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山水资源 赋能乡村振兴
善用山水资源 赋能乡村振兴
序幕已拉开 一切皆可期
——写在我市统筹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召开之际
七月至,盛夏始。这个夏天,辽源人在自己的家门口体验到了改善人居环境、发展乡村旅游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改善人居环境、发展乡村旅游,这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现实举措,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6月25日,吉林省召开全省乡村旅游发展大会。与此同时,吉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打造吉林乡村旅游‘升级版’,走出吉林乡村旅游‘新路径’”由此拉开帷幕。而围绕“改善人居环境、发展乡村旅游”,辽源市委、市政府早已先行先试,提早入题。
自2018年起,我市持续推进以柴草垛迁移、能源结构改变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环境改变促进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与此同时,我市启动实施了以农村家庭环境整治为主的“百村示范”工程,围绕农民院子、园子、屋子加大整治力度,并出台《辽源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条例》,将治理纳入法制化,明确治理责任和义务,巩固提升整治成果。
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2020年4月22日,市委书记柴伟到东辽县辽河源镇安北村调研时指出,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让山林绿起来、乡村美起来、村民的腰包鼓起来,让生态红利惠及更多百姓。
2021年6月2日,柴伟再次来到安北村。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这里的乡村旅游已初见成效,不但游人越来越多,许多在外地的村民也陆续回到家乡建起了特色民宿、开起了电商超市,村民自家的土鸡蛋、山野菜也总能卖上个好价钱。
柴伟对此给予充分肯定。他强调,要加大项目谋划申报力度,发挥好专项债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建立并完善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同时发挥作用。要坚持生产、生态、生活“三生同步”;一产、二产、三产“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探索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以此为目标,全市各县(区)抓住特色链、延伸产业链、缔结利益链,放大辽源好山好水好产品的基础优势,采取“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村集体+农户”等运营方式,积极发展生态游、采摘游、民俗游、文化游、山水游,培育形成了朝阳村等党建引领型、安北村等生态资源型、六禾农业等产业带动型、养鹿官山园等公共景区型、永治村等环境改善型、顾大山庄芍药花谷等网红打卡型发展模式,形成了多元化发展态势,全市乡村旅游正在向亿级规模产业迈进。
今年,全市计划培育乡村旅游精品路线10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次要达到100万以上。到2025年,我们的目标是:打造10个乡村旅游精品村、10家精品旅游民宿、10个精品节庆、10条精品线路、10家“后备箱”工程示范基地、10家大型商品生产经营企业,形成50个乡村旅游精品点,建设30个A级以上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培养1000名乡村旅游人才。计划全市乡村旅游接待量年均增长20%以上,直接从业人数达到1万人,带动社会相关就业8万人,旨在打造成为长春、沈阳等城市的假日休闲地,争创国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市。
持续擦亮农村人居环境底色、不断凸显全域乡村旅游特色,辽源序幕已拉开,一切皆可期。
汇聚资源优势 讲好文化故事
东丰镇小四平镇党委书记 李文晶
被誉为“将军故里”“金红苹果之乡”“皇家鹿苑发祥地”的小四平镇,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近年来,先后被评为“中国果菜无公害百强镇”“中国优质苹果基地乡镇”“国家级卫生乡镇”“吉林省特色旅游名镇”。
我们统筹制定旅游分布、产业定位等规划,打造“一个核心”特色旅游小城镇,突出梅花鹿、解方将军故里、野生杜鹃花、金红苹果、葫芦烙画、美食煎饼干豆腐6个特色优势,全力打造皇家鹿苑文化游、大顶山休闲观光游、“一面山花”花谷赏花游、古年水库养生游、“将军故里”红色游5个旅游品牌,推动了旅游资源优势互补、融合共建。我们积极招引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开发,累计投入4500余万元,让旅游景区的承载能力、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我们注重示范打造,依托解方将军纪念馆,突出打造“红色+教育”为主题的特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累计接待游客19.7万人次,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1300余次,被授予“吉林省党史教育基地”“辽源市爱国教育基地”“吉林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依托皇家鹿苑乡村博物馆,突出弘扬“盛京围场”、皇家鹿苑等历史文化,向游客展示与体验了“马记鹿茸”的割、炸、晒等传统工艺;依托大顶山、杜鹃花谷及1285公顷金红苹果园,突出打造集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玩雪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配套完善旅游要素,早日把小四平镇建设成辽源特色明显的大型生态旅游示范镇。
着力打造“一村一品” 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东辽县泉太镇老营村副书记 孙国民
参加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观摩活动,使我触动很大。看到两县两区13个村的乡村旅游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搞得这么好,我们老营村也有信心、有决心,立足自身优势资源,积极探索乡村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径,做好乡村旅游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篇“大文章”。
