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绿色转型发展新西安奋进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辽源市西安区第十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
过去的五年,在省委、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西安区委紧紧围绕“幸福西安”建设总目标,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负重前行、开拓进取,办成了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实事,干成了一些事关全局的大事要事,破解了一些困扰发展的急事难事,西安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未来五年,是西安区致力重塑发展优势、提升发展地位的关键期,更是加快推进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西安区将继续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省委“两确保一率先”目标和“一主六双”战略布局、牢牢把握市委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重大部署、紧扣“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示范新区”定位,以革故鼎新的魄力构建发展新机制、厚植发展新优势、开辟发展新道路,奋力开启全区新一轮快速发展周期。
成果回顾:
抓机遇 转型升级促发展
五年来,西安区坚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坚持把发展作为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影响和经济下行的第一动力,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较2018年统计数据调整后,分别增长18.6%、17.9%,增速位居全市前列。滚动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49个,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7亿元,大力推进“105211”产业发展计划,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到35户,隆盛源“吉临天马”刮板运输机荣获全省名牌产品,以亿达碳业为代表的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突破发展,碳毡产品占据全国三分之一市场份额,新旧动能持续高质量转换提升。
惠民生 共建共享谋幸福
五年来,西安区坚持民心所向、共建共享,民生福祉持续普惠均衡。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期待放在首位,滚动实施惠民实事177件,民生支出累计达到9.6亿元。不遗余力增加群众收入,城镇新增就业3.1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7个社区被评为“省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4.8%、5.6%。众志成城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全面深入推进疫苗接种,常态化疫情防控屏障持续巩固。城乡居民医疗、养老、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服务实现全覆盖。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学龄儿童入学率、毕业率、巩固率均达到100%。文化事业持续繁荣,顺利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普惠性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遍布城乡,区文旅局获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艺翔曲艺社10部作品荣膺省级以上奖项,乒乓球学校斩获各类赛事奖牌突破1000枚,全区涌现各类省级以上“好人”“优秀人物”19人。
善创新 改革开放释活力
五年来,西安区坚持改革筑基、开放包容,创新发展活力充分释放。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型的务实之举,统筹实施党的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近300项,党政机构改革、乡(镇)街道改革顺畅有序,科学完备、运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基本形成。“放管服”改革全面深化,“最多跑一次”事项达557件,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到7600余户,营商环境、政策环境、干事环境全面优化。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昆仑燃气、诺丁山、罗兰香谷等25个优质项目相继落地,签约项目数、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逐年提升,经济发展外向度和对外吸引力显著增强。
勇担当 精准发力破难题
五年来,西安区坚持精准发力、破题解困,三大攻坚取得重大成就。坚持把打好“三大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的关键,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实施扶贫项目14个,211户351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个省级贫困村整村退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力抚平仙人河污染“历史之痛”,两岸征拆6.6万余平方米,黑臭水体彻底消除,入城湿地、畜禽养殖粪污处理等一批生态工程陆续建成,采煤沉陷区、非煤矿山、裸露山体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一体推进,大气、水域及农村点面源污染有效治理,“美丽西安”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意识形态管控有力,法治建设有序推进,“111”平安模式落地,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财政融资风险化解平稳有序。
一盘棋 城乡建设再提升
五年来,西安区坚持统筹布局、强基固本,城乡建设实现重塑提升。坚持把增强城乡承载发展要素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北部生态产业示范新区规划建设全线发力,“一带双廊三园四区一镇”和“一带一环三心三轴八片区”空间规划融洽无间,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方案获得国家专项政策支持。住房保障扩面提标,完成9大地块征收任务,拆违治乱35.7万平方米,释放可利用土地资源300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20.5万平方米,回迁安置居民1.5万户,群众“安居梦”接续实现。新建修缮西安、东山、富国等5个城区公园,沿河临街多处景观带纵贯城区,城区品位和承载能力显著提升。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和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形成,完成农村厕所改造4350户,灯塔镇文化站荣膺全国“双服务”先进集体,富强村、高古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强信念 凝心聚力为人民
