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自然 绿色发展

首届“吉林生态日”主题专刊


呵护自然 绿色发展
——“三百工程”开启辽源绿色发展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与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这条路要扎实走下去。”今年7月30日,吉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26日设立为“吉林生态日”,这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征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彰显了省委、省政府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努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生态强省的坚定意志。同时,也彰显了吉林人民热爱生态、尊重自然的人文精神。近年来,辽源市委、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驱动转型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东辽河流域水污染问题作出重要批示后,东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成为我省和我市必须高质量完成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必须向广大群众交出满意答卷的时代大考。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市委、市政府学深悟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计划利用5年时间、总投资超过150亿元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建设百万亩造林工程、百万亩良田建设工程和百公里河道治理“三百工程”为突破口,在做好生态保护修复的同时,着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努力使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辽源之路。
    为了使“三百工程”高质量落地见效,辽源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五化”工作法务实推进工程建设。突出规划引领,建立“1+3”规划体系,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统领下,林、水、田工程分别编制规划。以规划生成项目,强化项目支撑,立体谋划“三百工程”共87个项目,计划投资81.81亿元。完成27个项目,完成投资29.36亿元。生态造林55.36万亩,完成投资16.91亿元;治理河道140.4公里,完成投资6.95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40.6万亩,完成投资5.5亿元。创新科技赋能,依托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在辽河源头建立示范基地,围绕“三百工程”,开展科研技术攻关。坚持市场化思维,促进多元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统筹协调推进,成立“三百工程”领导小组,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百万亩造林工程:保护生态  涵养水源


    2018年以前,由于农民过度开荒和侵蚀林地,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历史最低点31.67%,“五山一水四分田”的自然地貌特征已不复存在,无法真正发挥“保护生态、涵养水源”的重要作用。
    2019年3月,我市召开生态建设研讨会,国家林草局原总工程师封加平出席会议,会议由国家林草局发改司司长刘拓主持。4月份,我市聘请国家林草局规划设计院编制《百万亩造林工程规划》,重点发展以红松果林为主的坚果类、以黑果花楸为主的长白山浆果类、以元宝枫为主的木本油料类、以柞蚕林为主的放养类和以龙丰、龙冠、梨等为主的林果类五大板块经济林。这些树种在带来生态价值的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还可以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百万亩造林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投资60亿元完成造林百万亩目标,形成“一环、两屏、三区、多带”的绿色国土空间布局。一环:以辽源市区为核心的森林环;两屏:东北寒葱顶生态屏障区和西南庆岭南山生态屏障区;三区:以东辽河流域为主的生态涵养区、以东丰县河谷平原为主的生态保育区和以辽源市区为主的宜居城镇生态区;多带:沿东辽河干流及大梨树河、小梨树河、仙人河、渭津河等建成多条滨水绿带。
    依托百万亩造林工程,我市先后组织实施重点造林项目3个。一是辽河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项目。该项目列入《吉林省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综合规划(2018-2035年)》中,并予以吉林省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专项资金2.5亿元。二是东丰、东辽县林业专项债项目。项目建设期均为2020-2021年,争取地方专项债资金3亿元。三是东辽河流域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5亿元。通过项目谋划,为生态造林提供了资金支撑。




百公里河道治理工程:保护水资源  改善水环境


    辽源市地跨辽河、松花江两个流域三个水系,辽源市区和东辽县属于东辽河水系,东丰县属于辉发河、饮马河水系,境内河流均处于源头区。围绕水资源短缺、水生态脆弱等问题,我们以习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形成了统筹推进安水、净水、活水、美水、管水为一体的系统治水思路,提出百公里河道治理工程。通过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管理措施,推进东辽河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真正把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变为生动实践。
    百公里河道治理工程,主要是对东辽河流域东辽河干流及其支流渭津河、西渭河、大梨树河、仙人河等31条河流和辉发河流域莲河、大沙河、大横道河、小柳树河等主要河流612公里(东辽河流域470公里)河道进行系统治理,使防洪能力全面提升,水资源得到保护、水生态得到修复、水环境得到改善。
    2019年以来,我市先后实施了辽源市东辽河干流防洪工程(杨木水库—高丽墓桥段)等27个项目,对东辽河、渭津河、大梨树河、仙人河、莲河等进行治理,已完成21个项目。




