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 启航 幸福西安

聚力 启航 幸福西安


浩荡东风千帆竞  铿锵脚步踏歌行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
    回首“十三五”,西安区经济社会发展走过了一段披荆斩棘、埋头实干、阔步向前的不平凡的历程。
    2016年以来,西安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举全区之力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经济运行、民生改善、疫情防控等各项工作,西安高质量转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立足区情实际 思路成熟定型
    西安区委、区政府全面审视所处历史方位,坚持把科学确立西安转型思路作为发展之本,强力推进“转型升级核心区、社会治理先导区、环境恢复示范区、经济合作首选区、民生改善主城区”建设。在发展实践中,区委、区政府面临现实困难不回避,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坚持积聚要素、优先生态,不断为高质量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后,区委、区政府立足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从政治思想、发展基础、形势任务、远景目标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动员,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思路和工作举措,制定印发《中共西安区委关于制定西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改革发展实践中真正实现了高质量转型发展目标明确、路径清晰、切实可行。
    把牢发展要务 经济稳健运行
    西安区委、区政府坚决顶住经济下行、新冠疫情、雨雪冰冻、台风侵袭等前所未有的压力挑战,克服长期以来的财力不足、解决历史遗留的融资问题等矛盾困难,聚焦“六稳”落“六保”,聚焦产业强基础、聚焦项目强招引、聚焦改革增动力、聚焦创新求突破、聚焦“三农”促振兴。上争下促、外引内培,经济运行逆势上扬、平稳运行。截至2020年末,地区生产总值较“十二五”末期年均增长4.5%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40092元提高到49961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7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较2018年统计数据调整后分别增长18.6%、17.9%。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年均增长1.7%,进出口额实现“零”的突破。农村土地确权面积9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4.9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5000万斤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户,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0家,专业大户500余家,禹然农业被评为市级科技示范园区,培育“苦口婆心”“两只母鸡”等一系列农业特色品牌,富强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打造3A级标准示范村4个,完成改厕4350户,创建“美丽庭院”989户、“干净人家”2278户,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持续“三大攻坚” 举措务实精准
    西安区委、区政府坚持把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底线任务,创新开展“2+N”包保体系,区级领导牵头挂帅、区直部门上下联动、党员干部全区总动员,不遗余力攻坚克难。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综合实施产业扶贫、基础设施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投资1370余万元实施碾山村特色种植产业园等14个扶贫项目,高质量完成103个贫困家庭危房改造任务,71人纳入“五点双享两救助”范围,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大病兜底等救助政策报销比例超过90%,贫困家庭子女入学问题全面解决,全区211户351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沐雨、碾山、金河3个省级贫困村整村退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铁腕手段治理污染。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全面打响蓝天、碧水、青山、黑土地“保卫战”,着力推进环保督察问题整改,省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率达到97.5%,各级交办信访案件整改率达到98.7%,征拆仙人河两岸6.6万平方米,城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国控断面全部达标,大气、水域及农村点面源污染得到持续有效治理,森林绿化率达到27.5%。顶住压力化解风险。面对为企业融资担保的历史遗留问题,不等不靠、不拖不躲,区委主要领导多次到市去省争取政策资金、与群众多次面对面排疑解惑,综合采取压缩债务规模、降低融资利息、依法加大追偿力度等举措,积极稳妥推进风险隐患化解,切实保障了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大局平稳有序。
    解决“急难愁盼” 人民幸福美满
    西安区委、区政府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克服财政紧张压力,五年累计投入9.6亿元实施惠民实事177件,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4.8%、5.6%。全力保障兜底性民生。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实施4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有序推进富国等16个地块老旧危房征收,1.2万户居民喜迁新居,发放廉租房补贴2.3万人次3000余万元。完善社会救助机制,坚持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常态化推动社会救助服务有序进行,投入资金6亿元用于城乡低保、医疗保障、残疾人补助等民生保障,惠及群众2.1万人。着力改善基础性民生。坚持就业优先,城镇新增就业30998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078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48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7个社区被命名为省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区医院先锋院区、先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投入运行,灯塔镇卫生院被评为“国家级群众满意卫生院”。全面做好普惠性民生。连续三年开展“全民文化节”,顺利通过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灯塔镇文化站被评为“全国双服务建设先进集体”,艺翔曲艺社9部作品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我区被命名为吉林“曲艺之乡”。持续改善城乡面貌,不断提高城市环境管理水平,累计拆除违法建筑3800余处17.1万余平方米。拓宽升级人民大街、矿北大街等主路网,修建“畅返不畅”“四好农村路”50.478公里,全区自然村通硬化路率100%。完成伊辽高速、外环路、城区主干道绿化美化工程,仙人河污染根源治理同水岸生态修复一体推进,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创建,评选“美丽庭院”“干净人家”3302户。法治政府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建成运行,“111”平安模式落实落地,扫黑除恶持续深入推进,刑事、治安案件不断下降,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逐步形成。