五年来,西安区坚持凝心聚力、共克时艰,党的领导更加坚定有力。坚持把抓好党的建设作为最大政绩,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思想政治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明显,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显著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支持人大、政府、政协、监委、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履行职能、开展工作,人民武装、统战和群团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档案、老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取得新进展,昂扬向上、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基本形成,高高飘扬的党旗下,振兴发展的强大力量在西安充分汇聚。
绘就蓝图:
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是全区未来五年的灵魂和主线,必须将其贯穿到今后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坚定不移走好产业强区、生态立区、开放兴区、双修靓区、富民惠区之路,进一步做大发展“蛋糕”、做强发展动力、做优发展品质。
产业发展升级是西安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更是落实省委“两确保一率先”、市委“双千亿”目标的责任担当。要在建链延链补链强链融链上下功夫,着力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新型工业为主导、生态旅游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做优高效农业。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文章,实现传统种植向科技引领转变、分散生产向规模经营转变、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变,打造更多“名特优新”农业品牌。远郊村要培育特色优势,积极吸引工商资本下乡,通过农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精品农业,大力发展肉牛养殖、特色花卉种植、中药材加工、设施蔬菜、秸秆综合利用等特色产业,激活农村电商、网红直播等新业态,让特色农产品走上“云”端、走向各地;近郊村用好近城优势,做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综合修复”文章,发展家庭农场、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农业附加值,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做强新型工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二产向“高”“新”提档,紧盯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扩体量、提质量、增销量,力争规上工业产值翻番。要全面夯实“链长制”,加快“矿山机械+装备制造”向“智”转型,提高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益制造和服务型制造能力。加快“新材料+清洁能源”向“绿”改造,支持推动高性能纤维制品、低成本自动化制造工艺和“暖药芯材”联动核技术应用等加快突破。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应用率,支持重点企业与科研单位、高校院所建立更加广泛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品牌价值高的科技“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要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发展引擎作用,做实水、电、气、热要素保障,提升承载能力,着力构建“工业开发区+清洁能源产业园、文教旅产业园、高新材料产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园”等“一区带多园”工业发展新格局,推动企业和资源要素整合重组、退城进园、装备升级,努力把开发区、园区建设成为“企业之家、企业家之家”,形成经济总量超百亿级园区。
做大生态旅游业。牢固树立“特色旅游、全域旅游”理念,把生态文化旅游作为绿色转型的战略性产业,按照“辽源后花园、生态休闲旅游打卡地”的定位,依托北部生态产业示范新区带来的崭新基建优势、环境优势和启臻学校落地带来的文教优势、人流优势,促进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加大景点路线整合包装,加快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人民大街、泰安大路、龙头水库、湿地公园、仙人河上下游“一街一路一水一湖一岸”旅游经济带,“串珠成链”形成一批多元业态叠加的精品复合旅游线路。
做活现代服务业。要推进生产、生活等服务行业协同发展,加快发展“线上引流+线下实体消费”等新业态新模式,谋划打造以“泛电商产业园区”为核心的电商产业生态圈,以仙城物流园区、省级煤炭储备物流基地为核心的城市物流圈和以“东山”“山语城”为核心的特色商圈,全力拉长服务业链条,争取培育更多商贸企业纳入限上企业。围绕盘活新世界彩悦城、卓力化工、佳诚集团等既有产业载体,借助辽矿集团、东星建筑、启臻学校等优势资源,发展煤炭超市、总部经济,全方位壮大商圈经济、夜市经济、网红经济、研学经济、数据经济、社区经济,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更具“烟火气”。
建设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示范新区,重在“全面”,贵在“协调”。这个“协调”,既要经济发展,也要社会进步;既要城镇繁荣,也要乡村美丽;既要物质丰裕,也要精神富足。
打造精品城区。要树立经营城市理念,以“工匠精神”开展城市“双修”和更新行动,全力开展主城区征收拆违攻坚。2022年,要实现东山、农中、北部新区等重点地块“清零”,做深做实“做地经济”,活化资源增加区级财力。千方百计抓牢国家和省、市政策机遇,加快改造老旧小区、老旧街区、老旧厂区、老旧楼宇,建设一批城市绿廊、健身步道、休闲广场、农贸市场,打造人民大街、矿电大街、泰安大路三条文旅商贸经济带,建设高速口汽车物流、泛电商网红经济、山语城夜经济、六街社区经济多个商贸圈。深入挖掘煤城内涵,妥善保护开发道岔厂、选煤厂、变电所等历史遗址,植入创新创意文化元素,打造一批集城市记忆、研学传播、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创意空间”。要以“绣花”功夫管理城市,彻底理清环卫、物业权力下放改革,以我的家园为试点探索理顺物业管理制度机制,构建街道、物业和业主委员会“三位一体”运营管理新模式,共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建设活力城镇。坚持规划、建设同步发力,守牢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科学划定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实现全域空间“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在既有“一带双廊三园四区一镇”布局框架下,嵌入“一城双核三板块”布局构想,形成以辽矿湿地公园为主体的“生态绿核”,以人民大街、仙城大街为基准轴形成行政商务、综合商业为主的“活力城核”,加快灯塔镇退城还乡,打造老城区、生态新区、石河新区“三大板块”,留住老城老韵味、展现新城新活力。坚持整体规划、分片区开发,加快推进北部生态示范产业新区建设步伐,将采煤沉陷区打造成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区“建设样板”,真正让“矿区老疮疤”变成“城市新亮点”。
