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再出发 乡村振兴开新局

凝心聚力再出发  乡村振兴开新局
——全市乡村振兴推进会发言摘登(下篇)


强村带弱村 携手共振兴
龙山区寿山镇永治村、礼让村党总支书记 蒋卫阳


    永治村位于辽源市东12公里,下辖10个自然组,农户495户,农民1803人,党员39人,耕地面积466公顷。2016年,我被选举为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永治村和大多数村一样,村容村貌老旧,村民们的收入来源就是种地,日子过得也都不宽裕。我当上村书记之后,先从修路、整治村屯环境做起,也对种植蒲公英、黄芪等中草药进行尝试,但因经验不足,损失300多万元。正当我闷头找新出路时,市委提出“三百工程”,我发现这是一个大好机会,既保护了环境、又能挣钱,还符合我们永治村实际,是一件有益于子孙后代的大好事。通过多次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征集各方意见,最终确定了围绕“百万亩造林工程”,种果树、建田园,发展乡村旅游为方向的基本思路。两年来,我积极学习果树种植方面的专业知识。为确定种植品种,我带领村班子四处考察学习,几乎走遍了东北三省。2019年,我和村里18名村民成立了顺阳种植专业合作社。为解决资金问题,我向银行抵押了公司、房产及车辆,前后累计投入1700万元。在区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流转坡地3100亩,建设了应季特色采摘园区,栽植包括李子树等26万余株果树。明年果树将全面进入盛果期,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达到100万元以上。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永治村环境美了、村民富了,成为小有名气的旅游村。
    今年9月,镇里实施强村带弱村行动,成立永治村和礼让村党总支部。镇领导找到我说:“镇党委研究决定让你当永治和礼让党总支书记,只是自己村富了不行,你得把礼让村带成第二个永治村!”
    提起礼让村,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礼让村是永治村的邻村,在我们镇里是出了名的穷村、破村、软弱涣散村,村集体没有钱,环境脏乱差,百姓没盼头。我心里是很有顾虑的,基础这么差的一个村,我怕自己带不好。礼让村村民听说这个消息后找到我说:“蒋书记,这么多年你在永治村里做的事我们都看在眼里,我们都盼着你来给我们当书记,你来,我们跟着你好好干!”这番话让我深受感动,也激发了我的斗志,不管是当永治村书记还是礼让村书记,都是在为乡亲们做事。永治能富,礼让也一样能富!
    来到礼让村后,我一直想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把永治的成功经验复制到礼让村。到礼让村的第一个星期,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上门了解情况,同时和班子反复商量,必须找到一个清晰的发展路子。经过反复研究,我们达成了共识,那就是支部要有力、环境要美丽、集体要有钱、村民要团结。借鉴我在永治村的经验,先从改善村容村貌入手,彻底解决脏乱差问题,用环境的改变带动村民思想的转变,把支部的号召力提升起来。我组织村干部包保到户,挨家挨户做工作,组织村民清理柴草垛,把每家的柴草垛都搬进了集中堆放点。为了让村屯环境有显著的变化和提升,我个人垫资,给礼让村全村安装了190盏路灯,修整了全村边沟,投入8.6万元打造了两处微景观。仅一个月时间,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基本达到了全覆盖。村里环境好了,老百姓的心敞亮了,对我的工作也更支持了,支部的号召力也更强了。
    一个村的发展,有干净整洁的环境还不够,集体要想有钱、村民要想变富,有个像样的产业才是重中之重。在入户走访中,我发现礼让村有养牛传统,而且农民养牛的技术还都挺好,80%的农户家里在养牛,少的三五头,多的达到十几头,每头牛每年就能挣五六千块钱。我想如果能将全村的资源进行整合,发动一些养殖大户来带动,再结合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模式,不但能形成一定规模的养殖产业,还能彻底解决农家院里养牛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与村班子研究,在我们村郑家沟流转160亩土地,先利用其中60亩土地建设覆盖150户的牛舍搞个实验,如果实验成功了,就建设大规模的养牛基地。我的想法也得到了市、区领导的大力支持。
    现在,礼让村的环境好起来了、村民的精气神提起来了、项目也要立起来了。明年开始,我将把礼让村工作重点放在养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上,同时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发展庭院经济、建设采摘园配套葡萄酒厂和饮料厂,力争在产业发展上更上一层楼,真正做到礼让村和永治村环境一样好、产业一样强、村民一样富!