凝心聚力促发展  风正扬帆再启航


    “十四五”时期是西安全面开启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阶段,是创新发展活力、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效益的关键阶段,是全面补足短板、破解矛盾问题、化解重大风险的关键阶段,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更加自觉地把新时代西安振兴发展放到战略全局来考量,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坚定信心决心,保持定力毅力,增强干劲韧劲,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推动新时代西安高质量转型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外部环境条件和自身发展基础,突出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厚植后发优势,“十四五”时期西安区城乡基础瓶颈制约基本消除,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升,城乡公共治理体系更加成熟完善,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以下主要目标: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左右,公共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
    ——产业升级成效显著。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进展明显,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作用显著增强。
    ——城乡发展统筹协调。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推进,中心城区集聚和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遥相呼应、互促互动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新格局基本形成。
    ——民生福祉保障有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公共卫生体系更加健全。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国土空间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推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各项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绿色西安、生态西安、美丽西安形象充分展现。
    ——文明程度全面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文明城市创建指标全面完成,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
    ——改革开放纵深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扎实推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各类市场主体活跃度不断提升,开发区承载力大幅提升,初步形成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高地。
    ——社会环境安定有序。依法治区迈出坚实步伐,基层基础更加稳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和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明显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安全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项目建设铆劲儿干


    今年,西安区上下铆足了劲儿,以起步即冲刺、开局即决战的奋斗姿态全力推动项目建设。西安区计划组织实施5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28个,总投资51.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亿元。其中,农业类项目2个,工业类项目10个,商贸服务业类项目6个,基础设施类项目9个,社会事业类项目1个。目前,智能装备产业孵化器项目全面开工,双丰商贸大众4S店项目、亿达碳业碳纤维材料深加工项目、罗兰香谷房地产项目复工建设;辽源“燕龙”多用途清洁供热示范工程项目已完成项目建议书、选址报告、可研报告及初审意见、评估意见及前期公众参与调查,现已通过省发改委上报至国家审核;诺丁山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一期主体工程已封闭,正在进行内部装饰。同时,积极谋划推动实施古仙郊野公园、禹然农业公司农业产业化、紫梦香谷农业产业化、粮食服务产业化、石河粮库搬迁置换、东山地块开发、农中地块开发、山语城地块开发、灯塔镇卫生院建设、西安区应急救援救灾指挥储备综合服务中心10个项目,冰雪娱乐、煤炭储运基地等项目正在洽谈中。
    在助力项目顺利推进过程中,西安区坚决落实项目建设“一把手”工程,完善重大项目领导包保责任制,对重点项目全部落实一名区级领导、一个包保部门、一套工作专班的项目包保推进机制,对重点项目实行全程跟踪服务。组织相关部门对区中小企业、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全面掌握资金需求情况。通过组织银企对接会,帮助全区20余户企业和银行对接,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重实干、抓落实,西安区正全力为企业提供更多优质精准的服务,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强师兴教结硕果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西安区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逐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校长教师队伍管理机制,促进教师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特殊群体学生教育工作发展态势良好。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教育为主管、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并全力保障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现有小学7所,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5%,保证全区的“每一个孩子上得了学”。通过开展清理整治无证民办幼儿园专项整治活动,取缔了12所无证幼儿园。同时,对民办培训机构也开展清理活动,2019年和2020年共关停、摘牌无许可培训机构42家。取缔不合格的教育机构,提升教育办学的门槛,有利推进教育系统良性循环。先后投入资金实施了全区各学校操场改造、校舍改造、教学设施设备及消防维修改造工程。全区精心打造书香园、艺香园、技香园的“三香园”建设。2019年6月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投入使用,建立以青少年活动中心继续双“1+N”模式的运行。同时,依托全区6所小学设立青少年活动中心分站,在全区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西安区教育系统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并以二实验小学为依托打造“书香园”。为打造百花齐放的教育,以区实验小学为龙头打造“艺香园”,精心打造的“艺香园”被辽源市曲艺家协会确定为培训基地,学生及指导教师多次荣获国家及省级艺术大赛奖项,学员也多次参与省市级汇演晚会和省市级电视台节目录制。发挥特色资源,以乒乓球学校为依托打造“技香园”,西安乒校多次在全国和省市的比赛中斩获殊荣。同时,西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全力推进轮滑、速滑竞技特色运动项目,近年来多次参与各级各类比赛并取得骄人的成绩,为上级输送优秀速滑运动员50余人,2018年西安区实验小学和石河小学被省厅评为“冰雪特色校”。