创建美丽乡村。要围绕环境美、产业美、生态美、精神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实效,坚决保证不让任何一户返贫。全面开展乡村建设行动,科学编制特色小城镇建设规划、村庄规划,按照远郊、近郊分类,有序推进村庄建设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全面加强农村交通、农田水利、乡村物流、数字乡村等基建工程,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严格“九有六无”标准,分批推进“千村示范”,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可学可看可复制的典型示范村,打造形成“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乡村发展新样板。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代表了美好生活的希望、人民群众的期盼。市委提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是理念、是实践,更是西安义不容辞的绿色转型发展主体责任。
保护绿色的自然生态。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守生态红线,树牢绿色底线,做好自然生态修复与补偿的“加法”,实施增绿、补绿、护绿工程,依托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项目,加快地质治理和绿色覆盖,形成“生态绿心”;依托百公里河道治理项目,将鹿鸣湖、凤鸣湖、仙人河和龙头水库等串联成环,打造城郊滨水休闲景观带形成“生态绿环”;依托河流治理、绿美西安、良田建设,通过区域交通要道将外围郊野生态区融入城区生态结构,形成“生态绿廊”;依托建设“口袋”公园、城乡绿化等,形成“生态绿斑”,构建“一心一环一廊一斑”生态分布格局,确保到2025年,污水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90%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不低于8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
构建绿色的产业生态。生态资源是西安最大优势、最大潜力,是立区之本、发展之基。要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做好节能降耗、污染防治的“减法”,探索生态经济、新兴产业的“乘法”,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育夯实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加快淘汰“三高企业”。坚持把18.95平方公里采煤沉陷区治理作为重大生态工程、民生工程,全力推动居民避险搬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生态修复与环境整治、接续替代产业平台四大类12个项目建设。健全绿色基础设施,抓牢国家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城市试点机遇,安全高效发展光热、生物质、核暖等清洁能源,加快推动中核“燕龙”清洁供暖、中核汇能光伏、中国氢能新能源制氢、辽矿新能源等重点新能源项目落地。
弘扬绿色的文化生态。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强化全社会“绿色”理念,倡导和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充分依托“文明城”创建、爱国卫生运动等载体,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等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形成节约、集约的行动自觉,使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文化成为全区的主流价值观。
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与深化改革高效联动,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协同发力,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开明的举措,敢破难题、敢走新路,不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深化改革提升内动力。把全面深化改革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通过改革释放活力、提升效率、促进发展。要建立健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重点做好东山、农中等重点地块开发利用,提升土地开发经营水平和土地价值。要贴近西安实际探索机构改革,集中精锐兵力推进重要领域攻坚、重点问题破解、重大项目建设。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肃查处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统一市场,确保投资有效益、企业有钱赚、安全有保障。要主动融入全省“一主六双”战略布局,抓牢一汽“六个回归”政策机遇,用好辽源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百公里配套协同生态圈政策,建设高标准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发展培育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项目,更好嵌入“一汽”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努力打造辽源对外开放“北大门”。要围绕与柯桥区对口合作,加强多元化对接,实现两地发展优势“基因重组”。
抓好项目提升支撑力。要深刻认识到“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企业,今天的企业就是明天的产业”,树牢“项目为王、招商为要”理念,瞄准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既要上大项目,又要大上项目,让每个产业都有支撑、有配套。要主动“走出去”,瞄准京津冀、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产业转移,持续用好央企进吉林、东博会、吉商大会等各类开放平台,开展靶向招商、精准招商、敲门招商,全力招大引强、招新引优,带动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形成全产业链招商格局。要热情“请进来”,在起好“项目签约”第一步的基础上,盯紧项目注册率、开工率、投产率,千方百计推动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开工项目尽快竣工、竣工项目尽快达产、达产项目尽快生效。要围绕重点产业项目建立工作专班,完善招商项目“绿色通道”和全程服务机制,加速项目形成固投、贡献税收、拉动就业。
优化环境提升竞争力。要把环境作为最大的竞争优势,铁腕整治软环境,全面提高软实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坚持靠一流的营商环境引资源、引投资、引人气,在“内功”上比服务、比环境、比活力。落实《吉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化“放管服”改革,做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动“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和非涉密事项一网通办,推进涉企审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达到企业开办“零成本”、办事只进“一扇门”。要树立“人人都是发展环境”的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效率观念,搭建政企沟通平台,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帮助企业解决用地征拆难、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探索实施信用监管,查处一批损害发展环境的人和事,下大力气解决发展环境不优的深层次问题,真正在招商环境上形成吸附效应,在项目服务上打造西安效率。
