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吉林现代生态农业的辽源样板(二)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吉林现代生态农业的辽源样板(二)


突出特色创新实践  全力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市农业农村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首要任务是推进产业振兴。农业农村部门将积极牵头协调,加强指导服务,与县(区)合力打好产业兴旺“组合拳”。
    抓调整,优产业
    千条理万条理,农民增收是硬道理。全市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不到全省5%,既要落实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又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农业部门将围绕粮食生产功能区调优、非粮食生产功能区调特持续发力。
    在以基本农田为主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将玉米、水稻、杂粮产业调优。依托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垦丰吉东种业,推广优良品种,实行标准化生产,发展绿色有机粮食产业。依托金展食品、金洲现代农业等经营主体,发展糯玉米、甜玉米,打造玉米黄金名片。依托吉米飘香、鑫源米业等经营主体,发展绿色有机水稻,打造水稻白金名片。依托景辉家庭农场、兴盛家庭农场、农投生态食品公司等经营主体,打造杂粮彩金名片。
    在非粮食生产功能区,包括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重点发展禽蛋、梅花鹿、东辽黑猪、食用菌、柞蚕、林果6大特色产业。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打破区域界限,强化政策扶持,强化主体培育,强化项目支撑,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数乡一业”“一县一特”的发展格局。
    抓龙头,强产业
    既要优化环境引龙头,又要壮大规模育龙头,更要让工商资本当龙头。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为乡村产业注入源头活水。六禾农业、吉米飘香、正旭食用菌、金洲现代农业是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生动实践。继续支持有实力的工商资本“上山下乡”,建基地、办加工、搞物流,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等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将千家万户小农户,带入千变万化大市场。
    抓园区,聚产业
    现代农业园区是要素集聚的重要平台,是三产融合的有效载体,也是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将依托东丰国际梅花鹿创投园、六禾现代农业产业园、三合乡果仁加工园、东辽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辽河源生态农业示范园、金州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龙山区玉米精深加工园、西安区蒲公英产业园等园区,推动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优势产业向园区集中,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抓典型,带产业
    典型引领方向,榜样就是力量。大力宣传推广东辽县朝阳村、龙山区永治村三产融合壮大村集体经济,华宇家庭农场、有道农业发展循环农业,金州乡大度村、灯塔镇碾山村由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东丰博瑞合作社、玉华合作社土地托管等各类典型,让农民从典型身上看到实惠,用农民身边的典型引导农民,帮助农民开眼界、长见识、换脑筋,解决农民不想干、不会干、不敢干的问题,激发农民发家致富的热情,让“盆景”变“风景”,让“一马当先”变“万马奔腾”。
    抓品牌,兴产业
    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实力。将持续培育一批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积极组织东辽黑猪、东丰羊肚菌、东丰蓝莓、龙山食用菌申报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东丰梅花鹿、东辽柞蚕申报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继续培育一批金翼蛋品、吉米飘香这样的企业品牌,继续培育一批蟹稻米、够够购这样的产品品牌。利用域内外展会、网络媒体、农村电商等平台,加大品牌农产品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培育品牌优势,放大品牌效应。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打好种业翻身仗
市农科院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直相关部门的有力指导和鼎力支持下,市农科院充分发挥种源培育主力军作用,为辽源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坚持藏粮于技、科技兴农,采取常规育种技术和新兴单倍体育种技术相结合创制突破性玉米种质资源,实行南北穿梭育种,育种效率全面提升,累计转化科技成果10余项,选育“吉东”“辽科”“辽玉”“吉程”“垦吉”系列玉米新品种40余个,“辽科38”“辽玉1号”等玉米新品种助力农民增收致富,“辽科38”目前在吉林省东南部半山区辽源、通化、吉林及长春部分地区表现突出,具有高产优质、脱水快、抗穗腐、容重高、好卖粮等优点,是吉林省玉米主推品种之一。“辽玉1号”是2020年通过吉林省审定的玉米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米质好、高抗倒伏,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吉东”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农科院先后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
    2021年,市农科院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1号文件精神,以振兴民族种业为己任,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努力在辽源农业现代化发展中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
    加强资源创新。玉米育种要想取得大的突破,必须要以新的种质资源为基础,强化核心自交系的选育。所以要在广泛搜集国内外种质资源的基础上,以抗倒、优质、广适、多抗为主要育种目标,根据杂优模式循回改良选系,挖掘优良基因,创制优异种质资源,在此基础上选育突破性玉米新品种。
    强化技术攻关。在继续发挥常规育种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科院先进生物育种实验室优势,加强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应用研究,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合作,深化抗虫、抗除草剂、抗旱等基因挖掘利用,着力提升育种效率和水平。“十四五”期间,力争通过国家审定玉米新品种2个以上,通过省级审定玉米新品种8个以上。
    建强科技平台。进一步加强海南和北方科研基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有关品种研发的科研项目,落实国家、省级农作物品种区试验任务,参加国家和省级新品种筛选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机收试验品种48个。通过南繁北育加快玉米种质资源创新和突破性新品种的选育进程。
    创新服务机制。着力构建以科技项目、试验示范基地、科技专家为核心的公益性综合服务体系,发挥农科院与垦丰吉东种业搭建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作用,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加强试验基地科技成果展示示范,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年内培训农民5000人次以上。探索辽源地区玉米绿色种植模式,提升高产、绿色、增效的实际效果。
    增强科研力量。立足破解原创性种质资源少、同质化严重等种源“卡脖子”技术,探索建立与省内外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合作机制,着实选送培育、人才引进等措施,实行柔性引才、合作研发等办法,不断提升农科院科技人员专业素质,增强自主研发能力。
    加强资源管理。对标种质资源保护要求,进一步加强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和综合评价,对现有5000余份玉米基础材料进行整理归类,落实国家种质资源保护标准,深度挖掘优良基因,加快创制优异种质资源。