几年来,我们老营村在市、县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各包保部门的帮助下,通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村屯道路两侧绿树成荫、鲜花竞相开放,垃圾满街的现象也不见了。农户的院子、园子、屋子干净整洁、户户窗明,村屯柴草垛集中堆放,处处体现了老营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丰硕成果。
为聚焦文旅整合发展,我们将继续以1909年沙俄战争遗址和1946年解放战争战壕遗址两个景点深度打造红色资源教育基地,挖掘历史故事,形成励志教育、红色教育现场教学点。要以村建乡愁馆为素材,打造老营水库周边景观带、温室大棚采摘、开发利用大顶山。同时,聚焦特色产业,利用老营村天然柞树林资源优势培育壮大柞蚕育种产业,持续壮大集体经济,着力打造“一村一品”柞蚕产业,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树立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长春康辉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辽源分公司总经理 高子涵
参加了全市统筹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真切感受到了辽源城乡面貌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东辽县安石镇朝阳村的乡村特色旅游,让我记忆犹新,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
乡村旅游发展应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为乡村旅游发展筑牢生态基础。乡村旅游不仅要与文化产业相融合,更要注重挖掘具有乡土文化的产业,设计具有历史文化气息的乡村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形成乡村旅游新业态。作为旅游行业人员,我们将结合自身实际及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线路,依托全市各乡村旅游特色,打造“一村一品”经典乡村旅游景区线路,带给游客不同的旅游体验。在宣传方面,根据各乡村特色做好市场营销运营,通过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帮助消费者了解旅游产品,树立乡村旅游“品牌”,助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任重道远。我坚信在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农文旅”整合发展,围绕“吃住行旅娱购”六大要素,着力提升辽源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一定能为产业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突出农旅融合 打造寻源之旅
东辽县田雨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周星宇
我们结合东辽河源头生态保护的特殊要求,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开发了田雨德国小镇田园综合体项目。
围绕以农带旅、以旅促农的初衷,我们创立“寻源之旅”理念,在辽河源英武村打造集餐饮住宿、户外娱乐、休闲观光、文化创意、亲子互动、绿色采摘、主题婚礼为一体的新型田园综合体,与当地的景点串联,加快农产品订单式生产、指向性加工、品牌化销售,携手当地农民致富,争创了全省一流特色生态旅游线路。
我们突出特色发展,集聚优势资源,以生态游、异域风情游、民俗文化游为主题风格,涵盖农、商、文、旅“四大板块”,投资打造了源头农家客栈、田雨德国风情小镇、“树神阁”民俗文化院及民间手工艺展馆和团建拓展、游学研学、户外体验、农业采摘观光“四个基地”。景观游览、古堡商业、德国民宿休闲度假“三区域”,原版复刻德国最美小镇——罗腾堡小镇、威廉四世古堡广场建筑群“两复刻”。目前,已完成投资7000万元,将于明年5月前正式运营。
为了“让资源变资产,让生态产效益,让农民有收益”,我们谋划的现代化农产品种植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果蔬交易中心、电商平台、农业科普博物馆建设,通过就近就业、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完善利益链,突出利益共享。预计解决当地农民就业300人以上,间接解决农民就业1000人以上,年销售农产品3000吨以上,将真正实现打造精品线路、叫响特色品牌、群众共同富裕。
“旅游+产业+环境”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经济开发区社会事务管理局工作人员 陈立坤
全市统筹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再次掀起全市乡村振兴的新热潮。经济开发区将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对标先进,学习典型,坚持贯彻城乡融合、以城促乡的发展思路,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持续推动做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推动乡村旅游。编制《兴国湖田园综合体规划》,以兴国水库为中心、休闲旅游为方向,持续加大兴国村生活污水管网、村屯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集乡村旅游、村民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乡村,谋划推进东北袜业园精品街、茵特拉根、兴国湖、友谊森林公园等为节点的旅游线路,纳入全市精品线路。推动产业发展。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着力打造以休闲旅游为方向的蔬果采摘业和棚室经济,继续推进农民入园区就业、拆迁安置等工作;鼓励村级组织成立专业化公司,参与园区市政、绿化等建设,不断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强化环境整治。以“园子、院子、屋子”为重点,压实各级责任,推动“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创建活动;建立与村屯规划、环境保护相衔接的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助力乡村旅游发展
辽源关东盛京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孙华阳
全市召开的统筹推进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坚定决心,参观两县两区具有代表性的13个观摩点,我感受极深。