坚持在发展中改善民生,着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高质量加强民生保障。紧紧围绕群众的急难愁盼,每年滚动实施不少于25件惠民实事,切实解决一批民生突出问题,真正让人民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建立健全工资收入正常增长机制,突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和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创建一批返乡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园、见习基地等就业服务平台,不断扩大就业规模、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要强化住房保障能力,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动社会保障由制度全覆盖到人群全覆盖。健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体系,关心关爱残疾人、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保障水平。
高水平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的公共服务是人民群众最直接的幸福感受。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优化教育资源布局结构,完成二实验小学异地新建,灯塔中心校、富国小学、西安区幼儿园分园等项目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教育提质、公平、均衡发展,进一步打响“四香园”教育特色品牌,让城乡孩子“好上学”“上好学”。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扎实开展特色文化资源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艺精品创作等工作,推动艺翔曲艺社公司化管理、社会化运营,谋划推动奥体公园等一批文体设施建设,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全面推进“健康西安”建设,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和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功能,推进医疗资源持续扩容下沉。聚焦“一老一小”优化服务,打造清漪园等一批医疗康养综合体示范项目,推进城乡日间照料站点全覆盖,抓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落实。
高效能推进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大力提高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支持人大依法履职、政协民主协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独特优势,抓好党管武装和双拥共建,强化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外事等工作,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开展“八五”普法,切实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区各领域、全过程,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深化平安创建,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优化群防群治和网格化管理,夯实高水平社会治理基础。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推进信访积案化解和基层信访规范化建设,依法维护正常信访秩序。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提升应急基础能力,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坚决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奋斗目标:
到2025年,突出“高颜值”,城区棚户区改造收尾、老旧小区改造2023年前全部完成,居民住宅小区全部实行标准化物业管理,着力打造“我的家园”等一批“样板小区”,创建湿地公园、郊野公园等一批“生态空间”,泰安大路沿线形成文教旅融合发展新高地,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及GDP年均增长15%以上,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亿元,一座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生态美丽新城拔地而起。
到2030年,突出“高质量”,深度融入省委“一主六双”战略布局,以清洁能源产业园、文教旅产业园、高新材料产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园为代表的绿色经济全面发力,智能制造、清洁能源、新材料成为主导产业,文化旅游、教育研学、都市农业等产业形成有力支撑,一座引领辽源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示范新区全面建成。
党建引领:
事业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把全面从严管党治党抓细抓实。
强化思想政治建设,持续激发“创造力”,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武装的重中之重,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持续凝聚“向心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政治引领和服务群众两大功能,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持续提高“战斗力”,坚持人岗相适、人尽其才,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全面提升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强化干部作风建设,持续增强“执行力”,弘扬正能量、锤炼硬作风,培养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干部队伍;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持续提升“约束力”,全面履行从严治党要求,严格落实“两个责任”,抓住“关键少数”,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正“四风”。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标看齐,攻坚克难,为建设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示范新区不懈奋斗!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张庆春 刘红娇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刘鹰 摄
向着绿色转型发展新西安奋进
