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通桥安 畅惠民生
“听民声 颂党恩 说变化” 系列报道之二
路通桥安 畅惠民生
本报记者 方权 王茵 徐楠
小满一过,北方地区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夏季。
这是一年当中最繁忙的时节。我市所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也无一例外地在加班抢点,以确保项目快建快成,尽早投入使用。
近日,记者随同市政建设部门相关项目负责人,深入市区部分路桥施工现场,寻访路桥建设,了解施工进展,倾听群众反映。
从期待到惊喜,盼了20年,是党委、政府让我们有了希望
东育路,这是一条从外环路切入,直通煤机厂家属区的次干路。道路于2019年开工建设,当年建成通车,次年完成路两侧附属设施建设,今年进行的是路东一处箱涵桥的改造施工。
记者到来的时候,保洁员白秀珍正在清扫路面。午后的阳光穿过树木的枝叶,在黝黑的板油路面上婆娑起舞。白秀珍挥动着扫帚将散落的枯枝落叶、垃圾杂物攒成一处。听到我们询问修路的事儿,她高兴地和我们聊起来:“我是去年年初上岗的,就是负责这条路的保洁。这路前年年末通车,别看这条路现在车辆不多,那是因为里边修桥呢,不然行人和车辆都很多。看见那个院子没?从那儿往里去,还有好多人家呢!”
顺着大姐手指的方向,我们来到路南一处院落。开门的大哥告诉记者,自己叫刘凤权,在这儿住了二三十年了。他说,我们这儿紧邻外环,以前煤机厂状况好的时候有趟公交车通到这儿,后来厂子不景气,公交车停了。这些年路越来越破,桥也年久失修,我们担心这么偏僻的地方怕是没人会管,没想到这几年陆陆续续把路、桥都修好了,还有保洁专门负责清扫。
绕过这处院落往里走,高高低低排列着许多自建民房。记者拦住一位过路的阿姨,她介绍说,这里是西安区富强村二组,这一片有140多户人家。自己叫车荣香,是这里的老户。这条新修的路是通往市区唯一一条路,而且必须从箱涵桥上过去,才有通往市区的公交车。荒弃了这么多年,这次不但修了路,还建了桥,党委、政府还真是惦记着我们的出行。
车荣香话语朴实,感情真挚。党委、政府没有让他们失望,党委、政府也当然不会令百姓失望。因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他们的努力方向!
2019年1月4日,刚刚履新不久的市委书记柴伟在市委七届六次全会上,向全市百姓承诺:要更实更好的保障和改善民生,围绕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对标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务实推进民生工程建设。
2020年,柴伟带领党委、政府一班人等义无反顾:只要群众有需求,多难都要干!
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大力度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欠账,补短板,惠民生,一大批和东育路情况类似的破损道路、桥梁得以维修改造。不是走形式,不是干面子工程,而是因为群众有需求。这份需求就是命令,党委、政府责任在肩,必须完成使命。
多亏这次力度大,拆了盖板楼,要不这桥哪能这么顺利就拓宽了
“西小桥”是辽源人最熟悉的称谓,也是主城区最繁华的区域。
刘秀丽的家就住在桥东南的小区里,交谈中她告诉记者,自己结婚的时候这座桥就是现在这样,如今儿子都27岁了。快三十年了,两边的商户多了不止一倍,菜市场从桥上挪到桥下,从桥西改到桥东,人变得越来越多,桥显得越来越窄,结果成了这条路上最大的一处“肠梗阻。”
刘秀丽的抱怨一点也不过分,可市政建设部门也有自己的难处。这座桥建在仙人河上,由于历史原因,桥两侧建了多栋盖板楼。桥梁拓宽改造必须先拆除盖板楼。
2021年,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以“断腕”之勇气,行“雷霆”之手段,对仙人河盖板楼实施彻底拆除。于是“西小桥”终于得以“舒展筋骨”,旧貌焕新颜。
在辽源开了16年出租车的司机师傅苏宾告诉记者:“开出租车最知道哪个商圈客流多,哪条路桥不堵车。说心里话,我平均每天途经吉光路的经康桥来回四五趟,真是没少‘遭罪’。现在看到它拓宽了,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了件实事、好事,期盼着它早日完工。”
施工现场,项目负责人刘宝华告诉记者,改造后桥宽是原来的2倍,通行能力将会大大提升,计划8月底便可竣工通车。
听说这么快就能建成通车,一边卖菜的大姐可开心了:“那还不多亏了去年拆迁力度大?要不是把盖板楼拆了,这桥哪能这么顺利就拓宽了?”
