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态城市 建设美好家园

本报记者 方权


    过去不常出家门的市民郑铁,这几年愿意出来转转了。在谈到家乡的变化时他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年辽源变化很大,让市民感受最直接的就是生态和环境上的变化。因为绿化多了、街景美了、环境好了、空气清新了……”
    创建省级生态城,是我市“十二五”期间重点工作之一。为加快生态城市创建步伐,几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积极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坚持预防、治理、改造相结合,紧紧抓住辽河源头生态保护、矿山环境综合治理、绿化美化山川、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等重点任务,努力推进绿色、低碳、节约发展,使我市的发展环境有了进一步的改善。近3年,全市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4.32%,均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年度节能目标,圆满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十一五”期间节煤5.74万吨标煤目标。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平均下降2.16%、6.33%、53.88%,均提前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指标。
    生态建设是一个新课题。多年来,我市在探索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生态建设之路。
    做法一: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发展的首要前提。围绕节水、节电、节煤、节地、节材,推进重点节能改造项目建设。推进工业节能,以煤炭、电力、钢铁、冶金、建材、纺织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加强能源调度、审计和平衡测试,健全能耗预测预警机制,开展重点企业能效对标活动,大幅度降低工业能耗;推进交通节能,加快淘汰高能耗车辆,同时严格新车准入制度;开展电动客车示范推广工作,支持电动客车在市区公交线路使用;推进建筑节能,严格新建筑节能强制标准,严把新建筑设计、施工和验收关,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率达到65%,新建公共建筑节能率达到50%;推进公共机构节能,重点实施零待机能耗、燃气灶具改造和绿色照明等工程,促进节能降耗的常态化。在全市推广使用高效照明产品,累计推广节能灯近50万只。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统筹推进矿山环境治理、荒山荒坡治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把废弃土地充分利用起来。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城乡结合部土地整理置换,先后盘活土地298公顷。
    做法二:围绕工业废弃物、粉煤灰、煤矸石等资源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先后培育发展了金刚水泥、东星节能材料、盛泰新型墙体材料等一批资源循环利用型企业。全市煤矸石、粉煤灰、炉渣、石灰石、铁矿石粉末年利用量已分别达到30万吨、28万吨、35万吨、359万吨、28万吨。同时,加强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建设,启动实施东丰低碳工业园区、东辽金州低碳城镇、市垃圾焚烧发电、辽源发电厂中水回用、国能生物质发电、惠宇能源生物质燃气综合利用等一大批资源开发和循环利用项目。
    做法三:以“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为目标,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和省级生态城为平台,以环境污染防治为重点,制定实施“碧水蓝天”工程。重点围绕水污染治理防治、大气污染治理防治、地面污染治理防治三大工程,规划实施87个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254亿元。目前,已启动实施76个。
    做法四:强化对水、大气、粉尘、土壤等污染的综合治理,全面提高全市环境质量。严格环境准入制度,把好项目建设政策关、选址关和环评审查关,从源头上控制高污染、高能耗、低水平建设。实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农业源减排项目72个。在供热、电力、水泥等重点行业实施脱硫脱硝减排和污染减排技术改造工程,对17家国控重点企业进行在线监控,按期关停列入省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意见的企业和生产线。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加强生态村镇和规模化养殖场污染减排设施建设,先后创建国家和省、市级生态村镇18个,20个农村连片综合整治项目通过验收。
    做法五:加大对杨木水库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监督管理力度,实现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内全面禁排。全市4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为Ⅲ类水体,达到国家水源地水质标准,水质良好。开展流域内违法排污企业专项整治行动,东辽河出境断面化学需氧量每年削减量在10%以上。治理东辽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04平方公里。开工建设杨木水库水源地100万平方米湿地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两个湿地。
    做法六:在实施“十年绿化美化辽源大地计划”中,统筹推进城镇绿化美化工程、村屯绿化美化工程、绿色通道工程、树种结构调整工程、森林培育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等六大工程建设,努力增加林木覆被,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全市每年植树造林都在200万株以上,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1.89%。
    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使我市承载发展的能力更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