党旗引领添活力


    一直以来,西安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积极适应政治建设从严趋紧的形势要求,在集聚人心合力、服务发展大局等方面,精准施策、持续用力,为推动西安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证。党内集中教育焕发新气象。持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谋划开展“抓党建促振兴、‘红富美’助脱贫”“同学、同吃、同劳动”“疫情防控、党员先行”等全区性大型主题党日活动,面对疫情防控大战大考,近1200名机关党员、干部下沉社区,900余名党员投身抗疫一线,日夜坚守。组建临时党支部60个,成立党员突击队66支、党员代买代购服务队35支,设立党员先锋岗65个,火线入党1人。先后投入党费20万元,发动党员捐款比例达到92.4%。督促支持基层开展走遍老党员送学2251人次,离退休党员教育难问题得到有效推动。创新开办党员创优超市3个,评比表彰“六型党员”46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创新推行《区管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考核实施办法(试行)》《西安区全员荐才工作制度(试行)》。先后选派60名领导干部和年轻干部到疫情防控、项目建设、乡村振兴、污染防治等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创办西安“论见”、年轻干部论坛等学习交流平台,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次40期,培训3000人次。持续推进人才“十百千”引领工程,共引育高层次人才9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92名、职业农民和技术工人850人,聘请我市其他县(区)农业技术能手和乡(镇)企业家为西安区乡村振兴发展“农师傅”,提升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实施“大学生岗位开发计划”和农科生“订单式”培养计划,解决基层引才难留才难问题。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得到新加强。系统推进“123456”基层党建分类创建思路和6种融合共建模式,实施“社工岗队伍建设”等书记项目66个,强化11个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场所建设,在全市率先开展城市基层党建“大拉练”,创新出台《西安区“五长制”指导意见》《西安区赋予街道“五项权力”实施办法(试行)》。结合乡村振兴,在全市率先公开遴选第一书记5人,对党建工作薄弱村、村集体经济空白村实现100%选派第一书记。扎实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工作,重点薄弱村实现由乱到治。指导推动“百名先锋岗、千个责任区、万单微志愿”服务活动,复工复产企业党组织设立“党员责任区”35个,组建党员环境维护队、志愿服务队74支,累计开展各类服务活动27项,服务群众9480人次。




法治西安迈新步


    西安区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工作,对政府重大行政决策进行合法性审查,提出法律建议。推进诉讼制度和司法体制配套改革,不断完善员额检察官、法官动态调节机制和考核体系。利用“互联网+”自媒体平台,网上立案,公开各类裁判文书和案件信息,不断加强智慧政法建设。区政法各部门主动服务“三大攻坚战”。建立涉企诉讼绿色通道,为重点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帮助完善相关制度。2020年初至今,区法律援助中心共接待各类法律咨询1800余人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21件。办理农民工讨薪案13件。其中,团体案件4件,涉及农民工50余人次。为农民工讨薪100余万元。办理妇女、儿童相关法律援助案件49件。
    深化扫黑除恶工作,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全面调整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实施“一把手”工程。召开扫黑除恶工作专题会议,制定下发扫黑除恶工作方案和任务分解表及指导性文件开展专题学习培训和研讨活动。持续开展涉黑涉恶线索摸排和乱象整治“百日专项行动”,共排查涉黑涉恶线索173条,办理涉黑涉恶案件5起,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线索2件,多部门联合共拆除违章建筑4957处,面积21.7万余平方米,有效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
    全区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站(室)全覆盖,共计7个公共法律服务站,23个公共法律服务室,已升级5个“百姓说事点”,新建1个个人调解工作室,2020年至今成功调解案件1496件。先锋司法所被评为全省五星级司法所,同时先锋司法所以及灯塔司法所被评为市级“枫桥式”司法所。人民调解培训3次,参加培训人数200余人。全力做好重点人员排查管控,2020年至今全区共接收安置帮教人员278人。实现全区脱管失控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为零的目标,东山司法所被司法部评为“全国监狱戒毒司法所先进集体”。
    坚定信念固本强基,打造过硬政法队伍。注重专业人才培育, 通过组织传导式集中培训、业务知识测试、情境实训案例教学活动,不断强化办案指导、法律服务、信息技术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政法工作专业化水平。