一是生态环境的改善,封山育林政策的落实使荒山秃山绝迹。放眼望去,满山的绿树红花,走进山林就像进入了天然氧吧,让人忘却了都市的喧嚣与烦恼。二是垃圾清理做到无死角,街面整洁,垃圾桶分布合理。三是绿化亮化达到全覆盖,为居民提供了生活便利,改善生活环境。四是文化广场的建设丰富了当地居民的娱乐活动,改变了原有打牌喝酒的恶习。虽然人居环境取得了极大的改善,但各村旅游厕所建设还不能满足乡村旅游发展的需要。建议增加旅游厕所数量,为下一步乡村旅游的开展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建议乡村旅游的开发尊重乡村习俗,保留特色项目。通过政府协调优化整体布局,贯通链接各处优势资源,形成资源互补,我市的乡村旅游各具特色,充满了田园气息。
作为旅游企业,我深感旅游发展需要统筹协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抛弃原有的景点旅游模式,协调开发经典旅游线路,结合当地乡村旅游优势资源,共同为辽源市的旅游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坚持党建引领 建设美丽乡村
东辽县安石镇朝阳村党总支书记 韩丽
近年来,朝阳村集体经济经营性纯收入达2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达3.56万元,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法治示范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村”“吉林省优秀基层党组织”等诸多荣誉。
我们坚持党组织为发展试新路、为引资找门路、为增收谋出路,动员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实现“五大振兴”。村里成立环境治理党员服务队和党员宣传先锋队,建起环境整治党员承诺、党员设岗定责、志愿服务、保洁员管理、门前“三包”、“户长”“河长”制和每月检查等制度机制,让群众从看得见、摸得到的变化中,极大地激发参与热情。我们大力维修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风格的建筑,新建3500平方米特色楼4栋,建起3600平方米文化健身广场、大型垃圾转运站、乡村图书馆,打造了3万平白桦林和花海基地,改水改电改厕,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为抓特色产业,我们审视村情、盘活文旅资源,突出朝族特色文化,发挥毗邻鴜鹭湖生态旅游度假区优势,以文化为先导、以产业为核心,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美丽乡村,围绕“吃住行游娱购”六要素,着力提高了民族特色旅游的承载力和吸引力。先后引进6家企业,投资近1亿元建起党建主题公园、稻田观光、民族美食街、民居民宿、水上乐园等项目,两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我村的干部教育实训基地与东北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签订党建共建协议,年培训学员3万人次,增加收入200余万元。党建引领,推进了村域加快振兴。
美了山乡 靓了村屯 富了百姓
龙山区工农乡党委书记 谭海文
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与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龙山区工农乡坚持以党建引领,注重打资源牌、走特色路,不但美了山乡、靓了村屯,还让老百姓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规划引领,产业定位清晰明确。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同乡村旅游深入融合,我们结合大良近郊乡村实际,科学编制《大良村乡村发展规划》《大良郊野公园项目规划》等,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
挖掘资源,人居环境持续用力。秉持“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大人居环境投入力度,村屯环境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乡村面貌实现蝶变。
生成项目,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占地200亩的芍药谷项目已于6月16日成功举办首届“芍药花节”;抚山湖项目已经与第三方初步达成合作意向;㐂家岭桑黄基地项目、大自然亲子教育基地项目正在有序进行中。
形成链条,打造近郊乡村旅游体系。在做好150栋采摘大棚、抚山湖、顾大山庄、顾大芍药谷、銮驾山等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同时,着力打造特色民宿,旨在形成产业链条,补齐乡村旅游短板。
整合资源,党建引领创办合作产业。安国村成立由党支部领办的吉林省绿建果蔬采摘合作社,既作为农产品种植生产主阵地种植葡萄、香瓜、西红柿等作物,也是工农乡农副产品展销中心,目前已开通线上电商直播带货销售模式。
完善治理,探索实行“乡贤会+”模式。在成立乡贤会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乡贤会+”模式,安国村党支部充分发挥乡贤会这一平台,在乡贤会中积极推荐鼓励懂经济、善管理、热爱农村工作的乡贤入党,在乡贤党员中重点培养选树村级后备力量,推荐优秀乡贤担任村两委成员,解决村干部后继乏人问题。
开阔视野 拓展思维
东丰县杨木林镇党委书记 李健
有幸参加了全市乡村旅游和人居环境现场会,参观了两县两区亮点村镇,收获颇多。一是感叹思路之新。这次到各地参观,工农乡党建领办合作社,将党组织先进性与经济组织联系起来,建立起集体与群众利益共同体,形成组织向心力。在辽河源镇德国风情小镇和西安区灯塔镇的紫梦香谷观光园,我看到了人居环境与乡村旅游的相互促进。二是感慨工作之实。无论是东丰镇今胜村结合西城花海引入社会资本建设乡村旅游,还是大阳镇将光伏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都充分突出了亮点、体现了工作之实。三是感悟发展之路。此次现场会的所到之处,无论是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还是特色小镇,都让我实现了视觉上的冲击、思想上的碰撞。
乡村旅游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息息相关。通过参加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的统筹推进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我充分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和大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促进了城市资金向农村转移,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加、农民素质提高、当地民风改善等等。下一步,我将立足本镇实际,突出产业定位,以中药材为基础,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养生产业发展。突出产业融合,以四合村中药材种植为基础,引入中药材加工项目,以观赏性中药为特色,结合特色药膳美食,打造特色休闲旅游产业。突出群众参与,只有吸引群众广泛参与,人居环境才能得到保持,乡村旅游收益才能为民所用。
依托特色产业优势促增收
