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城市“画师”的甘与苦

    谈起奉献,人们马上会想到军人、教师、医生、警察、环卫工人……然而,还有一个职业也许被你所忽略,他们就是辛辛苦苦、默默无闻的园林工人。今天,让我们一起——


感受城市“画师”的甘与苦

本报记者 田蓓蕾


    近两年,我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实施城市“双修”工程,在城市绿化、广场景观,特别是东辽河、仙人河岸带修复上做足“绿色”文章,让全市人民深切感受到一个“城在绿中、绿在城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推进的宜居环境已然呈现出来。而这城市绿荫的背后,每一株花、每一棵树、每一处绿都是园林工作者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来的,他们的默默付出与鲜艳的花朵和翠绿的树芽同样芬芳艳丽、醉人心田。
    仅有职工64人的市园林管理中心负责着市区4座公园、5处山林、2条景观带、6个游园、6个广场,以及绿地、花池、环岛、行道树的管理维护工作。面对人员少、工作量大、季节性强、技术要求高等难题,园林人上下齐心、合力攻坚,以“白+黑”“5+2”模式,一年四季顶风冒雨,不畏酷暑严寒,不断提升园林建设品质,为城市增添亮丽风景。
    看上去是粗糙活,实际要用绣花功
    春日的午后,已忙了一个冬天的园林中心苗木基地负责人刘光锐如往常一样,挨个花棚走一走看一看。经过近5个月的精心栽培,永康村24栋大棚里的孔雀草、角堇、凤仙、串红、天竺葵、大花海棠、非洲万寿菊等20多个品种的地栽花已竞相绽放,红粉紫橙蓝黄,色彩斑斓,香飘四溢。刘光锐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不禁高兴地念叨着:“小花已就绪,只等上街路。”
    每次幼苗运至基地,刘光锐和工人们都要经受一番考验:尽最大努力减少损耗,要让每棵幼苗在自己的手里活起来、长起来。
    由于幼苗种类多、数量大,栽种起来费时费力,特别是牵牛花幼苗,引进时只有2至3厘米高,又细又小、又嫩又薄,工人们得先把苗栽种在小营养钵里,劲儿稍微大一点点就折了。工人们只能全神贯注、小心翼翼地用镊子掐着叶片进行栽植,一个工人栽种一平方米最快也得20多分钟。长期从事这样的工作对人的心理和耐性是个严峻挑战。然而,他们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扮靓城市用着绣花功。
    要把幼苗呵护好,水分很重要。每人负责1000平方米幼苗浇水任务,工人要在三四十摄氏度高温潮湿的环境下,手提喷壶一壶一壶均匀地洒在幼苗上,反复蓄水、反复浇水。不知道他们在花棚里要走多少个来回,流多少汗水。工人每天得用大半天的时间,总洒水量达到七八吨,工人从花棚出来时就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
    生产期间,还要在所有幼苗30天左右完成施肥打药,提高植物营养水平和成活率;每天要监控大棚的温湿度,尤其是午间,工人们轮班看护,以防幼苗受日灼伤害;要利用好光和水分,控制幼苗开花时间,达到梯次开放效果;街路栽植前,要用机械化翻地松土,平整土地打垄造型,然后再按照设计一株一株进行搭配栽植;大棚管护是重中之重,冬日防雪、夏日防涝、春秋防风,还要适时维修大棚,有时遇到极端天气,为了保护好花卉苗木,工人们就彻夜看守或进行集中搬移……可见,每一株幼苗从育苗、装盆、摆放、通风、浇水、施肥、打药、拔草到开花后街路栽植……一道道工序下来,没有耐心细心是完不成的。用刘光锐的话说,看上去都是一些粗糙活儿,但实际上我们用的是绣花功夫。
    看得见的是城市的美丽,不知道的是工人的病痛
    人们眼中看到的常常是繁花锦树,哪里知道这些绿植美景是园林工人用执著的信念、不懈的努力,甚至是病痛换来的。
    由于长期在潮湿温热的花棚中,工人在风吹日炙下,每天坐小板凳或蹲着低头工作10余个小时,干完活站起来都费劲,只能用手撑着腰踉踉跄跄地站起来,捶捶背、扭扭脖子。虽然工作任务完成得“漂亮”,可身体却挺受“折磨”。久而久之,风湿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湿疹等疾病纷纷找上门来,中暑、过敏、感冒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园林管理中心副主任石秀丹说:“为了抢时抢工,我们机关的工作人员时常到基地帮忙栽植,一天下来就腰酸背痛直不起腰了,长期干身体真吃不消,有的工人不得不调整到其他岗位。工人患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的几率十有六七。”