扫黑除恶见成效


    近年来,西安区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高度重视、全面落实,以周密的安排部署推动扫黑除恶落地见效。西安区成立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实施“一把手”工程,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深入一线研究、部署、推动工作。制定下发扫黑除恶工作方案和任务分解表,以区委政法委、区扫黑除恶领导小组、区两办、区扫黑办名义下发指导性文件63个,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畅通线索收集渠道,全面整理核查线索。采取鼓励群众举报、警民联动走访、问卷调查摸排、重点情况“回头看”等多线并进的方式全面搜集线索。截至目前,共排查出涉黑涉恶线索173条。按照全市线索核查攻坚的要求,已全部查结完毕。依托媒体,设立举报箱、张贴宣传告示、公开举报电话,制定并完善《举报线索奖励》等制度,充分发动群众征集线索。
    重点研判、整体协作,以严格的办案原则确保扫黑除恶打击精准。深入推进“一案一整治”活动,加强对基层组织监督,目前,已给予党内警告处分2人、留党察看1人。紧密配合、协调联动,以铁的手腕突出抓好集中治乱。制定下发《西安区重点行业领域涉黑涉恶线索摸排乱象整治“百日专项行动”工作方案》。三年来,在住建、自然资源、民政等9个重点行业领域开展排查7次,排查出行业乱象3280件,重点包括住建系统私搭乱建3108件、民政基层政权领域5件、市场监管领域101件、自然资源领域21件、其他领域45件。充分发动、营造氛围,以广泛的宣传宣讲形成扫黑除恶强大攻势。西安区从宣讲宣传入手。多次组织大规模宣传发动工作,努力达到从全民知晓到集中了解,再到广泛参与的层层递进宣传效果。开展社会宣传。组织区直相关部门、3个公安分局、灯塔镇和各街道,通过设立展板、悬挂条幅、张贴海报、发放传单、LED屏幕滚动播放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开展了“扫黑除恶扬正气,群防群治创平安”文艺演出。加大媒体宣传,集中打击了黑恶势力嚣张气焰。同时,由区扫黑办、区纪委监委、区委组织部、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开展集中宣讲9次,仙城公安分局选派骨干民警针对23个村进行扫黑除恶专项行动集中宣讲。




乡村振兴谱新篇


    自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西安区紧扣“二十字方针”总要求,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扎实开展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谱写了新时代西安乡村振兴新篇章。
    固本强基,招才引智,让阵地强起来。坚持党建引领,实现规范党建“四化”工作目标,加强组织振兴,选派23名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对党建工作薄弱村、村集体经济空白村100%选派第一书记。实施“西安籍英才回引计划”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程。选聘农业农村各领域专家人才,成立“农业综合技术指导服务队”开展服务,破解制约各村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展“西安专业之星”“身边的工匠”“青年模范”等评选活动,进一步激发农业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
    因地制宜编制《西安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制定沐雨、碾山、金河产业发展规划,突出一乡一品、一村一业,形成了榛子、食用菌、中草药、蒲公英、多肉等种植基地。投入扶贫资金218.96万元,建设温室5栋,面积5亩,年收入达40万元。延长“两只母鸡”“苦口婆心”等特色农业品牌产业链,富强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打造农村新业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达到72%。投资高古村502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0.4万亩。培育示范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37家,家庭农场25家,各类专业大户近500家。坚持项目引领,投资940万在仙人河富强村段建设入城湿地。完成仙人河东西支流、西孟河、东辽河干流沿岸生态修复工程。投资2936万元,建设年处理5万吨畜禽粪便转化有机肥项目。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开展制定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方案,高速绿化建设28.6公顷、外环路绿化建设5.5公顷。开展“六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和“美丽家园”评选活动,实施“思想引领”工程,开展面向乡村的理论宣讲和政策解读活动60余场。实施“典型引领”工程,评选出“吉林好人”“辽源好人”“西安好人”“感动辽源年度人物”等40余人,优秀志愿服务组织3个,最美战“疫”志愿者30人,富强村、高古村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爱护环境、移风易俗等内容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破除陈规陋习。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开展造血式扶贫,以整村推进为平台,大力开展产业化扶贫工作。因地制宜地打造特色种植产业链,积极推广“企业+基地+贫困户”模式,引导贫困户依靠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脱贫。截至目前,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211户351人全部脱贫,3个省级贫困村均已整村退出。