托管养牛 增收致富
东辽县金州乡大度村党支部书记 乔天爽


    我曾是“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受益者、市移动公司的正式职工。2013年,村里老书记去世,乡亲们多次找我,希望我能回家乡参选村书记。家人反对、自己纠结,但最后乡亲们热切的眼神打动了我。我毅然决然辞职回村,满票当选,成为当时全县最年轻的村书记。刚上任,村里移交给我的是一摞48万元的欠款清单和一顶贫困村的帽子,连办公场所都没有。都已经辞职了,没有回去的路了,我就下决心改变村子贫困面貌。这几年,我带领村党支部发展林下养殖、蔬菜种植等产业,还清了外债,还建起了新村部。
    2017年,我们村争取到40万元扶贫资金。我想,这么多钱可得用好,不能瞎了!当时牛行好,村里也有养牛传统,加之我是农业大学毕业的,与村“两委”班子研究后,决定村集体养牛,购买母牛30头,由村集体养殖,当年为脱贫户分红5万余元。村里有4户脱贫户没有劳动能力,我们集体帮着带养了8头牛,脱贫户当年就脱贫了。村里老百姓看到养牛挣钱了,也都开始养牛,到2020年我们村肉牛存栏达到400余头。村里牛多了,老百姓腰包鼓了,但问题也来了。一是家家户户散养,牛粪收集不到位,臭气熏天。村里老百姓戏言咱这村别叫大度村了,改叫“牛粪村”得了。二是一些不养牛的老百姓多次上村部告状,邻里之间关系不和。三是金州乡特色小城镇建设,我村有117户村民搬迁上楼,农民上楼,还得有产业,才能增加收入。特别是今年,全省抓千村示范创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实施“秸秆变肉”工程,政策鼓励养牛。我们开始犯愁,政策机遇要抓,环境也要改善,但怎么解决养牛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呢?
    我先后到白城、农安等地考察大型园区养殖模式,研究省里推广的肉牛养殖保险、“活体贷”政策,总结前两年为脱贫户代养的经验,科学测算,确定了集体代养的发展思路。思路有了,群众能不能支持是关键!村班子挨家挨户到养牛户家算经济账、环保账、长远账。得到群众支持后,我们决定创建“托牛所”,以托管模式养牛。
    在县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筹集900万元,将村里的废旧厂区作为养殖场地,计划建设3.2万平方米养殖区。目前,建设完成标准化牛舍1栋,养殖肉牛115头牛。村党支部注册成立了托牛(所)合作社,以“党支部+基地+农户”模式运营管理。合作社雇用专业饲养员饲养,养牛户向托牛所每头牛每天缴5块钱管理费和饲料费,合作社统一饲料、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统一处理粪肥。合作社设立1000股,吸收了32户村民入股,村集体占750股。按现在肉牛的行情,以10个月为一个养殖周期,每头牛合作社可获纯利780元,农户可获纯利3000元左右。养殖场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存栏1000头,年出栏1200头,每年可带动村集体增收8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300万元,转移劳动力50余人。这种模式很受村民欢迎,邻村也有人想把牛送来。
    托管养殖模式,除了带动村集体和老百姓增收外,还可解决以下问题。一是解决秸秆禁烧和乱堆乱放问题。采取集中肉牛代养模式,各养殖户家的秸秆集中进园区堆放,统一制作秸秆饲料。同时,由于我们村种水稻的多,本村秸秆不能满足,我们还以每捆15块钱的价格收购了崇仁、新英等村秸秆,解决了邻村秸秆处理问题。二是解决污染问题。园区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对肉牛粪污进行统一处理,发酵后作为肥料还田,解决了农家院内养牛的环境污染问题。三是解决养牛没场地问题。“托牛所”集中代养,满足了群众想多养牛、增加收入的愿望,特别是解决了搬迁上楼村民想养牛没地的问题。四是发挥激励作用。我们把参与合作社入股托养作为村民响应村里号召、配合村里工作的一种激励性办法,比如在千村示范建设中积极配合工作、主动整改的,优先吸收入社。
    通过创新托管养牛新模式,我对做好村书记有三点体会:
    一要心理装着群众。作为村里的带头人,我一直琢磨着带领群众致富,从发展速干蔬菜,到清收被占的集中地,都是为集体想着。为人要正,不能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这样群众才会信任你、依靠你。如果不是我多年的付出,老百姓也不会把牛放心地寄养在我的托牛所。书记带班子、班子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牛书记”是关键。
    二要学习研究政策。现在国家惠民支农的政策很好很多,不学习肯定是找不到方向。如果我不吃透研究明白“肉牛十条”的政策,没有前两年给脱贫户代养的经验,不学习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好做法,也创新不出托管养牛这个模式。
    三要勤于做群众工作。现在农村岁数大的多,思想一般比较保守,做群众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一些新事物,像环境整治、托管养牛,都得挨家挨户动员、和村民算账,一次不行两次,坚持几天就好了。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书记虽然位轻,但是责任重。我愿意与兄弟村一道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发展。




