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巨变化成蝶 凝心聚力铸辉煌

沧桑巨变化成蝶 凝心聚力铸辉煌
——参观“党史中的辽源”主题展览有感
辽源市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姚慧


    辽源是一座因煤而兴的城市,因首开中国人工驯养梅花鹿先河,以及浓郁的东北黑土地文化,而享有“中国梅花鹿之乡”“中国琵琶之乡”“中国农民画之乡”等美誉。可以说,人文与历史、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一起铸就了辽源。所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今天,来自辽河源头的我,有幸来到市博物馆,探寻百年辽源的发展足迹,品味多元辽源的发展之美,既深感先辈创业之艰,更明晰自己肩上之任。
    辽源的昨天——“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旖旎风光秀”
    上世纪50年代,时任辽源市委第一书记刘凯多次赴上海招人才、引项目,为辽源招引来沈文玉、张雪纯等一大批知识青年和技术项目。峥嵘岁月中,无数先辈用“小指标竞赛”“小布衫不干”“小半夜精神”的“三小精神”和实际行动书写了对这方热土的责任和使命,辽源也经历了一段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文化建设繁荣进步的黄金期,生产出新中国第一只符合国际比赛标准的乒乓球,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能生产电影胶片的城市。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碳纤维材料和葛洲坝闸门的轴承材料以及全省第一台电视机和洗衣机等等,多项国际国内领先和填补国内省内空白的骄人业绩。正因如此,1982年中央电视台以“东北小上海”为标题,对辽源进行专题报道,自此辽源声名鹊起、远播四方。
    辽源的今天——“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城市建设的轨迹,记录着一座城市的发展历程。作为一座因煤而兴的新兴工业城市,辽源的“西安竖井”在“十一五”时期,作为全国156个重大项目之一贡献了全国1/29的煤炭产量,既支援了鞍钢、本钢建设,也为抗美援朝胜利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与全国资源型城市一样,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由于煤炭资源日益枯竭,辽源经济逐步跌落谷底。肯取势者可为人先,面对生态环境之危、经济下行之危、偿债能力之危,辽源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七条新路”“六大体系”“五大改革”等一系列决策部署,为辽源转型发展找到了方向、积蓄了动能,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全口径和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速等指标,均列全省第一。可以说,告别了一煤独大经济格局的辽源正逐步找回昔日“东北小上海”的魅力和荣光。
    辽源的明天——“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座城即一个家,城市因人而生动,城市的发展也注定带有“人”的色彩。从衰落到崛起、从煤城到美城,在辽源这座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背后,是一支勇于前进的先锋队伍、是一批担当奉献的党员干部,在默默的筚路蓝缕、手胼足胝,为昔日的“东北小上海”校准方向、拓宽道路。他们一步一个脚印走、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棒接着一棒跑,用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气魄,用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点点厘清城市发展的环境之殇、产业之困和历史包袱,一步步开启了艰难的城市转型之路。如今,经过了岁月的沉淀和风霜的洗礼,辽源,这座东辽河畔的明珠、这座曾被誉为“东北小上海”的城市正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向着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的宏景目标徐徐前进。我也坚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树立起改变辽源、建设辽源、振兴辽源的坚强信心,定能汇聚成推动辽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