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辽河畔的瑰宝——柞蚕

东辽河畔的瑰宝——柞蚕
凌成才


    东辽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因东辽河发源于此而得名。这里河道众多,丘陵起伏,山上盛产柞树。由于山小坡缓、土质肥沃,柞树长得茂密而葱绿,是柞蚕的最佳放养地。
    柞蚕又叫野蚕,也称“天虫”,是半野生状态下的经济昆虫,在东辽县每年经过两个世代,也就是春、秋放两季蚕,每个世代要经过幼虫、蛹、成虫、卵四个变态,属于完全变态昆虫。
    别看柞蚕小,全身都是宝,它以天然、緑色、有机等特征被人们所认识。茧壳中的丝束属动物纤维可缫丝成线,柞蚕丝柔软、透气、杀菌、亮丽特点突出,作为纺织原料长期出口创汇,是制作高档服饰的原料。丝线的外围包着一层可溶性的胶结体叫丝胶,用丝胶做原料可生产保健品和护肤品,对治疗糖尿病、预防紫外线照射、抑菌美白皮肤有特效。
    柞蚕幼虫(蚕)和蛹作为特有的昆虫食品,煎、炒、烹、炸都可以食用,蚕、蛹作为高档昆虫食材味道独特而鲜美,已普及到大众消费者的餐桌,是辽源人每到饭店必点的菜肴,深受广大消费者所喜爱。蛹体里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含量非常高,富含18种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是补充人体蛋白的最佳食品。
    活体蚕蛹还是生产北蛹虫草即东北的冬虫夏草的最佳培养基,用柞蚕蛹培育的蛹虫草,经检测它所含的虫草素等有效成分含量均高于天然的冬虫夏草的含量,是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抗肿瘤的佳品。
    柞蚕卵是生产小绒蜂、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和松毛虫的载体。柞蚕业每年都为生物防治害虫提供大量的雌茧,是作物的生物防治事业必不可缺的物质。
    柞蚕蛾富含对人体有效的各类激素和营养成分,用公蛾、雌蛾制作的保健品可以起到补肾养肝健脾美颜的功效。
    柞蚕场是蚕民放养柞蚕的场所,既属于经济林又属于生态林。它用自己的方式滋润着东辽大地、幸福着东辽人民。柞树是东辽当地的固有树种,根系发达,它的根系长度是地面树高的五倍以上,根系庞大盘根错节,蓄水固沙能力强,耐旱、耐寒、耐瘠薄,是天然的生态环保树种。柞蚕场是具有立体结构的完备生态系统,柞蚕场地面上长满了绿草,中间夹杂生长着映山红、山芍药、桔梗、防风、野百合等植物,再上层就是具有伞形结构向立体空间伸展的柞树。春天到来时,绿草青青、柞树绽绿,各种野花竞相开放,开的最早的是黄色的冰凌花,然后是粉色的映山红、白色的野芍药、蓝色的桔梗、红色的野百合……真的是万紫千红春满蚕山,它们都在伴随着柞树哥哥为东辽大地的生态完美作着贡献。据测算,每100亩地的柞蚕场每年所涵养的水量相当于50万立方米水库所容水的容量,而100亩地还可放养秋柞蚕籽4公斤,产柞蚕茧2800公斤左右,产值可达14万元。
    柞蚕由于在野外的山上放养,食柞叶、饮晨露、沐清风、听鸟鸣,收旷野之精华、集日月之光芒,属纯绿色有机食品。但养蚕的农民特别辛苦,养蚕期间,日初前上山、日落后下山,每天看虫趋鸟匀蚕换树,直至摘茧下山,风雨不误。每年四个月时间养春、秋两季蚕,蚕民都晒得黝黑,脸上印满了岁月的痕迹。但放蚕也锻炼了体魄,他们很少生病,大多数都能长命百岁。
    东辽县有柞蚕林7.2万亩,每年放养柞蚕1360把。产柞蚕茧约200万公斤,产值约为1.2亿元。加上蚕民在蚕场内采摘榛子和蘑菇、培植中草药材、采集山野菜、用倒茬的枝材做食用菌栽培料等项目,其产值可超过2亿元。
    2019年,东辽县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柞蚕特色产业优势区”,为柞蚕产业的升级提质提供了新的契机。在省、市政府的关怀支持下,东辽县首先加大了人工栽植柞树的进程,2019年,结合东辽河水源地治理,在东辽河源头栽植柞蚕林1万多亩,预计2022年就可以起到涵养水源、放养柞蚕的目的。2020年,又对现有柞蚕场内的疏林地进行了补植加密,栽植柞树80万株,促进了柞蚕场的升级改造,既绿化了荒山、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又能创造出经济价值,是一项利国利民、保护生态、增加山区农民收入、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项目,得到了政府和蚕民的一致赞同。
    按照“十四五”规划要求,柞蚕产业向纵深发展、形成柞蚕全产业链发展布局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今后,东辽县将和蚕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一起合作,将柞蚕的最新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中,经过企业加工增值,转换成高、精、尖产品服务于人类,让东辽河畔的瑰宝——柞蚕散发出璀璨的光芒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