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市场监管职能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市市场监管局
发挥市场监管职能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2020年8月11日,食安委第一次会议在市政府召开

徐晖副市长带队检查节日期间市场监管工作情况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市场监管在行动

走进配餐中心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召开全市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会议

检查锅炉安全

深入基层服务企业




    新冠疫情突如其来时,有一群人从大年三十开始就深入医院、药店、超市一线,检查防疫用品、生活物资质量和价格,严防借机哄抬物价和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供热期临近时,有一群人下深井、钻锅炉,对供热工程管网进行现场检测指导,全力保障冬季供暖锅炉和管道的安全平稳运行。
    发现制售假药时,他们历时9个多月,辗转河北、北京、山东等地,驱车3000余公里,配合公安机关抓获犯罪嫌疑人73名,摧毁黑加工点7处,查获散装药片55万余片,案值近亿元。
    ……
    这群人,来自市市场监管局。过去的三年,他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守住“四个安全”底线,构建新时代市场监管工作新格局,为服务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他们一次次坚守安全底线、一次次亮剑市场顽疾、一次次直击消费乱象、一次次实践高效监管……他们以人民为中心,用实际行动谱写“成百上千”生动而温暖的履职诗篇。
    守住“四个安全”底线的“1”,让人民群众安全感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食品安全是民生,民生与安全联系在一起就是最大的政治”“药品安全关系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容不得含糊”……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也是人民的需求。市市场监管局作为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产品质量安全底线的守护者,一直把这“四个安全”定为市场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不遗余力、全力以赴。近三年来未发生一起原发性、系统性、区域性市场监管领域安全风险。
    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要求,开展肉品综合治理行动、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加强疫情防控期间食品安全、校园食堂及周边食品安全、节日食品安全大检查等30余个专项行动,开展食品、保健品、农村集体聚餐等20个专项整治,查办了一批大案要案,维护了消费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强餐饮监管质量提升,开展“明厨亮灶”改造、餐饮服务“寻找笑脸就餐”活动,全市学校食堂(含托幼机构)共有197家完成“明厨亮灶”改造工作,改造完成率100%;开展餐饮服务量化分级管理评定,全市餐饮服务单位共有A级单位102户,食品销售A级单位1892户,食品生产企业A级单位49户;抽检食用农产品、普通食品、学校食堂及配餐企业抽检1962批次。目前,我市食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持续对冷链食品进行全覆盖常态化监管,督促进口冷链食品经营者、贮存者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严守“四个不得”。
    强化药品安全监管。开展了“药店规范化管理”创建活动,确定示范单位8家,全面系统总结规范化管理经验在全市推广。试行《辽源市药品零售连锁企业推行“电子处方”和“执业药师远程审方”的实施意见》,推动“互联网+药品流通监管”。组织召开“两品一械”“全市大型医疗机构落实主体责任”等专题会议,每年对全市医疗机构相关负责人进行集体约谈。加强疫情防控药品监管,对发热和抗菌、抗病毒药品坚持登记管理,每天报送药品销售情况,每周报送疫情防控市场监管组工作情况。制定年度药品抽检计划,三年来抽样药品1000余批次。加强医疗器械监管,对218家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和98家医疗器械使用单位日常监管。开展医疗器械经营单位和使用单位专项整治、医疗器械“清网”行动,发布化妆品消费提示,开展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检查。
    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认真组织春节、“五一”“十一”等重点节假日时段的安全检查,聚焦人员聚集场所,分时段、分重点检查商场电梯、浴池锅炉、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以“安全生产冬春整治”“夏秋百日攻坚”为主线,分别组织“特种设备专项整治行动”“电梯专项整治”等多项专项整治工作。三年来,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640家次,特种设备888台件,下达安全监察指令书51份,约谈企业负责人3次。
    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结合安全三年整治和“龙山辽水安全行”工作要求,加强获得生产许可证危化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开展精准靶向监督检查行动,组织监管人员对我市危险化学品、食品用纸包装、化肥、电线电缆等多家企业持续保持生产合格能力进行监督检查。对统一日杂有限责任公司、长安烟花爆竹有限公司等烟花爆竹销售商户进行监督检查,有效保障市民节日安全。开展以服装鞋帽类、建筑装修装饰材料类、交通工具类、农资类、成品油类、塑料制品类、煤炭类、洗手液等8类商品为重点的抽检行动,共抽取商品361个批次,进一步强化生产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
    加上服务发展的“0”,为企业更好、更快发展保驾护航
    市市场监管局是高效监管的实践者,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者。三年来,该局加快建设质量强市步伐,促进全市质量发展水平有效提升。