百万亩良田建设工程: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


    1990年至2020年30年间,由于农业过度开发,生态空间被挤占,风蚀、水蚀逐年加剧,水土流失日趋严重,黑土层逐年变薄、有机质含量下降,黑土地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根据辽源地貌特征,通过反复论证,我市将耕地类型分为五类,提出不同的建设模式。对于山地:生态造林+立体农业;对于坡地:土地整理+丰产方;对于平洼地:技术集成+设施农业;对于河谷地:流域治理+生态谷,例如,东辽县辽河源镇安北村模式;对于废弃地:生态修复+农业综合体,示范模式:辽源市国家矿山公园模式。通过土地治理、农田水利、农业科技等项目集成,实现五网配套、五新推广、五力提升、五化联动,使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得到有效保护。从2020年开始,计划利用5年时间、总投资13.67亿元,采取工程、农技、生物措施,再建100万亩高标准农田,达到占总耕地面积的85%以上,努力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通过良田建设,增加了耕地面积、改善了土壤肥力、提高了粮食产量、实现了藏粮于地。通过种植国内先进品种,引进日本水稻生产技术,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实现了藏粮于技。




“保护生态环境 共建绿色家园”
倡议书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关系民生福祉,也是全市人民的热切期盼。保护好生态环境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政治责任和奋斗目标。
    当前,我市正处于高质量转型发展关键时期,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夺取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胜利,必须倾全市之力、进行全市总动员。值此首届“吉林生态日”来临之际,我们倡议:
    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环境质量、自然生态和能源资源状况,了解政府和企业发布的生态环境信息,学习生态环境科学、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健康风险防范等方面知识,树立良好的生态价值观,提升自身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各排污单位要自觉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遵守环保法规,做到依法生产、依法排放,增强环保意识,切实肩负起环境保护社会责任。
    节约能源资源。合理设定空调温度,夏季不低于26度,冬季不高于20度,及时关闭电器电源;多走楼梯少乘电梯,人走关灯;一水多用,节约用纸,按需点餐不浪费。社会公众以及大、中、小学生要用实际行动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当中去,遵守《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节约用水、循环利用,做好垃圾分类,绿色出行。
    践行绿色消费。优先选择绿色产品,尽量购买耐用品,少购买使用一次性用品和过度包装商品,不跟风购买更新换代快的电子产品;外出自带购物袋、水杯等;改造利用闲置物品或交流捐赠。
    选择低碳出行。优先选择步行、骑行或公共交通出行,多使用共享交通工具,家庭用车优先选择新能源汽车或节能型汽车。
    分类投放垃圾。学习并掌握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知识,按标志单独投放有害垃圾,分类投放其他生活垃圾,不乱扔、乱放。
    减少污染产生。不焚烧垃圾、秸秆,少烧散煤,少燃放烟花爆竹;抵制露天烧烤,减少油烟排放;少用化学洗涤剂,少用化肥农药;避免噪声扰民。
    呵护自然生态。爱护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积极参与义务植树,保护野生动植物,不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不随意进入自然保护区,不购买、不使用珍稀野生动植物制品,拒食珍稀野生动植物。
    参加环保实践。积极传播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理念,参加各类环保志愿服务活动,主动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建议。
    参与监督举报。遵守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义务,积极参与和监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劝阻、制止或通过“12369”平台举报破坏生态环境及影响公众健康的行为。
    共建美丽中国。坚持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与工作方式,自觉做生态环境保护的倡导者、行动者、示范者,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殷殷嘱托,将辽源打造成为我省南部生态屏障,让山清水秀、和谐怡然的辽源画卷更加绚丽多彩!

东辽县甲山乡下湾村全貌。


辽河半岛风景美如画。

辽河半岛附近绿树成荫。

东辽河景观带。

辽河半岛广场一角美丽景色。

东辽县安石镇万亩元宝枫示范基地。


    本报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超 摄影报道
    本版策划  辽源市生态环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