过去的五年,在省委、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西安区委紧紧围绕“幸福西安”建设总目标,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负重前行、开拓进取,办成了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实事,干成了一些事关全局的大事要事,破解了一些困扰发展的急事难事,西安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未来五年,是西安区致力重塑发展优势、提升发展地位的关键期,更是加快推进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西安区将继续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省委“两确保一率先”目标和“一主六双”战略布局、牢牢把握市委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重大部署、紧扣“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示范新区”定位,以革故鼎新的魄力构建发展新机制、厚植发展新优势、开辟发展新道路,奋力开启全区新一轮快速发展周期。
成果回顾:
抓机遇 转型升级促发展
五年来,西安区坚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坚持把发展作为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影响和经济下行的第一动力,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较2018年统计数据调整后,分别增长18.6%、17.9%,增速位居全市前列。滚动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49个,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7亿元,大力推进“105211”产业发展计划,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到35户,隆盛源“吉临天马”刮板运输机荣获全省名牌产品,以亿达碳业为代表的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突破发展,碳毡产品占据全国三分之一市场份额,新旧动能持续高质量转换提升。
惠民生 共建共享谋幸福
五年来,西安区坚持民心所向、共建共享,民生福祉持续普惠均衡。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期待放在首位,滚动实施惠民实事177件,民生支出累计达到9.6亿元。不遗余力增加群众收入,城镇新增就业3.1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7个社区被评为“省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4.8%、5.6%。众志成城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全面深入推进疫苗接种,常态化疫情防控屏障持续巩固。城乡居民医疗、养老、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服务实现全覆盖。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学龄儿童入学率、毕业率、巩固率均达到100%。文化事业持续繁荣,顺利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普惠性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遍布城乡,区文旅局获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艺翔曲艺社10部作品荣膺省级以上奖项,乒乓球学校斩获各类赛事奖牌突破1000枚,全区涌现各类省级以上“好人”“优秀人物”19人。
善创新 改革开放释活力
五年来,西安区坚持改革筑基、开放包容,创新发展活力充分释放。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型的务实之举,统筹实施党的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近300项,党政机构改革、乡(镇)街道改革顺畅有序,科学完备、运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基本形成。“放管服”改革全面深化,“最多跑一次”事项达557件,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到7600余户,营商环境、政策环境、干事环境全面优化。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昆仑燃气、诺丁山、罗兰香谷等25个优质项目相继落地,签约项目数、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逐年提升,经济发展外向度和对外吸引力显著增强。
勇担当 精准发力破难题
五年来,西安区坚持精准发力、破题解困,三大攻坚取得重大成就。坚持把打好“三大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的关键,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实施扶贫项目14个,211户351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个省级贫困村整村退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力抚平仙人河污染“历史之痛”,两岸征拆6.6万余平方米,黑臭水体彻底消除,入城湿地、畜禽养殖粪污处理等一批生态工程陆续建成,采煤沉陷区、非煤矿山、裸露山体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一体推进,大气、水域及农村点面源污染有效治理,“美丽西安”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意识形态管控有力,法治建设有序推进,“111”平安模式落地,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财政融资风险化解平稳有序。
一盘棋 城乡建设再提升
五年来,西安区坚持统筹布局、强基固本,城乡建设实现重塑提升。坚持把增强城乡承载发展要素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北部生态产业示范新区规划建设全线发力,“一带双廊三园四区一镇”和“一带一环三心三轴八片区”空间规划融洽无间,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方案获得国家专项政策支持。住房保障扩面提标,完成9大地块征收任务,拆违治乱35.7万平方米,释放可利用土地资源300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20.5万平方米,回迁安置居民1.5万户,群众“安居梦”接续实现。新建修缮西安、东山、富国等5个城区公园,沿河临街多处景观带纵贯城区,城区品位和承载能力显著提升。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和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形成,完成农村厕所改造4350户,灯塔镇文化站荣膺全国“双服务”先进集体,富强村、高古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强信念 凝心聚力为人民
五年来,西安区坚持凝心聚力、共克时艰,党的领导更加坚定有力。坚持把抓好党的建设作为最大政绩,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思想政治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明显,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显著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支持人大、政府、政协、监委、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履行职能、开展工作,人民武装、统战和群团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档案、老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取得新进展,昂扬向上、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基本形成,高高飘扬的党旗下,振兴发展的强大力量在西安充分汇聚。