    打响质量强市战略,促进高质量发展。成立质量强市战略领导小组,组织质量强市战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开展农产品、制造业、消费品、食品、药品、中小企业、服务业、工程、出口商品、环境等10个领域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明确质量提升推进措施,促进全市质量水平整体提升。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扩大质量工作影响力,通过开展“世界质量日”“世界标准日”等主题宣传活动,深入东北袜业工业园区与企业座谈,指导东北袜业“一厂一品”品牌建设,切实增强全市的质量意识。
    发挥知识产权引领,为企业注入创新活力。引导和支持企业围绕我市重点打造的“2115555”产业布局,加大专利申请力度,形成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大幅提升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制定我市“十四五”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入园区、进企业、进校园建设。拓展创新免费或低成本获取知识产权信息的服务渠道,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企工程,培育国家和省级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深化知识产权融资服务,拓宽融资渠道,开展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组织青少年参加发明创造大赛。提高我市地理标志商标总数、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每万户市场主体有效注册商标占比。强化商标国际注册指导,推动产业集群品牌商标注册,发挥高新区集聚效应。
    夯实基础支撑作用,提升综合竞争力。加强标准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企业质量基础。在基本公共服务、高端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等领域强化标准引领,积极培育国家级和省级标准化示范试点企业,为国家高新区建设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推进“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行动和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发挥标准化规范作用。强化认证监管,以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为抓手,探索建立区域认证联盟,推进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抢占行业制高点和话语权。在企业推行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推进质量奖评审工作的高效运行。
    加上事中事后监管的“0”,让市场秩序更公平、更规范
    三年来,全市系统共查结各类违法案件838件,收缴罚没款529.36万元。
    强化监管执法,市场环境持续净化。深入开展食品安全、质量安全、知识产权等领域“雷霆”系列专项执法行动,加强联合执法,强化重大案件转办督办,集中执法力量查办一批大案要案,形成强有力震慑。建立价格监测与监管联动机制,重点查处行政事业、协会商会、公共事业、教育、医疗等行业领域的违法违规价费问题。充分发挥打击防范传销工作领导小组职能作用,严厉打击传销违法行为。组织开展“网剑行动”和电商平台主体责任专项治理“百日行动”。聚焦食品药品、医疗服务、网络直播等重点行业领域,充分运用监测结果,加大虚假违法广告查处力度。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显著。全市系统向各级公安机关、扫黑办移交线索38条,涉黑涉恶立案26件,有154人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至11年、缓刑等刑期并处罚金的刑事处罚。两起案件被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评为重大案件并挂牌督办。经积极协调,与公检法联合印发《市场监管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并推进实施。组织出台涵盖市场准入、线索排查、规范管理、执法稽查、消费维权等全链条的行业治乱长效常治31个制度规定,为扫黑除恶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迈出坚实一步。组织制作纪实专题片《为了市场更清净》,总结工作经验、宣传斗争成果、传递正能量。辽源市场监管系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经验做法在全省系统交流、推广。
    信用监管体系基本建立。把构建信用管理体系作为提升治理能力的治本之策,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已组织全市随机抽查1116次,抽查检查对象9002余户。健全信用信息归集机制。截至目前,全市144个部门共累计归集公示行政许可信息2.6万条、行政处罚信息3.1万条。建立健全全市市场监管部门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制度,加强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促进失信联合惩戒措施落地实施。目前,全市6618户企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115户企业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信用监管格局正在形成。
    加上优化营商环境的“0”,让准入服务更高效、企业办事更便捷
    作为“放管服”改革的先行者,市市场监管局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巩固“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果,强化市(县)联动,努力为市场主体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营商环境。
    企业开办更加便利。联合市政数局、市公安局、市税务局设立企业开办专区,通过吉林省市场主体准入“e窗通”系统,将企业设立阶段营业执照、刻制公章、申领发票由3个工作日压缩到1个工作日,全面实现全市企业开办“5个一”: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采集、一套材料、一日办结,不断提高开办企业的便利程度;推出企业开办全免费、近似企业名称不审查、集群注册、住所登记承诺制等便利化措施,进一步破解市场准入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为企业减负松绑;大幅压缩市场监管领域行政许可办理时限,平均减少45%以上。
