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的情怀 我们的样子

记者的情怀 我们的样子


献给第二十二个中国记者节


    写在前面的话:
    记者,采写、编辑、传播新闻的特别工作者!
    镜头前,光鲜亮丽;文稿间,纵横时空……记者,人们瞩目的身份、艰辛异常的职业。作为党报记者,我们要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我们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精准把握信息时代传播规律,践行担当主流媒体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我们要具备独立的思想、奉献的精神、高产的效率、缜密的思维。同时,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一颗客观公正的心。
    今天,是中国新闻工作者的第22个记者节。今年,是《辽源日报》创刊第74个年头。风雨74载,一代代辽报人用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书写着辽源的一页页华章。
    在这里,我们用心述说,用情向党和人民告白……




感恩报社  感恩新时代
农村部 李及肃


    前几天,市记协的同志将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的“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及荣誉奖章交到我手上!瞬间,我感慨多多……
    时光匆匆,不知不觉间,我从部队回到地方从事新闻工作已30余年。调侃一下自己可谓算得上是单位的“老人”了。我先后在报社摄影部、广告部、群工部、经济部及农村部从事新闻采访工作。这期间,不论是摄影还是文字,我都将镜头和笔尖对准最基层的劳动者,从厂房车间到社区再到田间地头,处处都留下了我辛勤的印记。有付出就有回报。我创作的摄影作品和采写的文字稿件在省新闻作品评选中,先后获得过一二三等奖十数个。这些成绩的取得我要感恩报社、感恩同仁,更要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
    最近几年,我主要负责“三农”方面的报道工作。耳闻目睹了我市“三农”面貌天翻地覆的变化。近年来“五点双享两救助”让低收入农民有了生活保障,“新农合”让农民病有所医,泥草房改造让农民居有所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我市的农村变得如花园一般,家家户户庭院整洁,富裕和谐。尤其是今年,我国粮食生产迎来了第十八连丰,中国人将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进入了小康社会……
    今年,是第22个中国记者节,我由衷地感恩报社,感恩记者的职业,它让我成长进步,它令我成熟厚重。




苦中有乐  累也值得
政文部 于芯


    岁月如歌,第22个中国记者节已悄然而至。虽说这是记者的专属节日,但对于我与同仁们来说,这一天与往常一样,或是行色匆匆于采访途中,或是奋笔疾书于案牍之前,都在忙碌中度过……
    数数日子,我从最初的副刊编辑转入基层一线记者已走过了18年,而政文记者一干就是11年。有人曾问我:“为何你要锲而不舍,当一辈子记者,赚得不多还又苦又累?”其实能够让我坚持到底的理由,源于我对这份职业的热爱,这就是我的价值所在。记者是时代的瞭望者和弄潮者,也是时代的记录人和见证人。作为这个时代的记者,每日奔波于基层,反映民生民意,用脚步丈量这座城市的厚度,用笔杆参与这座城市的改革发展,用力行记录和见证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传递着党的声音,这就是我作为记者苦与乐背后的一种幸福。
    每逢除夕全家团圆辞旧迎新时,下沉基层一线采访;为及时完成“两会”期间各项采访任务,每天与同事奋战十四五个小时;常常白天陪同领导深入基层调研,半夜里挑灯熬油“爬格子”……这就是记者的真实生活。面对充满挑战和繁重任务的新闻宣传报道时,我始终秉承着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倡导的“脚板底下出新闻”这一原则,坚持守护初心炼“脚力”,担当使命蓄“眼力”,找准差距强“脑力”,抓好落实增“笔力”,深入基层,多写、多看、多走、多问,采写出更接地气、更有深度、更富温度的新闻稿件,传递好的声音、回应百姓关切、讲好身边故事、弘扬社会新风,架起了党委政府与百姓沟通的桥梁,打通了宣传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辛苦中感受职责,笔触下守望道义。每当有人肯定我们的努力时,所有的疲惫与惆怅便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每当我们稿件刊发后得到上级领导表扬时,所有的努力都化作工作前进的强劲动力。做一名党报政文记者,因为责任,我不忘初心;因为使命,我永远在路上;因为职责,我必须在现场。虽然苦累,但是苦中有乐,累也值得!能把人生的青春岁月奉献给热爱的新闻事业,我感到自豪、骄傲。