绿色转型促发展


    西安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以生态环境整治为抓手,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确保各级整改工作落尽落实,总体完成了2020年生态环境工作总目标。
    蓝天保卫战。结合实际制定《辽源市西安区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秋冬季会战”实施方案》,强化秸秆露天焚烧管控,截至2020年底,完成秸秆离田3.8万亩,共计2.86万吨,全区实现“零火点”;贯彻落实节能减排政策要求,全面完成对建成区10蒸吨及以下燃煤小锅炉淘汰工作,淘汰率100%;推进挥发性有机物企业治理工作,检查指导卓力化工完成整改工作,实现企业标准化排放;全面开展农村公路绿化覆盖工作,2020年度完成区内农村公路18.1公里的绿化覆盖,有效推进绿色乡村建设工作。
    碧水保卫战。对西安区仙人河两侧的建筑物及征收范围内房屋开展了征收工作,共依法强制拆除违法建设774处,共7.7万余平方米,有效改善了仙人河两侧的环境。全面开展清河行动,推进仙人河黑臭水体治理工作,2020年底前,全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水质均值为IV类,已申报“初见成效”验收。高位推进东辽河流域河岸生态修复项目。开展园林工程,完善水源地保护工作,对保护区内土地进行全部退耕。有效落实全市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加强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全区共投资297.37万元,建设仙人河上游截污管道工程,将田家炳中学附近4处入河污水直排口并入市政污水管网。
    黑土地保卫战。全区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查询系统使用培训,因地施肥,大力发展有机生态农业,倡导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深翻深松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持续改善耕地质量。投资建设东辽河流域畜禽养殖粪污处理项目,实现规模养殖场设施配套率达到100%,大型规模养殖场设施配套率达到100%。持续开展清收还林工作,三年累计清收还林2500余亩。强化城乡人居环境治理,组织攻坚小组全面完成东山、农中区域征收攻坚任务,新增可用建设用地80万平方米。农村改厕1500户,修缮灾损房34户,改造农村危房15户,农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城乡管理规范有序。实施城区出入口、外环路环境治理专项行动。拆除城区违章建筑7.7万余平方米,治理农村私搭乱建1800余处。开展市区周边坟地专项整治,迁移坟茔1226座。规范治理北山、矿务局等露天市场,沿街商户经营行为更加文明规范。




医有所保更幸福


    给幸福“加码”,西安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着力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深化改革、提升服务,在增强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下大功夫,取得系列新突破、新成果。
    深化医疗改革,解锁政策“大礼包”。为了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疾病诊断、预防、保健等服务,西安区严格按规划设置了1家区医院、1家乡(镇)卫生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完成了5个中医馆建设。医疗建设中不光要保证大工程,小项目也不可缺少。截至目前,西安区灯塔镇23个村卫生室全部达到省级标准化建设要求,实现了一镇一院、一村一所的标准。此外,为强化卫生服务,完善并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服务标准、操作规范。截至2020年末,全区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117695人,建档率75.46%,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100%。全区卫健系统组建家庭医生团队30个,签约51643人。其中,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达100%。完善服务体系,方便群众“少跑腿”。在西安区博大医养护理院,由于脑血栓而生活不能自理的69岁老人郑永珍在一个疗程的中医康复治疗后,老人已经恢复坐起、站立及吞咽的能力,这让郑永珍的家属非常高兴。西安区大力支持民间组织兴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保证养老机构内老年人获得安全、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发展目标。为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西安区通过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机制,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随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全区参保人数逐年上升,城乡医保全面并轨,报销比例提升、报销范围扩大,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医疗保障事业发展带来的成果。精准实施贫困患者分类救治,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等惠民便民措施,着力提升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截至目前,全区贫困慢性病患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全覆盖,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全部纳入管理。 