“红旗”在百日攻坚战场上高高飘扬
东丰县大阳镇红旗村党支部书记 张辉


    红旗村辖9个村民小组,农户546户1918人,是东丰县较大的村。前几年,由于组多人多、基础设施欠账多,环境整治推进缓慢,是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后进村。今年,全省开展千村示范创建,县委、县政府为了加快改变红旗村环境面貌,推荐我们村为示范创建村,这是对我们村的鞭策,同时也是信任。三个多月、一百天的时间达到“九有六无”创建标准,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我带领“两委”班子,摸实情、查短板,制清单、定任务,挂图作战、强力推进。经过一百天的奋战,使原来的后进村变成了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四美乡村”。
    百日攻坚战以来,我们结合红旗村实际,明确了“四个一”工作思路,即“确定一个目标、形成一套方案、上下一同争取、发动群众一起创建”。组织村干部走遍全村每个角落,查找基础设施短板不足;走遍每家每户,了解农家院内室内卫生状况。按照15项创建标准,制定了短板弱项、重点工作、责任落实“三张清单”,做到了底数清、任务明。建立村干部包片、保洁人员包路段、农户包自家庭院的“三级管护责任”,设立村干部包片区5个,党员清洁示范区13处,把卫生责任分解到人,不留死角。突出难题破解,针对农户庭院卫生这个“老大难”问题,我们逐组动员、逐户破解、逐人交流,用解剖麻雀的方式,分析每家每户存在的问题,建立“一户一档”546个,下发整治通知546份。针对空房户和老弱病残户院落无人无力清理问题,我们组织村组干部和党员定期义务清理,确保环境整治不落一户。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我深知要想成事,光靠村干部这几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把老百姓调动起来,让老百姓都参与进来。从2013年村班子组建以来,小到两口子干仗,大到婚丧嫁娶,村里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都能看到村干部的身影。脱贫户家要卖粮,我免费给拉车脚;五保户住院买药,村干部能送的送,能帮买的帮买。就这样,我们村班子的威信在村里慢慢地树立起来了,只要村里号召的事,老百姓都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我们发动群众6000余人次,为村集体节省开支20余万元;示范创建,我们发动群众3000余人次,节省支出6万余元。截至目前,全村绿化道路3.5公里,栽植云杉1700棵,拆除危房9座,以及废弃仓房、圈舍、厕所等私搭乱建208处,拆除破损栅栏2120米,清回公共用地1700多平方米。
    示范创建,改善的是农村人居环境,必须听村民的心声。8月份,我们建立了“百姓说事点”5处,每半月“听一听”村民的建议。村党支部每月召开1次村级合议会,“碰一碰”村民关注的事。每月召开1次村民说事会,“议一议”村民提出的想法和问题。截至目前,“百姓说事点”共收集群众反映意见建议42条,为千村示范创建提供了有益参考。
    示范创建需要基层干部真抓实干,也离不开各级领导和部门的支持帮助。市纪委领导多次带领市县乡村振兴局、交通局、发改局等包保部门,入组入户实地调研,指导创建工作、研究解决实际困难。在市领导协调下,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及包保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共协调资金273.7万元,为我们村新修水泥路0.7公里、破损路面铺油2.9公里、新建排水沟870米、维修安装路灯231盏、修建铁栅栏3730米、外墙涂料3000延长米、柴草垛和桥头围挡1200余米、修建凉亭长廊7处92米、新建党建雕塑1个,并对村部进行了维修改造升级。 
    下一步,红旗村将持续发力推进千村示范创建,维护好“新村新貌”,实现村庄面貌由“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打造景观带,发展乡村产业,实现由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转变,让鲜艳的党旗在红旗村高高飘扬!