西安区灯塔镇碾山村书记 张春英
观摩了龙山区、东丰县、东辽县的乡村旅游试点和人居环境整治试点,我深深体会到,乡村振兴战略要以产业美为支撑、以生态美为基础,只有环境好了、产业兴旺了,农民才能更加富裕。此次现场会为碾山村乡村旅游和环境整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将依托碾山特色产业园优势发展产业促增收,做好绿水青山这篇文章。
我们将强化党建引领助力乡村振兴,发挥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核心与战斗堡垒作用,利用乡村振兴资金依托碾山特色种植产业园项目,继续建设6栋种植香瓜、西红柿等蔬果的温室大棚,继续与东霖公司合作,引领带动村民参与经营特色种植产业,形成“企业+农户共同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接下来,我们村将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要求,结合村情实际,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在治理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推进产业振兴、文化振兴,推动我村乡村旅游大力发展,高起点打造乡村振兴碾山样板。
真情献乡村 共筑富裕路
龙山区寿山镇永治村党支部书记 蒋卫阳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永治人,我就要带领村民改变落后面貌,让大家共同致富。
2013年,我被选为村长。为改善村里环境,我自掏腰包97万元,建了2600平方米的村文化广场和226平方米的村活动室。2016年,我又当选为村书记。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时刻鞭策着自己,为寻找永治村振兴出路,我根据永治村距市区12公里的优势和多年种植果树的产业基础,将产业发展定位于近郊乡村旅游上。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带领党员干部和村民修路建墙、拆违退线、改水改厕,开展常态化“六清一改”清洁行动,修建绿地徒步木栈道3公里、山地自行车越野赛道9公里,将全村的道路绿化、亮化,将村里的“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率达到90%。
为发展乡村旅游业,我带头成立了果树种植、果蔬采摘等7个合作社,栽植果树4000亩,培育观光采摘特色种植基地5个,打造了以3A级景区龙泉湖山庄为中心的景点和本土“农家乐”。村里特色产业与优美环境相依、绿水青山与和谐乡风相融的欣欣向荣景象,吸引来大量城里人采摘游玩,今年“五一”期间接待游客上万人。
2020年,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3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万元,先后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村”、吉林省“最美村屯”、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3A标准示范村”,并入选第一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我们还要突出健全完善村旅游设施配套建设,为助力乡村振兴、在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上展现出新作为。
科学规划精品 丰富旅游内涵
东丰县大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王金玉
在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看到,村庄水清了、树绿了,繁花盛开、道路整洁。我市农村人居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幸福,充分反映了我市近年来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
农村想要发展,基础环境是关键。现场会观摩中各县(区)乡村的旅游发展,是多点开花、多面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可观。但宣传推介、后续运营、配套设施、旅游交通线路等方面还不够完善。我认为,乡村旅游应该全市统筹发展、整体宣传,打造县(区)整体旅游线路、全市整体旅游经济圈。要把我市各点连成线、带成面,利用资源优势,科学规划精品旅游路线,加大对游客的吸引力度,更好地丰富景点旅游内涵。
未来,我镇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常抓不懈,与乡村旅游共同发展,以好的环境、好的政策、好的服务,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来这里投资。同时,我们还要加强政府主导,起到带动示范作用,发展一家做强一家,从而带动全镇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
激活美丽经济 振兴美丽乡村
龙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 刘存子
全市开展的统筹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让我深切感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更是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实施好全域旅游富民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好体现。
2020年,龙山区委区政府开展“固本强基工程、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共建共治共享工程、生态底色打造工程”五项工程,加快形成“城市生态保障区、城市农副产品供应区、城市居民休闲区、城市功能延展区”的城镇融合新格局。特别是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和“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永治村和大良村,依托绿水青山、果海绿洲、民俗文化等资源,成为培育民食、民俗经营龙头,打造旅游接待休闲产业聚集地。
下一步,龙山区将立足“休闲农业与乡村度假旅游、文化体验研学旅游、特色休闲旅游小镇”三大主题,打造乡村旅游“三条线路”,实现永治村与大良村互联互通,形成布局合理、类型多样、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强农村活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为服务辽源高质量转型发展贡献力量。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茵 于芯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夏景明 王彦雨 吴培民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