冬下雪天,他总是早早地起来,为晨起锻炼、上班和出行的人们清理出一条“平安路”。丛亚杰说,他是闲不住的人,当年住平房的时候就已经养成了习惯,每到下雪天都会把整栋平房的过道清理出来,方便邻居出行。现在退休了,更是闲不住,全当是锻炼身体了。楼梯电梯间,经常看到的也是他的身影,清扫楼梯走廊、打扫电梯间、清理楼道内小广告。社区经常会组织志愿者参加清理小广告、拾捡白色垃圾等活动。他说:“这些活动需要全民共同参与,单靠社区哪有时间,这栋楼就交给我吧!”
    丛亚杰主动承担起对随便张贴小广告行为的监督工作,并主动清理,同时带动身边的邻居也参与进来。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他自掏腰包,买来酒精、消毒液等消杀用品,定期对电梯间和楼道进行消杀,确保了小区居民的卫生安全。丛亚杰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小区的事就是自己家里的事,街坊邻居的困难就是自己家里人的困难。平时谁家夫妻吵个架、邻居闹矛盾,他都能悉心调节,使之和好如初。在邻里相助、乐于助人方面,丛亚杰更是家喻户晓。邻居张连才患有脑血栓,生活不能自理,他就主动提供帮助,照顾张连才的生活起居。
    面对大家的称赞,丛亚杰谦虚地说:“帮人就是帮己。我也是小区的一员,看着小区环境一天比一天好,大家的生活一天比一天舒适,我的心里也是一天比一天高兴。作为一名普通居民,我也许作不了太大的贡献,但可以把身边的环境治理好,就是对社区工作的最大支持。”
    记者手记:
    文明城市,事关你我;和谐社会,需要每个人从点滴做起。俗话说,千金难买邻里情,成为邻居、住在一起也是缘分。像丛亚杰一样,关心邻里、关心社区,这个社会就会充满温暖,社区就会更加文明、和谐。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超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夏景明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