脱贫攻坚固成果


    西安区始终坚持以巩固“两不愁三保障”、保证脱贫“四不摘”为基础,深入探索脱贫攻坚长效机制等为脱贫攻坚重点工作方向,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在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交出一份合格的“西安答卷”。截至目前,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211户351人全部脱贫,3个省级贫困村均已整村退出。
    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对西安区镇村干部、驻村干部进行专题教育培训,学习先进村,借鉴优秀经验。在全市范围内公开遴选5名第一书记,并选派乡村振兴指导员,实现全覆盖;春节期间驻村干部提前返岗,取消“双休日”轮休,开展遍访贫困户、推进农耕农业生产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拓宽销售渠道,继续深化“第一书记产品代言”系列活动,提高代言产品知名度,带动增加村集体和贫困户收入。
    西安区以加强饮水、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全方位、多举措确保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持续开展安全饮水水质检测,推进饮水安全一体化提升工程;开展贫困户住房安全保障再排查,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夯实“雨露计划”补助发放工作,做到应资助尽资助,确保不落一人;确保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保障范围,不因病、因疫情返贫。
    不断加大扶贫项目资金精准投入使用,有效促进了贫困户稳定增收和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确保扶贫资金安全高效使用。因地制宜地打造特色种植产业链,重点谋划碾山村特色种植产业园项目,新建温室大棚8栋,投入扶贫资金507.2万元,并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采取开发临时性扶贫特岗等有力措施。
    西安区精准施策,确保贫困户兜底保障工作有序进行,开发扶贫特岗和临时性公益岗位,帮助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返岗就业,确保贫困家庭“稳岗不丢岗”“转业不失业”,安置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2人,给予6个月临时性兜底安置,切实解决农村贫困劳动力生活困难;不断推进贫困户兜底保障工作,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春节疫情防控期间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低保户和特困供养人员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临时救助,对于疫情期间申请社会救助的人员,进一步简化程序,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兜底中的兜底”作用。截至目前,西安区已有31人已经享受“双享”政策。




营商环境再优化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心中“有杆秤”。一直以来,西安区以“服务型政府建设”“数字型政府建设”“智慧型政府建设”为总目标,聚焦服务保障、审批改革、监督管理,做好“减法”和“除法”,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商的营商环境,助推西安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焦服务保障,优化服务效能。建设完善的一站式政务大厅和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推进政务大厅“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落实企业和群众办事“一网通办”和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政务大厅“综窗”改革,推进落实全流程审批系统的实际应用等8项具体任务。同时,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组织全区相关单位工作人员集中培训,对全区各相关部门对应的事项逐条进行梳理并进行认领和录入,“最多跑一次”事项可达到95%以上,办件量前100项事项已实现“最多跑一次”。此外,完善政府门户网站,优化政务公开载体,从办事、公开、互动三个层面增加公开内容,拓展服务范围,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目前,全区政务服务事项569项已与全省事项标准化一致,政务大厅通过扩大业务受理范围,将受理区本级业务办理项数提升至307项,政务服务事项进驻政务服务机构基本实现“应进必进”。
    聚焦服务平台,优化帮扶措施。积极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在开展中小企业资金需求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市场前景好、产品效益优、信用良好的中小企业,积极向金融单位推荐,实现了政、银、企三方互动。围绕用好用足扶持政策,全力帮助企业完善申报和审批手续材料。积极帮助企业向上申请贷款贴息资金,全力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需求难题。同时,进一步拓宽宣传渠道,积极搭建招工服务平台,通过招聘会、就业信息员宣传、发放张贴海报等方式多渠道为企业发布招聘信息,为企业推荐技能人才,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题,为企业及时引进所需要人才提供有效人才资源。
    聚焦监督管理,优化法治环境。大力开展机关工作人员学法、普法活动,不断增强合理用法、依规用法的能力,提高法律意识,确保在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过程中坚持法治原则,严格依法行政,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同时,建立纪委监委与企业、部门三位一体“廉情卡”制度,制定《关于开展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发展“护航”行动实施方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企业信息公开公示,健全失信惩戒机制,推进实施智慧监管,做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为营商环境优化提供坚实支撑。



仙人河入城湿地


“科技大篷车”进校园

为村民挂家风家训展示牌

产业分红村民喜笑颜开

西安区东西孟工业园区孵化器项目

碾山村特色种植产业园多肉线上直播销售

丰收村环境整治

辽矿集团新能源光伏发电项目

金河村特色种植产业园项目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于蕾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刘鹰 摄
    本版策划 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