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吉林现代生态农业的辽源样板(三)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吉林现代生态农业的辽源样板(三)
围绕底色 突出特色
全力打造红色旅游小城镇
中共小四平镇委员会 小四平镇人民政府
小四平镇位于东丰县西南部,幅员面积214.3平方公里,下辖16个行政村、11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2万人。2019年,全市特色小城镇建设元年以来,小四平镇围绕“皇家鹿苑发祥地”的底色,突出大煎饼和干豆腐等农特产品的特色,全力打造“将军故里”和“金红苹果之乡”红色旅游小城镇,被评“吉林省特色旅游名镇”。
注重做好顶层设计,有力筑牢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按照市委要求,小四平镇聚焦特色发展方向,实行专人、专班、专门、专责,2名副县级领导下沉包保,围绕打造特色旅游小城镇“一个核心”,突出梅河流域和柳西公路线“两条主线”,注重服务能力、农居整治、基础设施“三个提升”,壮大金红苹果、鹿产品、特色副食、柞蚕养殖“四个产业”,打造皇家鹿苑、大顶山、一面山花谷、古年水库、将军故里5个品牌,实行“清单化、图表化、手册化、模板化、机制化”闭环推进。
注重多头同步推进,科学构建旅游产业发展格局。统筹谋划了以解方将军纪念馆为主的红色游,以皇家鹿苑博物馆为主的历史文化游,以大顶山、杜鹃花谷为主的生态游,以金红苹果为主的特色采摘游和以农家乐为主的休闲游,着力构建了资源有效聚合、多头同步推进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2020年,相继启动实施了红色教育基地项目、皇家鹿苑乡村博物馆项目以及景区周边基础设施建设等11个重点项目,累计投资5650万元。同时,连续4年成功举办杜鹃花谷赏花游活动以及金红苹果春季赏花、秋季采摘游活动,累计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旅游产业正在加速崛起。这些项目和活动已成为小四平镇旅游乃至辽源旅游的金字招牌。小四平镇四平村被国家农业农村部列为“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注重发展特色产业,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发展优势。坚持把发展特色产业与发展旅游产业有效衔接,深度开发特色农产品资源,全力以赴推动金红苹果、梅花鹿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目前,全镇金红苹果栽植规模达到110万株、1000余公顷,产值可达3000余万元,小四平金红苹果成功申请“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梅花鹿存栏1500多头,梅花鹿产值达到750万元左右。以煎饼、干豆腐、大榛子、柞蚕、野生山菜为主的特色农产品也销往全国各地,产值达到1000余万元,并与吉林省农科院签订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村(镇)共建协议,切实为全镇产业振兴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下一步,小四平镇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农村工作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准正确政治方向,紧紧抓住重大历史机遇,以功成不必在我的革命精神和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全力以赴推动特色旅游小城镇建设,以实际行动推动乡村振兴实现更大突破。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中共辽河源镇委员会 辽河源镇人民政府
辽河源镇作为东辽河发源地、市区饮用水水源地、辽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全国生态农业特色小镇,肩负着树立生态环保标杆和率先实现乡村振兴的双重使命。
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
近年来,辽河源镇积极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全面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路网、渠网、河网、田网、林网,改善农田小气候,增强种植业防洪抗旱能力。“十三五”期间,辽河源镇争取基本农田建设资金累计近3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8.5万亩,占全部基本农田(19.6万亩)的94.4%,为农业稳定高产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辽河源镇持续关注黑土地保护工作,在科技园区内建立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点,支持旅美土壤学博士张朝晖带领翠京元农业研究院进行土壤微生物改良2万亩。
抢抓生态环保项目,引导农牧行业健康发展
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帮助下,辽河源镇积极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和环保健康养殖,着力破解种植业、养殖业环保瓶颈,努力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在种植业方面,中德园区集中流转耕地6.4万亩,引进市中医院、翠京元、东艺集团、磐石龙丰、佳焱农业等企事业单位12家,开发甜糯玉米、有机杂粮、绿色水稻、工业大麻、中药种植、食用百合、柞蚕涵养林等万亩有机种植项目7个,年减少化肥使用量3000吨、农药使用量20吨。在养殖业方面,推行绿色健康养殖,严控畜禽粪污排放,加强养殖业规范化管理,配齐健康养殖基础设施,建成储粪池、沼气池等畜禽粪污处理设施203处,有机肥厂1座(可年产有机肥3万吨);积极探索农牧循环生产模式,引导庭院养殖户将畜禽粪污进行堆肥无害化处理和还田利用。