    近两年,随着城市绿化美化工作力度加大,园林建设总面积也在不断增大。今年,仅花卉栽植数量就比去年翻了三番,达到1500万株。为减少成本,保证苗木种植适宜性、种类多样性,保质保量按时栽植到位,园林管理中心永康、古仙苗木生产基地39个花棚全部投入使用,生产用地面积达2.3万平方米。根据所栽幼苗不同,培育期需要60天至150天,基地从1月份开始分三批陆续播种生产,以保证不同时段花卉栽植的供给。
    时间紧、任务重。为了高质高效完成栽植任务,他们一直坚守岗位、默默奉献,不计较待遇、不讲条件,与疾病作斗争,痛并快乐着。
    “5+2”是常态,休假日是奢望
    “五一”期间,当人们沉浸在假日的欢乐中,龙山大街、仙城大街、向阳大路、西宁大路、东净街、向阳山广场、东辽河景观带、仙人河田家炳高中段绿地、北高速口等处的绿化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栽植时令花卉、灌木球、绿篱;填土、翻土、平整场地,为绿化美化做准备;进行浇水作业;维修树木支架……整个假期,园林工人忙得不亦乐乎。
    石秀丹说:“园林工作一天耽误不得,栽植前的准备千头万绪、栽植后的管护层见叠出,加上几轮栽植期没黑没白,园林工人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根本没有节假日的概念,忙起来在施工现场一天三餐吃盒饭都是常事儿。”
    为了适时有效栽种,各条街路、广场、景观带、绿地要在2月份开始进行翻土。过冬的土地又硬又实,工人们就拿镐刨,一刨一个小白点,带着厚手套都震得手疼。3月份开苗,陆续栽种乔木、灌木类绿植。5月份开始栽植时令花卉和草坪……截至5月12日,已栽植移植乔木7447株、灌木8287株,栽植横纹102万株、花卉410万株。
    周末还在大风中忙着修理行道树的园林中心南康养护大队队长王春说:“小树不修不直溜。我们的工作原则就是歇人不歇锯。”一个20人的养护大队要负责东辽河、仙人河近16万平方米景观带和岸上行道树的管理养护工作。每天所有工人都要不停地修剪绿植,即便这样,全部修剪下来也需要一个月。
    看着对面岸带修理后造型美观、绿意盎然的景观绿植,王春问道:“那些都是我们修剪造型的景观,怎么样、漂亮吗?”由于长期风吹日晒,肤色变得黝黑的王春已习惯了自己帽子和工作服上满是灰土的样子。他说:“我们跟农民一样,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水雨水经常打湿了衣服,然后干了又湿……为了提高岸带景观标准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我们甘愿做‘城市中的农民’,守护好家园的这片绿地。”
    栽植期,园林工人特盼阴天下雨,说雨天是栽花种草的好日子。
    这不,5月4日一早,园林工人“倾巢出动”,顶着雨开始栽植花卉和草坪。园林管理中心工程科科长王炳峰说:“阴雨天没有太阳,温度相对较低,对植物的蒸腾作用弱,花草失水少,容易成活。” 为了抢抓这种“好天气”,工人们从天亮一直忙到天黑,20多人仅花卉就栽种了6万多平方米。
    除了抢天气,还要抢时间。为了不影响交通秩序,园林中心采取错峰工作模式。
    东方广场需栽种的树木直径达20公分,一般的直径也有14公分,由于地理位置所限,需要上大型吊车作业,王炳峰就在晚上10点后带领工人进行栽种。天黑看不清,他们就用手电筒光线矫正树木栽种位置;怕噪音大,他们就用对讲机压低音量简短对话沟通。移植树木、栽树坨、回填、打水盘、浇水、支树架、修剪、处理伤口、上涂抹剂,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一直忙到第二天早上5点多。当晚10点,又继续栽种。在这种作业环境下,王炳峰同20名工人硬是将150棵银杏、蒙古栎、柳树的栽种任务按时顺利完成。
    甘苦作笔,园林工人犹如美的画师,用五颜六色勾勒城市的每一天。他们肩负绿色使命和美丽担当,致力改善人居生活环境、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用沾满花草馨香的双手带着辽源百姓走进时花织锦、绿树成荫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