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路上的辽源“蝶变”

改革路上的辽源“蝶变”
——辽源市“五大改革”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于蕾


    2019年,是辽源发展史上最为艰难的一年。面对全市经济总量和增速在全省市(州)排位倒退,“小”与“慢”成为了辽源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在巨大压力与重重阻碍之下,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深化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创新的不竭源泉。
    “2020年,我们步入了具有辽源特色的高质量转型发展新路”。时隔一年,辽源市委七届十次全会报告中,既清晰勾勒出了2020年辽源推动发展走过的艰难道路,也生动展示了“五大改革”所带来的辽源“蝶变”。


    思路:发展给出题目 改革做好文章


    改革总是出现在最艰难的时刻。2019年,辽源城市发展面临着传统产业引领能力弱化与特色产业支撑能力不足的双重挑战,体制机制不活与创新创业潜力释放不够的双重短板,引进外资外力外脑水平较低与内生发展动力较差的双重困境,供给链、生产链位于低端与市场紧缩、成本上升的双重制约,民生保障能力不强与人民群众诉求增多的双重考验。
    老问题犹在、新问题叠加,生态环境之危、经济下行之危、偿债能力之危相互叠加转换,长春、沈阳等省会城市的虹吸效应凸显,梅河口、公主岭等县级市高速赶超,辽源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迫切时刻,不改革就无法走出徘徊不前的怪圈,不改革一切危局、困局就无从破解。
    以思想引领行动,以行动践行思想。2019年10月,市委七届七次全会召开,会议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谋划地区改革发展思路上下功夫,在解决突出矛盾问题上下功夫,在激发基层改革创新活力上下功夫”的讲话精神,从“一个突出、五个双重、三个之危”困局入手,聚焦突出矛盾和问题,全面考虑本地情况的独特性、复杂性,正式提出以“优化营商环境、融资环境、政策环境、城市环境、干事环境”为抓手的“五大改革”。
    “改革是解决辽源历史遗留问题的金钥匙,也是扫除未来发展障碍的不二选择。”这就是市委七届七次全会为辽源发展给出的历史“答案”。


    行动:吹响改革号角 攒足信心底气


    企业发展慢、项目落地难、审批效率低,市场机制发育的土壤贫瘠,如何厚积培育市场机制的“沃土”?
    政府债务率超警戒线,全地区银行系统亏损,投资环境达到冰点,如何翻越融资难这座“冰山”?
    政策系统性不强、吸引力不够、执行不到位,政策环境的“板结层”从哪里破土?
    城市治理现代化程度低、功能不完善,资源型城市“先生产后生活”的沉疴如何施治?
    干事底气不足,改革信念不坚定,对改革没有热情、缺乏激情的“心理雾霾”如何驱散?
    察然后知,知才能行。2020年春,市委在10天时间内连续2次召开深改会,强力吹响深改号角。市委书记亲自挂帅,组织部长牵头抓总,分管市长分关把口,五大部门牵头负责,强力推动“五大改革”。在市委深改会、市政府常务会上,市委书记、市长领衔研究制定地区营商环境改革任务清单,克服财政资金紧张压力,新开工建设南部新城政务服务中心,深化“无差别综合窗口”改革;紧紧抓住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与东北地区金融机构合作机遇,完善政银保合作机制,推动组建职教集团、建投集团、生态集团等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积极对标浙江“亩产效益”评价模式,确立“由市场决定贡献、按贡献决定供给”的政策导向,出台辽源市企业综合评价体系;加快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以及配套规划,建立城市“双修”长效机制,全面实施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程,开展城市出口环境、违章建筑、市容秩序、交通秩序等专项整治;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担当不作为等突出问题,健全协调调度、专班推进、督查督办、考核激励问责等机制,建立差异化考核机制、容错纠错机制、“大督考”制度,实现管理精细化、考核差异化、督查常态化,营造人人想干事、人人敢干事的良好氛围。