见素抱朴守初心
编辑部和网络中心 范家郡


    作为一名年轻的“老编辑”,我一直践行着曾做过60年编辑工作的叶圣陶老先生的话:“选题订稿校譬三,唯审唯精唯指南。能在胸中存读众,孜孜矻矻味弥甘。”
    选题订稿校譬三,唯审唯精唯指南。从事文字编辑十几年来,老先生的这句话是我工作的真实写照。身为党报一版编辑,每天过目的稿件近万字,“小心翼翼、兢兢业业,慎之又慎、细之又细”永远是我的座右铭。
    2013年退休金普遍调整前,有一篇涉及涨工资信息的稿件,供稿人将数字写丢一位,所幸及时发现,否则不但会造成不良影响,还会误导读者,传递错误信息,引起极大麻烦。
    能在胸中存读众,孜孜矻矻味弥甘。十几年的职业生涯,我用自己的从容平静、执著奉献,对老先生的这句话给予了诠释。
    要想对得起“读众”,就一定要在选题、订稿、校对工作中以审慎、精品意识作为工作的要求。这是一种事事认真、决不敷衍的工作态度,一种对得起读众、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负责任态度。有了这种态度,即使编辑工作再繁琐再细碎,也会谨慎为之。
    也许在一般人眼中,编辑工作不过斤斤计较于文字,是一种“小气”的工作。但是,正是这种“小气”,彰显了踏实、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守得寂寞、默默奉献的职业修养,对作者负责、对文化传承传播负责的精神境界。见素抱朴,怀瑾握瑜。这是我做人的追求,也是我从业的准则,不争不抢,甘守寂寞,乐于奉献。




肩上有责任  心中有梦想
编辑部和网络中心 焦红梅


    2013年11月,我通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入辽源日报社。八年来,从新闻记者到新媒体编辑再到报纸版面编辑,虽然工作岗位改变了,但我的信念没有变: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提升自己!
    今天是记者节,对于我这个从事报纸专刊编辑工作只有两个多月时间的“新人”来说,也有新的体会和感悟!
    做版面编辑工作要认真负责、注重日常积累,更要精益求精,这是我的工作总结,也是最深切的感受。做版面编辑,看似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工作,其实每天都能看到新世界、学到新知识。如何设计版面,以及对遣词造句和标点符号运用的把握都要努力确保不出差错。所以,编辑要专心、细心,并在每天的编校工作中不断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报纸版面是编辑呈现给读者的新闻大餐。为了做出好版面,领导会指导我们排版,反复推敲新闻标题、尝试不同的字体字号和文字颜色、完善图片说明,甚至是一句话的措辞。当我与同事一起想出好标题、设计出好版面并得到领导和读者的认可,心里会非常高兴。两个月来,我每天都要说的一句话是“请领导审阅”,最希望得到的评语是领导回复给我的“点赞”!
    成为报纸专刊编辑后,加班成为工作常态。但我从没有过抱怨,因为我知道编辑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也很庆幸能在新的岗位上不断学习、收获成长!
    在平凡的日子里坚持努力,专注做事而心无旁骛。记者节,带着坚定和执著再出发,编辑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呈现给读者!




在采访中感受辽源美好发展
经济部 徐楠


    从曾经的“东北小上海”到如今产业集聚的崛起之城,辽源在快速发展蝶变,如火如荼的项目建设、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宜居宜业的城市品质……每一位辽源人都能真切感受到城市发展的荣光,躬逢其盛、与有荣焉。
    “辽源的变化太大了,真的是今非昔比!高大楼宇拔地而起、综合商超琳琅满目、老旧小区展露新颜、生态公园各美其美……城市节、房交会、汽车展、文化旅游节……城市繁华热闹,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在采访中,总能听到市民对城市发展交口称赞。
    围绕提升工业产业链水平、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城市品质、生态环保质量、民生建设质量等谋划实施的众多项目,既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健康高质量发展,还全面改善了民生质量,是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大实事、大好事。
    市委、市政府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推动辽源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就是要真抓实干、惠民利企,让辽源这座崛起之城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美好城市引人为傲。
    聚焦辽源发展,来辽打拼的人因这座城市的梦想而驻留,到辽投资的人因这座城市的机遇而兴业,在辽生活的人因这座城市的温暖而骄傲……身为新闻人,奔走在采访一线,有幸见证这个城市的发展、变化,更应用心记录辽源发展,用情写就辽源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这个独具魅力的城市。




坚守阵地再出发
副刊部 赵强


    值此第22个中国记者节之际,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报副刊编辑部的编辑、记者的我来说,是一种责任、一种幸运,更是一种使命担当的小结和检验。
    辽源日报“关东周末”副刊作为提供辽源文艺工作者文艺作品展示的平台,它侧重于为读者提供诗词、楹联、散文、小说等文艺作品,侧重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交流各类社会文化生活信息和艺术欣赏本体等。
    为此,副刊编辑部在讲政治、顾大局前提下,结合当前媒体快速发展、读者群日益细化分流的新形势,精心甄选文艺作品,始终如一地弘扬主旋律、正能量,不断推出精品力作,为读者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诸如,为沉痛悼念袁隆平、吴孟超两位院士逝世,策划推出《共和国痛失两院士——沉痛悼念袁隆平、吴孟超两位院士逝世诗词专辑》;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策划推出本地知名书法家徐化难《献礼建党一百周年书法作品展》;为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扎实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于近日相继刊发域外辽源籍名人及眷属——龙占林(正师级)、龙伟毅(正师级享受副军级待遇)、孙映(正军级)相关文艺作品,进一步擦亮“辽源”文化品牌。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又是一年记者节,一路走来,感恩读者陪伴与支持。作为副刊编辑,定会在纸媒道路上践行最初的诺言——坚守阵地再出发,编出更精美大气、符合时代的版面及内容,为读者奉献丰盛的精神大餐。