    登记服务更加优化。窗口工作人员转变服务理念,时刻以服务为己任,变被动为主动,变审批为服务,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改进工作作风。通过精政、简政,改进服务环节,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为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继续降低准入门槛,简化业务流程,降低管理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开展随时预约、即时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为各类企业登记及时提供工商法律法规咨询,并跟踪督办。同时,针对市场主体的不同需求,量身定制“三办”服务,全面推行登记注册重大项目“预约办”,提前介入,全程指导;外商投资企业“远程办”,外国的自然人投资者也无需到登记现场办理手续,通过“e窗通”系统实现远程数字签名、远程领取营业执照;个体工商户“即时办”,确保即来即办、当场办结。
    加上聚焦民生的“0”,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
    市场监管,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
    放心消费安民心。人民群众对消费品质、消费服务的追求,对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期望,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体现,也是市场监管部门的重要使命。全省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市市场监管局扎实、深入开展创建活动,成立由全市20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创建活动领导机构,并召开全市创建工作推进会议。在2019年首届“辽源城市节”期间,隆重召开“全市放心消费示范单位授牌”“示范街揭牌仪式”大会。2020年,通过在街区(商圈)、行业等更多领域广泛开展创建活动,推动创建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市创建省、市、县三级放心消费示范店(企业)312户、放心消费示范街(商圈)10个、放心消费示范行业4个。
    计量服务惠民生。把计量工作作为服务民生工作的切入点,开展眼镜制配、加油机、电子秤等计量监督检查,免费检验检测工作用计量器具10万余台件,调修1400余台件,打造各类诚信市场主体28个,完成各类监督检查128批次,查处各类计量纠纷48起,回应人民群众民生计量关切,广泛宣传计量法律法规和计量常识,提升公众对计量工作的理解、关注和认知度,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真诚答复解民意。积极办理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三年来,共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59件,面商面复率、满意率均达到100%。“12315”投诉举报平台共接收各类信息13594件。其中,咨询6994件、举报3823件、投诉2777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00余万元,做到了件件有回复、事事有回音。
    九万里风鹏正举,新征程砥砺初心。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市市场监管局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以“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用得放心、吃得放心”为工作目标,持续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把握“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理念,集成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产品质量监管、价格监管、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秩序规范等多项职能,运用许可、监管、执法、信用约束等多种手段,实施对市场主体及商品的“全链条”监管、涵盖生产流通消费的“全过程”监管、知识产权的“全口径”监管、质量认证检测的一体化监管,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数”说市场监管:
    截至2020年末,我市实有市场主体94177户,比2018年同期增长5.01%。其中,企业总量达到14403户,比2018年同期增长19.12%;个体工商户总量达到76570户,比2018年同期增长2.71%;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达到3204户,比2018年同期增长5.46%。
    2018年至2020年三年间,我市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显著增强。全市累计专利申请量达到1440件,累计专利授权量达到818件,分别较上个三年增长81.8%和85.5%。其中,2020年全市专利申请量为558件,全市专利授权量首次突破300件整数关口,达到398件,均创历史新高。全市累计商标申请量为5258件,累计商标注册量为3515件,分别较上个三年增长71.2%和79.1%。专利市场化运营能力明显提升。全市有效专利拥有量为1142件,较2017年底增长81.3%。其中,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70件,较2017年底增长了47.8%。全市有效注册商标量为7156件,较2017年底增长71.4%。有效专利拥有量、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和有效注册商标量等指标均创历史新高。拥有中国驰名商标9件,吉林省著名商标111件,注册地理标志商标3件,地理标志产品3个,在11个国家进行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21件。


    本版稿件、图片由本报记者 李及肃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