    蝶变:发展活力释放 幸福指数攀升


    关键之年,必出关键之招;蹄疾步稳,方能谋深致远。
    2020年是辽源的“蝶变”之年。这一年,辽源市各级干部思想更加解放、改革共识更加凝聚,“五大改革”实现了由概念到实践、再到制度建设的过渡,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各类要素资源竞相涌流,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充分释放,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202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加10%以上,增速全省第一位。推进建设500万元以上项目327个,完成投资169亿元。成功吸引新希望集团、深商控股等30余户域外企业落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18亿元。日均新设企业6.82户,同比增长23.75%,新增小微企业同比增长8.7%。企业开办时间缩短到1个工作日,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审批压缩到50个工作日,辽源市九州磁录有限公司环保可降解包装项目,全程仅用时13天,创造了社会投资类项目审批新纪录。“最多跑一次”事项达97.7%,网上办事率达90.2%。市公积金服务效率全国领先,不动产登记在全省量化打分排名第一,全国信用综合排名上升67位。2020年,全市共争取抗疫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9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59.7亿元,同比增长5.4%。建投集团、生态集团、职教集团运行良好,健全投融资机制,城投集团开始实质性经营国有资产。成立注册资本金为2亿元的辽源建投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设立企业应急周转基金,进一步提高担保能力。由市委组织召开政银企对接会,搭建对接平台,为45户企业解决了11.2亿元的资金需求。2020年,《辽源市关于优化政策环境改革实施工业企业综合评价的意见》出台实施,“亩均论英雄”评价体系日益成熟。对“2115555”重点企业实行“一企一策”,解决了东北袜业园资产和债务过重、鑫达钢铁能耗强度过高、厚德食品上市、巨峰生化燃料乙醇生产指标、启星铝业改造扩能、利源精制破产重整、麦达斯轻合金战略合作、格致汽车等汽车零部件企业给一汽增加配套、富奥制泵分子公司设立、制药企业“两票制”体制下持续发展等问题。
    2020年,编制完成了辽源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13个,《辽源市河道垃圾管理条例》等7个立法项目进入立法程序。新增绿地35万平方米,敷设供热、燃气、供排水管网94.5公里,雨污分流改造21.4公里,36条市政路桥竣工通车。龙首山、东山公园加快建设,魁星楼等亮化工程全面竣工,辽河大路下穿、仙人河和东辽河城区段景观带建设得到广大市民“点赞”。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开展“走遍辽源”活动和城市出入口环境等12项专项整治,拆除违建46.5万平方米。启动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程,改造老旧小区43个,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仙人河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域内主要河流水质全部达标,东辽河河清出境断面历史性达到四类水体。科学实施“三百工程”,完成造林30.66万亩,治河42.7公里,建设高标准农田20万亩,修复裸露山体209处。2020年,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市委办、市政府办、市纪委监委等职能部门配合,市委督考委正式组建,大督考格局成型,以督促考、督考合一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年开展各类督查督导及督查调度33次,有力推动了“三早”项目、“河长制”等工作落实。制定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良性互动机制的意见》,在选人用人上大胆提拔使用敢于担当的优秀年轻干部,共提拔139名市管干部,其中45岁以下干部41人。
    “今年市委在经济工作中的主要精力重点抓改革。”市委书记柴伟在全市营商环境、开放合作、项目建设、经济运行大会上再次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将改革作为应对变局、开拓新局的重要抓手紧紧抓在手中。”又是一个春天,又一次强力吹响深化改革的号角。
    “我们要把握规律、提高能力,抓执行、抓落实、抓改革,解决活力不足、动力不强、潜力不深、能力不够的问题。”又是一个春天,又一次精准的“把脉问诊”。
    “‘十四五’期间要真正围绕‘一区、一地、一城、一谷、一镇’聚力打造,务求实实在在的成效,这是总的要求。”又是一个春天,又一个辽源版“改革规划”。
    如果说,2020年的春天是“辽源蝶变”的开始,那么,2021年的春天一定是辽源绚丽多彩、舞动飞扬的全新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