绘就蓝图:
全力打造宜居宜业新西安
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是全区未来五年的灵魂和主线,必须将其贯穿到今后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坚定不移走好产业强区、生态立区、开放兴区、双修靓区、富民惠区之路,进一步做大发展“蛋糕”、做强发展动力、做优发展品质。
实施“产业强区”战略 让发展筋骨“强起来”
产业发展升级是西安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更是落实省委“两确保一率先”、市委“双千亿”目标的责任担当。要在建链延链补链强链融链上下功夫,着力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新型工业为主导、生态旅游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做优高效农业。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文章,实现传统种植向科技引领转变、分散生产向规模经营转变、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变,打造更多“名特优新”农业品牌。远郊村要培育特色优势,积极吸引工商资本下乡,通过农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精品农业,大力发展肉牛养殖、特色花卉种植、中药材加工、设施蔬菜、秸秆综合利用等特色产业,激活农村电商、网红直播等新业态,让特色农产品走上“云”端、走向各地;近郊村用好近城优势,做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综合修复”文章,发展家庭农场、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农业附加值,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做强新型工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二产向“高”“新”提档,紧盯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扩体量、提质量、增销量,力争规上工业产值翻番。要全面夯实“链长制”,加快“矿山机械+装备制造”向“智”转型,提高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益制造和服务型制造能力。加快“新材料+清洁能源”向“绿”改造,支持推动高性能纤维制品、低成本自动化制造工艺和“暖药芯材”联动核技术应用等加快突破。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应用率,支持重点企业与科研单位、高校院所建立更加广泛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品牌价值高的科技“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要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发展引擎作用,做实水、电、气、热要素保障,提升承载能力,着力构建“工业开发区+清洁能源产业园、文教旅产业园、高新材料产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园”等“一区带多园”工业发展新格局,推动企业和资源要素整合重组、退城进园、装备升级,努力把开发区、园区建设成为“企业之家、企业家之家”,形成经济总量超百亿级园区。
做大生态旅游业。牢固树立“特色旅游、全域旅游”理念,把生态文化旅游作为绿色转型的战略性产业,按照“辽源后花园、生态休闲旅游打卡地”的定位,依托北部生态产业示范新区带来的崭新基建优势、环境优势和启臻学校落地带来的文教优势、人流优势,促进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加大景点路线整合包装,加快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人民大街、泰安大路、龙头水库、湿地公园、仙人河上下游“一街一路一水一湖一岸”旅游经济带,“串珠成链”形成一批多元业态叠加的精品复合旅游线路。
做活现代服务业。要推进生产、生活等服务行业协同发展,加快发展“线上引流+线下实体消费”等新业态新模式,谋划打造以“泛电商产业园区”为核心的电商产业生态圈,以仙城物流园区、省级煤炭储备物流基地为核心的城市物流圈和以“东山”“山语城”为核心的特色商圈,全力拉长服务业链条,争取培育更多商贸企业纳入限上企业。围绕盘活新世界彩悦城、卓力化工、佳诚集团等既有产业载体,借助辽矿集团、东星建筑、启臻学校等优势资源,发展煤炭超市、总部经济,全方位壮大商圈经济、夜市经济、网红经济、研学经济、数据经济、社区经济,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更具“烟火气”。
实施“双修靓区”战略 让城乡一体“美起来”
建设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示范新区,重在“全面”,贵在“协调”。这个“协调”,既要经济发展,也要社会进步;既要城镇繁荣,也要乡村美丽;既要物质丰裕,也要精神富足。
打造精品城区。要树立经营城市理念,以“工匠精神”开展城市“双修”和更新行动,全力开展主城区征收拆违攻坚。2022年,要实现东山、农中、北部新区等重点地块“清零”,做深做实“做地经济”,活化资源增加区级财力。千方百计抓牢国家和省、市政策机遇,加快改造老旧小区、老旧街区、老旧厂区、老旧楼宇,建设一批城市绿廊、健身步道、休闲广场、农贸市场,打造人民大街、矿电大街、泰安大路三条文旅商贸经济带,建设高速口汽车物流、泛电商网红经济、山语城夜经济、六街社区经济多个商贸圈。深入挖掘煤城内涵,妥善保护开发道岔厂、选煤厂、变电所等历史遗址,植入创新创意文化元素,打造一批集城市记忆、研学传播、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创意空间”。要以“绣花”功夫管理城市,彻底理清环卫、物业权力下放改革,以我的家园为试点探索理顺物业管理制度机制,构建街道、物业和业主委员会“三位一体”运营管理新模式,共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建设活力城镇。坚持规划、建设同步发力,守牢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科学划定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实现全域空间“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在既有“一带双廊三园四区一镇”布局框架下,嵌入“一城双核三板块”布局构想,形成以辽矿湿地公园为主体的“生态绿核”,以人民大街、仙城大街为基准轴形成行政商务、综合商业为主的“活力城核”,加快灯塔镇退城还乡,打造老城区、生态新区、石河新区“三大板块”,留住老城老韵味、展现新城新活力。坚持整体规划、分片区开发,加快推进北部生态示范产业新区建设步伐,将采煤沉陷区打造成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区“建设样板”,真正让“矿区老疮疤”变成“城市新亮点”。
创建美丽乡村。要围绕环境美、产业美、生态美、精神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实效,坚决保证不让任何一户返贫。全面开展乡村建设行动,科学编制特色小城镇建设规划、村庄规划,按照远郊、近郊分类,有序推进村庄建设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全面加强农村交通、农田水利、乡村物流、数字乡村等基建工程,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严格“九有六无”标准,分批推进“千村示范”,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可学可看可复制的典型示范村,打造形成“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乡村发展新样板。