记者,永远走在路上
专刊部 刘红娇


    做记者,我是半路出家。专业是计算机的我做了十来年的电脑制版,从刚开始工作的只会用“本报讯”和“本报记者”来区分消息和通讯,到不用编辑指导就能分得清稿子的“重量”,确定哪个能当“头题”,哪个可以做“报眼”,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新闻工作者的辛苦,也感受过一群人共同完成某项重任时的快乐,我被新闻的魅力所吸引,却也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一名记者。
    初为记者,不是新闻专业出身的我心里发虚,不知怎么才能写出好稿子。但我遇到了耐心又会教的好老师,还有一起成长、共同奋斗的好伙伴。从直管领导到有业务接触的前辈,从单位组织的前辈分享经验到外部聘请的名师指导,我在他们一点一滴的教导中成长,感恩他们的无私分享。
    工作难免遇到难题。在每周一次的专刊部工作会议上,大家一起选主题、定目标、划要点,讨论可行方案、否定不可行的计划。联系采访时也总是让我“头秃”:“这得跟我们领导商量”“我们太忙,你得等等”……每每收到这样的回复,都难为得我想大把大把的薅头发,生怕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导致“开天窗”。好在我有一群好伙伴,工作上他们不挑不抢,帮我补短板,在我遇困难时更是二话不说伸援手,一个个难题就这样被我们解决。
    在近十年的新闻工作中,从最初手忙脚乱到现在的有所成长,至今我仍经常会感到有压力,但这种压力也是动力,我愿学习前辈们辛苦奋斗的精神,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扛起新闻人的责任与担当,新闻人,永远在路上!




我与“聊辽新闻”一起成长
社会部 徐志杰


    我之前是一名司机,单位车改后被分流到业务科室。改行之后我压力特别大,写稿我也不会,拍视频我更是个“大白丁”。我真正接触短视频的拍摄和制作是从去年单位组建了短视频学习交流群之后开始的。这段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让我的拍摄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时拓展了创作思路,也让我对短视频拍摄产生了兴趣,现在做短视频都上瘾了。
    “聊辽新闻”官方抖音账号现在由我负责运行,从去年7月21日注册成功,到现在1年多的时间,从最开始的零粉丝到今天的5.3万粉丝量,我和“聊辽新闻”捆绑在一起,也同时一起成长。回首过去,我仍然记忆犹新。去年7月25日的三大书记直播带货,是我们第一次尝试直播,而收获的1000多个粉丝让我兴奋不已。为了拍摄《东方红太阳升》一个日出的镜头,我顶着严寒连续五天起大早去蹲点拍摄。今年,为了赶拍一个视频,我和领导同事一直忙到半夜,不得已把待产的媳妇一个人扔在医院。每每看到“聊辽新闻”的粉丝在增长,我会和并肩作战的伙伴们一起分享喜悦,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在一点点成长和进步,这个时候,我觉得工作也是一种享受,自己的价值也得到了体现。
    现在“聊辽新闻”粉丝量在逐步增长,很多单位也开始与我们寻求合作,我也有信心把“聊辽新闻”做得越来越好。




镜头里的苦与甜
摄影部 魏利军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来到了第22个记者节。在这个属于我们的节日里,我既荣光于这份职业的光环,也感慨于日夜兼程的艰辛。酸甜苦辣是责任,因为热爱才坚持。
    每年年初的“两会”召开无疑是一年当中最紧张、最忙碌的时刻,会场里拿着十多斤的相机满场奔走,三九天穿着单鞋都捂出臭汗。4月份春暖花开,正是一年当中园林建设的关键时期,摄影部全员出动,分工明确,积极联络园林部门,深入街边景观带、苗圃花窖等施工现场,进行图片新闻采访及视频拍摄,极大地丰富了报纸版面内容,真实反映了市民身边环境的变化。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摄影部提前谋划,为我市收看庆祝建党百年大会盛况留下了翔实的图片资料。
    摄影记者,是一个很辛苦的职业,经常在外面奔跑,要与社会上各类人群打交道。要获得精彩的图片新闻这并不是在办公室里打几个电话就能得来的,这要靠摄影记者们下基层、走社区,有的时候甚至是整天“扫街”才能得到的。夏天顶着烈日的暴晒,冬天在严寒当中举着相机手都伸不直的时候,确实是有点儿辛苦。但是,当我拿着相机拍出自己满意的新闻图片时,当我看着自己的稿件发在报纸上时,心中的那种喜悦真的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看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报纸上;看不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路上。我们用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载着辽源这座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脚印,书写着辽源的光荣与梦想,勾画出永不褪色的缤纷画面。记者节,以职业为节,为了记者的光荣,也为了光荣之后,脚步更从容。我们满怀热忱、用心记录,共同参与了这座城市的改革发展,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