多元发展  绿色赋能  用心打造循环农业家庭农场
东辽县凌云乡华宇家庭农场 于华


    我是土生土长的东辽县凌云乡人。1995年嫁到平川村六组老陈家,家里就有7亩旱田,刚结婚时,日子紧巴点,还能过得去。随着孩子的出生长大,光种大苞米,收入明显不够养家糊口。2001年过年,我回娘家抱回一头小母猪,苞米养猪、母猪下仔、公猪育肥卖钱,不到三年滚雪球式地养到20头母猪。2004年猪行大跌,猪仔50块钱一头,育肥猪一块七八一斤,家里人就不让养了,狠心卖了15头。但我舍不得,留下5头母猪,三个月后猪仔涨到300元。2015年,县农业局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吉林农大学习,一位教授讲“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回来后,我听人说牛行稳、疫病少。于是买了两头母牛,用秸秆养牛,母牛留下繁育下仔,公牛育肥卖,又一次实现了滚雪球式地发展。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猪粪、牛粪堆积如山、臭气熏天,左邻右舍怨声载道。我天天提着心,害怕见人,最怕环保来检查、最怕看见邻居。2016年,省农业厅组织优秀新型经营主体学员到湖北学习。一张循环农业的展板吸引了我,图上展示牛粪养蚯蚓、蚯蚓粪种有机蔬菜。我回来就四处打听,买蚯蚓苗吃牛粪。不到半年时间,把攒了两年的牛粪全吃了!喜上眉梢、愁上心头!喜的是院子不臭了,愁的是粪不够吃了!我就出去学习、咨询专家,了解到蚯蚓可以用来养鸡,而且蚯蚓鸡蛋营养价值丰富、胆固醇低、富含维生素E、养颜美容。2017年,我就开始用蚯蚓养鸡,鸡光吃蚯蚓,蚯蚓又不够了。我在网上看到一篇发展林下经济的文章,讲的是沙棘树下养鸡的案例。我就咨询县里农技专家,我们村适不适合种沙棘。得到肯定后,我承包了村里的一片荒山,开始种沙棘、养“溜达鸡、蚯蚓鸡”,下蚯蚓蛋。
    这蚯蚓蛋好是好,价格也高,拿到凌云小街却卖不上钱,况且我的量还大,销售不了。后来参加县里的电商培训,学到“品牌”概念,我就注册了“于大丫”商标,并形成了线上线下销售模式。现在每天销售蚯蚓蛋1000个左右。一枚蚯蚓蛋在网上能卖到4块钱,比普通鸡蛋高3块钱。为了便于城里人即食和网上销售运输,我又进行“烤鸡蛋”加工。把蚯蚓粪烘干磨碎装袋,变成花土,一袋3斤,在网上卖到20元,批量卖给本地蔬菜大棚种植户,每吨2000元。
    通过近十年的发展,从原来的单一种粮、养猪转变为猪、牛、蚯蚓、鸡等多元化种养体系,形成了完整的种、养、加、销一体的有机循环农业模式,在降低经营风险、保护环境的同时,极大地增加了收入和利润。现在农场面积发展到56000平方米,牛存栏108头,猪存栏300头,鸡存栏2100只,水果蔬菜大棚6栋、沙棘树50亩、中草药50亩。农场每年收入可达到500余万元,纯利润达到100余万元。我的农场被评为省、市科协科普示范基地,我成为乡里名副其实的“能人”“名人”。
    回顾总结我的发展经验有以下三条:
    一是学习知识、转变观念、紧跟市场。这么多年的发展和转型,我的每一步转变、每一次进步都是学习得来的,是学习改变了我的命运。如果没有“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的启发、没有“循环农业那张图”,我的农场可能不会发展到现在这个规模。特别是近几年,我感觉一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跟不上市场需求。现在我依然坚持学习,每天看农业科技类的微信公众号、农业科技频道,随从省市县农业科技部门到先进地区学习。
    二是辛勤劳动、肯于吃苦、勤能致富。农民就是靠踏踏实实的劳动才有出路。这些年,我养猪、养牛,即使现在年收入接近100万元,但每到猪、牛产仔下犊的时候,无论春夏秋冬,我们两口子都是住在圈舍里,随时关注生产情况,确保成活率。正是我们长年累月的坚持,才有今天的成就。我的成功就是“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故事。
    三是心怀感恩、为富要仁、懂得回报。我是党员、是“能人”。这么多年,各级、各部门给我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支持。我要感恩组织、回馈社会、回报邻里。我常年雇用本村工人6人,短期工800人次,带动农户就业增收40万元左右。我免费无偿给本村村民提供蚯蚓苗,并提供技术指导,带动周边69户养牛大户开展生态循环养殖,基本上消耗掉我们队的秸秆,解决了秸秆焚烧问题。同时,连续10年过年,我都请我们队里的男女老少来我家吃杀猪菜,给村里7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户每年送5斤猪肉,以实际行动促进邻里和睦。
    会后,我要把这次会议精神带到我们村、带给我们这些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学习,持续推进绿色生态养殖模式,带领更多农户自主创业、增收致富,立足小产业、做好大文章,为全市乡村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茵 整理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夏景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