实施“生态立区”战略 让绿色名片“亮起来”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代表了美好生活的希望、人民群众的期盼。市委提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是理念、是实践,更是西安义不容辞的绿色转型发展主体责任。
保护绿色的自然生态。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守生态红线,树牢绿色底线,做好自然生态修复与补偿的“加法”,实施增绿、补绿、护绿工程,依托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项目,加快地质治理和绿色覆盖,形成“生态绿心”;依托百公里河道治理项目,将鹿鸣湖、凤鸣湖、仙人河和龙头水库等串联成环,打造城郊滨水休闲景观带形成“生态绿环”;依托河流治理、绿美西安、良田建设,通过区域交通要道将外围郊野生态区融入城区生态结构,形成“生态绿廊”;依托建设“口袋”公园、城乡绿化等,形成“生态绿斑”,构建“一心一环一廊一斑”生态分布格局,确保到2025年,污水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90%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不低于8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
构建绿色的产业生态。生态资源是西安最大优势、最大潜力,是立区之本、发展之基。要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做好节能降耗、污染防治的“减法”,探索生态经济、新兴产业的“乘法”,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育夯实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加快淘汰“三高企业”。坚持把18.95平方公里采煤沉陷区治理作为重大生态工程、民生工程,全力推动居民避险搬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生态修复与环境整治、接续替代产业平台四大类12个项目建设。健全绿色基础设施,抓牢国家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城市试点机遇,安全高效发展光热、生物质、核暖等清洁能源,加快推动中核“燕龙”清洁供暖、中核汇能光伏、中国氢能新能源制氢、辽矿新能源等重点新能源项目落地。
弘扬绿色的文化生态。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强化全社会“绿色”理念,倡导和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充分依托“文明城”创建、爱国卫生运动等载体,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等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形成节约、集约的行动自觉,使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文化成为全区的主流价值观。
实施“开放兴区”战略 让发展动力“活起来”
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与深化改革高效联动,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协同发力,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开明的举措,敢破难题、敢走新路,不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深化改革提升内动力。把全面深化改革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通过改革释放活力、提升效率、促进发展。要建立健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重点做好东山、农中等重点地块开发利用,提升土地开发经营水平和土地价值。要贴近西安实际探索机构改革,集中精锐兵力推进重要领域攻坚、重点问题破解、重大项目建设。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肃查处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统一市场,确保投资有效益、企业有钱赚、安全有保障。要主动融入全省“一主六双”战略布局,抓牢一汽“六个回归”政策机遇,用好辽源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百公里配套协同生态圈政策,建设高标准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发展培育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项目,更好嵌入“一汽”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努力打造辽源对外开放“北大门”。要围绕与柯桥区对口合作,加强多元化对接,实现两地发展优势“基因重组”。
抓好项目提升支撑力。要深刻认识到“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企业,今天的企业就是明天的产业”,树牢“项目为王、招商为要”理念,瞄准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既要上大项目,又要大上项目,让每个产业都有支撑、有配套。要主动“走出去”,瞄准京津冀、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产业转移,持续用好央企进吉林、东博会、吉商大会等各类开放平台,开展靶向招商、精准招商、敲门招商,全力招大引强、招新引优,带动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形成全产业链招商格局。要热情“请进来”,在起好“项目签约”第一步的基础上,盯紧项目注册率、开工率、投产率,千方百计推动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开工项目尽快竣工、竣工项目尽快达产、达产项目尽快生效。要围绕重点产业项目建立工作专班,完善招商项目“绿色通道”和全程服务机制,加速项目形成固投、贡献税收、拉动就业。
优化环境提升竞争力。要把环境作为最大的竞争优势,铁腕整治软环境,全面提高软实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坚持靠一流的营商环境引资源、引投资、引人气,在“内功”上比服务、比环境、比活力。落实《吉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化“放管服”改革,做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动“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和非涉密事项一网通办,推进涉企审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达到企业开办“零成本”、办事只进“一扇门”。要树立“人人都是发展环境”的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效率观念,搭建政企沟通平台,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帮助企业解决用地征拆难、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探索实施信用监管,查处一批损害发展环境的人和事,下大力气解决发展环境不优的深层次问题,真正在招商环境上形成吸附效应,在项目服务上打造西安效率。
