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善念”结下的“善缘”

本报记者 李艳红

    一个是普通的家庭妇女,一个是患先天性双耳闭锁而被亲生父母遗弃的女婴。她们本无血缘关系,却因一个“善念”,从此走入了彼此的生命中。西安区富国社区居民孔素范抚养残疾弃婴的故事感动着许多人。21年的付出与坚守,孔素范舍弃了太多的“曾经拥有”,终日为“母女俩”的生计奔波。如今女婴已长大成人,她也日渐苍老。
    近日,记者来到因棚户区改造而临时居住在东辽县安康村4组的孔素范家中,了解这对相伴21载的“母女情”。
    21年前,43岁的孔素范在回四平老家看望生病的父亲时,见到了被母亲从荒山上捡回来的弃婴。由于弃婴患有先天性双耳闭锁,对于母亲的做法,孔素范的父亲并不赞成,吵着要把孩子送走。看到父亲病情危重,为不让老人生气,孔素范自作主张将孩子抱回了辽源的家里。可一进家门,她也遇到了与母亲同样的问题,丈夫当时死活不让她收养孩子,大发雷霆。两个已上学的女儿也赌气不跟她说话,原本和睦的家庭布满了阴云。
    “见到孩子之后他就火了,全家就他一个人挣钱,现在我又带回来一个孩子,他很难接受。可再次把孩子抛弃,我又于心不忍。”说起丈夫最初见到孩子的情形时,孔素范流露出满心的委屈和无奈。孔素范本想着等父亲病好了再把孩子送回去,可没想到父亲在那场重病中去世,孔素范思量一番后决定把孩子留在身边。
    当时,孔素范的丈夫是西安矿矿工,每月几十元的微薄工资养活一家四口已是捉襟见肘。为让家人接受孩子,孔素范在丈夫面前“打保票”,决不为孩子的事多花家里一分钱。但家里人的强烈反对,还是让她十分为难。在经历最初几年的无谓争吵后,孔素范最终选择带着孩子出去生活。
    为养活孩子,孔素范什么活儿都干过,去市场卖菜、捡拾破烂儿、清扫街路,只要能挣钱,无论多脏多累都不计较。这些年,孔素范搬过无数次的家,哪里房租最便宜,孔素范就会带孩子出现在哪里。“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孔素范,将全部的经济收入都花在一个与她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身上。一次,孔素范的二女儿向她要一根五分钱的冰棍,孔素范思来想去没舍得给女儿买。女儿一脸委屈地问她:“为什么你对捡来的孩子那么好,对我们一点也不好?她成‘坐地户’,我们倒成‘外来’的了。”听到女儿的话,孔素范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她经常用这样的话说服女儿:“这个孩子没爹没娘,太可怜了。如果我们不对她好,世界上就不会有人对她好了。”看到孔素范如此执著,天长日久之后,家人们对孔素范抱养孩子的事默许了,偶尔还在经济上进行帮衬,让她们的日子不那么难过。?
    几年后,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孔素范为其取名沈珊珊,想让她和正常孩子一样接受教育。为此,孔素范多次找到街道主任,费尽口舌,最终解决了沈珊珊的户口和上学问题。“既然决定抚养她,就不能让她受委屈。”无论多忙,孔素范每天都坚持接送沈珊珊上下学,不仅是为沈珊珊的安全出行考虑,更是让她时刻感受着来自“母亲”的爱。
    2001年,为帮助沈珊珊恢复听力,孔素范的丈夫答应出钱为她治病。其间,孔素范又东拼西凑借了些钱,带着沈珊珊来到长春,可第一次的手术效果并不理想。2009年,孔素范再次领着她来到长春,幸运的是,这次手术非常成功,沈珊珊的一只耳朵通过修复耳道听见了声音,孔素范高兴得直流眼泪。现如今,两个已成家的女儿也把沈珊珊当成亲妹妹看待,经常给她买新衣服和生活用品。亲戚邻居感动于孔素范的善心善举,也向她们伸出援助之手。
    沈珊珊初中毕业没再继续读书,想帮孔素范分担点生活压力。去年,她在东北袜业园找了份安装挂钩的工作,为多挣工资,沈珊珊加班加点,早起晚归,盘算着领取工资后给“母亲”买衣服,给“姐姐”买礼物,攒钱给“父亲”买摩托车。但由于劳累过度,仅工作几个月,沈珊珊的耳朵开始发炎,头疼发作,只能辞掉工作在家休养。
    采访期间,沈珊珊一直紧挨着孔素范坐着,在听她讲述这些年的不易时,沈珊珊会把自己的手覆盖在孔素范的手上,向她传递着自己的感恩之情。在问到今后有什么打算时,一直沉默不语的沈珊珊表达了想找一份稳定工作,或者学一门手艺的想法,用挣来的钱孝敬“母亲”,孝敬这个本不属于她但却给了她生命延续、体味人生大爱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