不是记者的“记者”
总编办公室 赵佳雯


    我不是记者,但是我却天天和记者打交道,知道他们背后的酸甜苦辣;我不是记者,却同记者肩负着一样的使命,同他们一起为每次成功采访感到无比欣慰。
    我是总编办的工作人员,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市委、市政府,市直各部门和各县(区)所要采访的任务及时、准确传达给记者,让记者能够顺利完成采访。每天我们都要一起“战斗”,一同面对采访中遇到的问题。记得前年的一次大型采访,记者要深入各县(区)单位,一名记者到了指定单位之后却被拒之门外。由于对方单位较严谨没接到上级命令不接受采访,我紧急多方协调,又跟对方单位领导进行沟通,记者才顺利完成采访。我的工作看起来没有大事,但是却又真的耗时耗力。一年365天全年无休的新闻热线让我时刻绷紧一根弦。电话就是命令。去年市里一次重要的活动一天之内安排了30个采访,沟通协调近百次,晚上的时候嗓子已经哑了,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可是依然坚持完成工作。多少个夜晚因为等待通知而无法入眠,又因为采访爆满没有记者而发愁。每天如履薄冰地想把每一个采访都安排妥当,大到采访方案,小到车辆的安排都要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我到总编办工作已有9年的时间,3000多个日夜一直坚守着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
    今天,是中国记者节,我虽然不是记者,但每年的这一天都想与他们一起感受节日的喜悦,最后祝所有的记者节日快乐!




提升速与量  我们一直在路上
新媒体部 季式学


    辽源日报“辽源吉D微风”作为辽源第一全媒体平台,做到全年日更新,这要求新媒体部的采编人员全年无休提供新闻稿件。
    疫情期间,市民们居家生活,他们获取外界准确消息的渠道只有官方新闻,“辽源吉D微风”在辽源日报社党委的领导下,担负使命,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
    为了抓住新闻的时效性,让读者第一时间了解我市疫情最新情况,我们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刚采写完驰援武汉的辽源医疗队出征,又要马不停蹄地前往疫情防控点采访一线工作者。面对外界的不实消息,避免市民恐慌,我们及时与相关部门联系予以辟谣……我们在采访的路上分秒必争,起早贪黑一次次刷新着自己的出稿速度。
    出稿速度提升了,数量也随之猛增。去年疫情期间,人均月出稿量达到50余篇。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部室采编人员提前策划了《辽源百名党员话先锋》专栏,走进社区、企事业单位、田间地头采访百名党员。辽源“创城”进行时,采编人员精心推出了《话说辽源的“丘下”》《话说辽源的西安公园》等话题,通过百姓的视角讲述辽源日新月异的变化。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还会一往无前,做好本职工作,发挥好媒体的责任担当。




我的第一个记者节
行政办公室 刘畅


    今年,是我的第一个记者节。都说记者是“无冕之王”,在未入职前,我一直认为记者这个行业是光鲜亮丽的,然而在接触后发现,记者并没有表面看起来那样风光无限,更多是背后默默无闻的辛苦付出。
    有人说:“地球不爆炸,记者不放假,宇宙不重启,记者不休息。”虽然参加工作时间不长,但经常看到大家起早贪黑地跑现场采访,回来以后还要编辑、校对、排版,忙碌到深夜。因为纸媒的特殊性,报社记者不仅要有敏锐的目光,更要有过硬的文笔,唐代诗人贾岛为“推”或“敲”月下门而纠结,这种纠结在报社记者身上也非常常见,大家常常为了一个词、一句话反复琢磨讨论,只为将更好的报道呈现在大众面前。
    虽然我不在一线采访,但我的首要工作是为采编人员做好服务,办公室的工作纷繁复杂,但稍有差错也会影响报社整体的工作进度。来到工作岗位的第一天,主任就教导我说:“报社工作性质特殊,采编人员非常辛苦。我们就是他们的后勤保障,保证采编人员轻装上阵,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对于主任的要求我铭记于心,也正在努力去做,不止是为了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更是因为我所服务的对象是记者们。
    在这个不放假的节日里,祝我自己和亲爱的同事们节日快乐!




    本版策划 张瑛 咸凯慧  
    本版摄影由 本报记者 夏景明 刘鹰 胡希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