实施“富民惠区”战略 让民生福祉“厚起来”
坚持在发展中改善民生,着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高质量加强民生保障。紧紧围绕群众的急难愁盼,每年滚动实施不少于25件惠民实事,切实解决一批民生突出问题,真正让人民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建立健全工资收入正常增长机制,突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和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创建一批返乡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园、见习基地等就业服务平台,不断扩大就业规模、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要强化住房保障能力,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动社会保障由制度全覆盖到人群全覆盖。健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体系,关心关爱残疾人、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保障水平。
高水平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的公共服务是人民群众最直接的幸福感受。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优化教育资源布局结构,完成二实验小学异地新建,灯塔中心校、富国小学、西安区幼儿园分园等项目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教育提质、公平、均衡发展,进一步打响“四香园”教育特色品牌,让城乡孩子“好上学”“上好学”。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扎实开展特色文化资源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艺精品创作等工作,推动艺翔曲艺社公司化管理、社会化运营,谋划推动奥体公园等一批文体设施建设,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全面推进“健康西安”建设,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和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功能,推进医疗资源持续扩容下沉。聚焦“一老一小”优化服务,打造清漪园等一批医疗康养综合体示范项目,推进城乡日间照料站点全覆盖,抓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落实。
高效能推进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大力提高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支持人大依法履职、政协民主协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独特优势,抓好党管武装和双拥共建,强化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外事等工作,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开展“八五”普法,切实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区各领域、全过程,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深化平安创建,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优化群防群治和网格化管理,夯实高水平社会治理基础。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推进信访积案化解和基层信访规范化建设,依法维护正常信访秩序。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提升应急基础能力,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坚决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奋斗目标:
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期待
到2025年,突出“高颜值”,城区棚户区改造收尾、老旧小区改造2023年前全部完成,居民住宅小区全部实行标准化物业管理,着力打造“我的家园”等一批“样板小区”,创建湿地公园、郊野公园等一批“生态空间”,泰安大路沿线形成文教旅融合发展新高地,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及GDP年均增长15%以上,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亿元,一座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生态美丽新城拔地而起。
到2030年,突出“高质量”,深度融入省委“一主六双”战略布局,以清洁能源产业园、文教旅产业园、高新材料产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园为代表的绿色经济全面发力,智能制造、清洁能源、新材料成为主导产业,文化旅游、教育研学、都市农业等产业形成有力支撑,一座引领辽源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示范新区全面建成。
党建引领:
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事业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把全面从严管党治党抓细抓实。
强化思想政治建设,持续激发“创造力”,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武装的重中之重,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持续凝聚“向心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政治引领和服务群众两大功能,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持续提高“战斗力”,坚持人岗相适、人尽其才,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全面提升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强化干部作风建设,持续增强“执行力”,弘扬正能量、锤炼硬作风,培养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干部队伍;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持续提升“约束力”,全面履行从严治党要求,严格落实“两个责任”,抓住“关键少数”,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正“四风”。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标看齐,攻坚克难,为建设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示范新区不懈奋斗!
西安区沐雨村大石棚种植专业合作社丰收
西安区志愿服务活动
中国共产党辽源市西安区第十次代表大会现场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张庆春 刘红娇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刘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