坚持科技兴农战略,提高生态农业科技含量
辽河源镇坚持科技兴农理念,通过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为科研机构提供基地、合作申报科研项目、示范推广科技成果等方式,不断深化与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省农科院、吉林农大等科研院校的交流合作,邀请40多位教授、研究员级别专家来镇考察,合作开展农业研究300余项,并建成占地1100亩的中国科学院辽河源生态农业研究与示范基地(工程实验室)。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旅产业融合发展
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健康发展使辽河源的水更清、山更绿、景更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辽河源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乡村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基础。以吉林省星源旅游度假有限公司为投资建设主体,积极布局生态旅游产业,谋划实施了稻田生态文化体验基地、田雨·德国风情小镇、东辽河寻源之旅等9大文旅项目,争取建设资金6000多万元。
坚定绿色发展理念,凝练生态农业发展方向
“十四五”期间,辽河源镇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力以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化生态农业研究与示范基地的角色定位,继续为农业新品种展示、新技术应用、新理念研发提供广阔平台,扩大农业投资规模,补齐农产品产业链,擦亮中国北方生态农业示范区的金字招牌。以智慧农业示范镇创建为契机,以东艺万亩稻田、中科院数码农场为试点,构建智慧农业物联网平台和大数据中心,提升农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发展生态旅游,积极打造以“安北梨花谷—辽河稻田风光—康宁大榆树—英武德国小镇—中科院科研基地—大架山果蔬采摘”为主线的辽河源生态观光旅游专线。
优化资源配置 激发内生动力
坚持规划引领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中共渭津镇委员会 渭津镇人民政府
渭津镇位于东辽县东南部,距东辽县城30公里,幅员面积192平方公里。近年来,渭津镇坚持“工业强镇、产业引领”的发展原则,科学决策抓重点,改进方法抓难点,齐心合力抓热点,攻坚克难抓亮点,力促工业经济上水平、出成效、创特色。
渭津镇共有企业40余户,河口工业园区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现有企业8户,东岳重工、鑫辉药业、轩鹤饮品、金刚水泥等企业纷纷落户。初步形成了以机械加工、生物制药、饮料制造、建筑建材四大支柱产业。2020年,镇域生产总值38.3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亿元,实现税收7500万元,占全县税收总额的26%,农民人均纯收入1710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9500元。被评为辽源市唯一的国家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吉林省“工业小区”、吉林省配套改革“十强镇”、吉林省经济改革“中心镇”、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镇”、国家城镇化建设“重点镇”。
对标新高度、明确新思路,突出一个高标准建设规划
委托浙江经略设计公司编制《渭津镇特色小城镇规划》,就特色小城镇建设、产业、文化、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等进行专项规划。目前,经过几轮和编制单位实地踏查论证,规划的思路更加清晰、更加完善。明确以完善镇区中部核心功能为“一核”,以发展303国道、渭磐线和渭山线沿线产业为“两轴”,壮大以建筑产业园区、河口工业园区、农副产品加工园区为目标的“三区”总体发展格局。
实施新举措、取得新发展,打造一个现代化产业集群
建设特色小镇必须要有产业作支撑。渭津镇将立足现有产业资源,主动融入全市“2115555”产业布局,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今年,将重点推动鑫石玻璃纤维年产5000吨高性能玻璃纤维项目,改造利用宏达特种设备原有厂房,建成玻璃纤维拉丝车间、捻线车间、成品包装车间和织布车间等四个主要车间。深入推进格林兰德工业危废彻底减量化、无害化处置,轩鹤啤酒饮料24000瓶/小时瓶装生产线,鑫辉药业收购德瑞药业认证生产等项目,以东北首家的玻璃丝纤维项目建设玻璃丝纤维产业园,带动全镇传统工业产业转型发展,力争一年有规模、两年可达产、五年建集群。同时,充分发挥工业反哺农业作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绿色蔬菜等棚室经济,打造休闲民宿采摘基地。
创造新风貌、构筑新环境,打造一个特色化生活空间
建设特色小镇离不开完备的基础设施配套和优美整洁的人居环境。渭津镇着眼增强承载功能,持续整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积极提高城镇品质。目前,四梅铁路、集阿公路、集双高速均在镇内通过。全镇20个村均实现“村村通”水泥路,镇区内道路总长6.5公里,已初具小城市规模。正在建设的津水名苑和津旺新城两个小区20万平方米,可解决2500户7000多人入住。项目完成后,将及时整理土地指标,启动征地拆迁工作,建设津水公园、文化广场。实施镇区自来水入户工程,结束渭津城镇居民吃“透河水”的历史。统一设计、重新打造镇区楼体外立面改造,形成风格统一、特点鲜明、功能完善、品质突出的现代化特色小镇。渭津镇将在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继续发扬大胆创业、勇为人先的拼搏精神,将渭津打造成辽源工业“第一镇”。
本版稿件、图片由本报记者 李及肃 摄影报道
本版策划 李及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