说到拆迁,其实每一位辽源人都有切身感受。2019年以来,围绕“修补城市、修复生态”我市启动实施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拆迁拆违行动,“清障”“拔钉”“除顽疾”。这期间,花鸟鱼市迁出了、园林中心搬走了、儿童公园提挡了、太子公园升级了……所有这些拆迁行动,几乎与每位辽源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如今看来,决策效果显而易见。可实施过程中,市、区两级党委政府、事涉有关部门所承受的压力,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前人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们的党和政府用自己的行动,对这句名言给予了诠释。那就是用一往无前的勇气,舍我其谁的担当,百倍的努力和付出,去想着百姓、造福百姓。
就觉得这断头路不会没人管,肯定能打通,这次我“堵”赢了
今年我市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谋划早、动手早,个别工程体量不大的项目已经接近尾声。
在福安街,路面施工已经完成,工人正在砌筑绿化带、大理石台阶,铺设路边石。路西一家小超市门前,店主段立成和正在歇晌的几位工人师傅聊得正欢,时不时发出愉快的笑声。
他告诉记者,自己开超市的这个小区是御景豪宅,对面那个小区是御景豪庭。自己和媳妇儿都没正式工作,三年前买下这个门市房开超市。当初买这房子的时候,对面是大片的荒草和很高的土堆,别说路,连像样的毛毛道儿都没有。走不了人更走不了车,没办法,我们只好把正门封死,在小区里开了个后门。
听到此,正在给台阶放水平线的项目负责人徐刚停下手里的活儿,拿出手机说:“我这儿还有照片呢,那家伙堵得死死的,我们进场前,光清理土方就干了差不多一个礼拜。”
说话间,段立成向记者悄悄眨了眨眼,现出一脸狡黠:“不过那时候我就觉得,这两边都是楼,中间肯定能通开,怎么也不会就一直这么荒着。果不其然,今年4月份,施工队伍就进驻了,先是清走上万方的土,随后开始道路施工,看来我还真‘堵’赢了。”
其实段立成知道,不是自己有多高明、多有远见,而是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党和政府也都看见了,自己是相信党委、政府为群众办实事,相信对了。
像是为了印证段立成的话,随行的市政建设部门负责人介绍道:今年3月12日,市委书记柴伟和分管副市长率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14个城市建设新建、续建项目现场实地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工作进展,解决存在问题,疏通堵点难点。
面对群众迫切需求,柴伟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以人民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牢记“人民至上”, 全力攻坚克难,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建的是“城”、管的是“家”, 留住“烟火气”,民生才能有“温度”
民康路早市是我市形成最早、规模最大的露天早市。该早市最初设立,是为了方便郊区菜农出售自产蔬菜。近年来,随着消费需求的日益增加,许多摊贩看到了这里孕育的“商机”,纷纷来此“安营扎寨”。久而久之,早市规模日渐壮大,几乎成为辽源人生活的一部分。早晨起来,到民康路早市逛上一逛是许多人每日必做的事。
尽管如此,但早市违规占道经营、时间过长、环境差、卫生脏,交通拥堵、影响周边居民出行和日常生活这些弊端也一直存在。如何整治、怎样规范、是迁是留?成了一道待解的难题!
为此,市政府领导先后数次到早市踏查,认为城建工作建的是“城”,管的是“家”,只有留住民生的“烟火气”,才会让群众感到党委、政府工作有“温度”。
经过多方调研、商榷,市委、市政府决定,尊重群众需求,原址不动,但对道路及周边基础设施进行提挡升级。
记者到来时,早市已经暂时迁移,现场各种施工暂设也已进入。在与周围群众交流过程中,30多岁的辣妈何春雨亮开了嗓门:“我家住在御景豪庭,距四合院早市有些远,但家里的老人就是因为早市热闹、物美价廉,舍近求远也要去四合院早市溜达溜达,顺便买菜。上下班高峰期,买菜、卖菜的人潮拥挤,菜农、商户在马路边摆摊,通行道路变窄,行人行车都存在安全隐患,当子女的总要挂心老人的出行安全。现在早市升级改造,市场区域规范,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压力,保障出行安全,这是咱老百姓最开心的……”
走访的10余处建设街路,处处看到的是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更让记者感受到了城市路桥日新月异的变化。听见的不光是市民发自内心的满意和知足,更有对市委和政府的由衷赞叹。路桥的修复与改造,让人们看到了党委、政府的决心和努力,更让群众感受到了出行的变化和幸福指数的提升。
三五成群的老人,除了下雨天,几乎晚饭后都要跟着队伍在河两岸上健步行走;一些爱健身的青年男女,整日畅享在花红柳绿的甬路间;仙人河两侧新修的栈道,有的硬覆盖还没有完全竣工,急不可待的群众就开始了“先走为快”……各种新修的街路、栈道、广场之上,人们在边走边玩中,真真切切体验着生活的美好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