统筹谋划聚焦重点  推进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市林业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林业事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体现林业担当和作为的平台。市林业局将服务大局、抢抓机遇、真抓实干,为实施乡村振兴打好林业基础。
    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视察吉林过程中,每次都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省委、省政府把吉林的绿水青山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资本和底气。市委七届十次全会强调,根据辽源低山丘陵的原真性和整体性,坚定“两山”理念,全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探索一条辽源特色“两山”实践和保护黑土地之路。为此,今年市林业局将把林业产业发展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
    以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深入开展国土绿化,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价值转化的有效途径,集聚资源、资本、林地等要素,壮大林业产业经济,释放生态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形成对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支撑。巩固提升植树造林、种苗花卉、经济林培育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实现具有辽源特色的生态林业产业发展格局。
    将红松培育成撬动我市林业产业的新支点。利用皆伐、抚育间伐、择伐等手段给培育红松经济林释放空间,通过迹地更新、冠下造林、改培等方式快速扩大红松林面积,应用高枝嫁接矮化丰产技术,提早实现红松经济林经济效益,将红松培育成撬动我市林业经济的新支点,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实现乡村生态宜居。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林业肩负着重要使命。为此,将科学规划,推进植树造林、生态修复、资源保护,进而增强碳汇能力。再现乡村原生态自然风貌,让广大乡村生态宜居,推动辽源由“绿”向“美”提档升级。围绕“一树、一果、一花、一草”,做好“一地一品”特色文章,实现乡村庭院四季花果飘香。继续发展东辽县红叶岭、鴜鹭湖、乌龙山、辽河源头等为主生态观光为一体的休闲生态旅游。




保护黑土地  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中科院东北地理农业与生态研究所


    黑土地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资源,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20年7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2020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自此,黑土地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
    200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07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走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强调高效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通过绿色发展促进经济水平提升。
    实施黑土地保护与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实际上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可以实现生态美与经济富同频共振。
    2016年9月12日,中科院东北地理所与辽源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生态辽源发展战略。
    2017年3月31日,中科院东北地理所与东辽县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共建“中科院辽河源生态农业研究与示范基地”。依托于辽河源基地,2019年,中国科学院批复建立“中国科学院辽河源水源地生态农业工程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几年来,中科院东北地理农业与生态研究所联合辽源市委、市政府,东辽县委、县政府,集成中国科学院系统多家单位的技术优势,综合分析东辽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多个生态要素,整体推进生态修复与保护,在退化黑土修复、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水源涵养林质量提升、林下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入湖湿地与河道植被恢复、高精遥感精确监测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尤其是为市委、市政府2019年启动实施的“三百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与技术支撑,为构建稳定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提供了科学样板。
    下一步,中科院东北地理农业与生态研究所将持续增加院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联合中科院系统的相关研究所,围绕黑土地保护与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增强战略意识,主动服务地方发展。围绕辽源市委、市政府,东辽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与发展战略,加强顶层设计与综合谋划,重点瞄准黑土地保护与生态农业发展,开展更为系统的核心关键技术示范推广与展示,推动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着力推进黑土地保护与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为实现辽源市委、市政府制定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生态辽源的发展战略增效赋能。
    突出工作重点,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坡耕地退耕还林与林下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示范;矮秆密植作物为主体的粮豆轮作模式示范;面源污染多级过滤综合治理技术模式示范;生态高值特色经济作物高效生产模式示范;生态农产品统一品牌打造与企业化运作;智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示范;万亩级退化黑土地修复与保育模式示范;黑土区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示范;积极参与中国科学院联合东北四省一区启动的“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积极参与中国科学院与吉林省等省区正在积极推进的“黑土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
    推进基地建设,强化技术示范引领。不忘把辽河源基地建成中科院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初心,增加院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综合集成示范展示中科院的生态农业创新成果,形成系统性、持续性、高效性黑土地保护与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解决方案,促进中科院技术成果向地方转化,加速发展以高效生态农业为主导的农村经济,实现辽源农业的政治、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协调与统一。



现代农业园区内大型农机正在作业


市农科院水稻智能化育秧基地

全民植树,让林业产业发展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实施黑土地保护与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实现生态美与经济富同频共振


    本版稿件、图片由本报记者 李及肃 摄影报道  
    本版策划 李及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