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劳动的样子真美

    劳动收获快乐,奉献实现价值——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谨以此版献给在辽源高质量转型发展中的劳动者


你劳动的样子真美


    伴随着情深意暖的春风、流溢飘香的花海,我们迎来了“五一”国际劳动节。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来自各行各业的辛勤劳动者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足迹。劳动是最美的,带有泥土的香味、带有收获的喜悦;劳动是最真实的,饱含岁月的磨练、印有过往的痕迹;劳动是最神圣的,强大着你的内心、威武着你的尊严;劳动是最智慧的,甄别人世间的善恶,激励万物,博大而包容。劳动没有贫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劳动就像是一首歌,每一个劳动的瞬间和成果就是一个美丽音符,流淌在指尖,徜徉在每个人的脸上。劳动是生命中快乐的源泉,每一天带着你飞翔,也时时让你对生活感恩、致敬。无论你是哪行哪业的劳动者,你劳动的样子都很美!




畅通城市血脉的“巡逻兵”


    4月23日早晨,在人民大街与泰安大路交汇的十字路口,市交警支队西安大队一中队中队长范灿铭正在执勤,为雨天出行的司机指挥交通。范灿铭说:“顶雨冒雪执勤是交警工作的常态,越是气候恶劣的天气,越需要交警在路面指挥交通,以保障城市交通环境的安全畅通。”待市民出行的早高峰结束后,他就要开始路面动态巡逻,及时处理和纠正路段上的交通违章行为,维持路边的停车秩序。作为一名交通警察,每天从7时至17时在路面执勤,晚上还要不定时开展抽查酒驾、醉驾等工作。范灿铭和同志们早已习惯了这种忙碌的工作状态,而辽源良好的城市交通环境,少不了全市交警同志们坚守岗位、尽职尽责的辛勤付出。




穿梭在城市中的“公交玫瑰”


    4月27日9时,公交车司机王明辉正抓紧时间打扫车内卫生。每天凌晨4时左右,她就要起床梳洗准备上班,忙的时候晚上六七点才能下班,每天都要往返于城市之间,把乘客们安全地运送到各个站点。公交车运行,安全是第一位。由于乘坐公交车的大部分乘客都是老年人,他们不仅行动不便,而且一些老年人喜欢在行车时突然换座位。为保障他们的乘车安全,王明辉不仅每次停车和启动时都格外注意他们的动作,在平时转弯和刹车时都要瞄着点后视镜,时刻注意车上老人们是否都坐稳在位置上。作为一名有着十多年从业经验的公交司机,王明辉以女性特有的细心和温柔为出行的市民提供着贴心的服务,也赢得了乘客们的真心称赞。




打通城市水网的“清道夫”


    4月23日中午,在福镇大路与福兴街交汇处,辽源市水务集团人工清掏班的三位工作人员正在班长张莉的带领下,忙着清掏排水井里的淤泥和垃圾。作为市水务集团排水维护队的成员,他们承担着全市200多公里排水管网、2万多座排水井、12座沉砂池和2000多米明沟、盖板涵等排水设施的维护,以及汛期突发的路面积水外排、低洼地带积水疏通和强排等工作。为不影响行人和车辆通行,清掏班的工人们每天从凌晨4时就开始清掏工作,平均清掏一个排水井要半个小时左右,基本一天要清理二十多个排水井,如果遇到难以清理的排水井,甚至要在井内泡上一个多小时。在排水维护队的努力下,辽源的城市排水系统得以畅通工作,尤其是随着城市水污分流工程建成后,即使在汛期高强度降雨的情况下,也没有因为积水过多而影响市民的正常出行。




守护健康的白衣天使


    34岁的高红丽是辽源市中医院手足踝血管外科护士长。2012年,从南方医院回到家乡,在辽源市中医院继续从事她热爱的护士工作。在这9年里,她先后在神经内科、肿瘤科、重症监护室(ICU)、手足踝血管外科做医护工作。2020年,她和万千同行一样,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毅然冲到最危险的武汉抗议前线。高红丽说,医护工作者虽然回避不了生老病死,但他们却见不得人间疾苦,每次看到患者承受着各种病痛,他们的心都隐隐作痛。所以身为护士,她和同事们都是尽最大努力照顾着每位患者。打针吃药是最简单的工作,有重症患者吃喝拉撒,她们都全情去做。每当患者转危为安,她们就有说不出的成就感。




为幸福坚守的建筑工


    4月27日,天空下着小雨,而龙山区连阳路小学综合楼项目工地却是一派繁忙景象。为了确保施工进度,工地上的工人们专注地忙着各自的活儿。36岁的周立付是该项目承建单位辽源市宏兴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的建筑工人。20岁那年,他开始学习木工。学成之后,正式走上了建筑之路,一干就是16年。记者采访时,他正在搬运石膏板。他说,连阳路小学这个项目预计今年9月份竣工。这期间,基本没有休息日,不然就会延误工期、影响施工进度。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安全和施工进度并重。做建筑工人虽然辛苦,但收入也比较可观,为了城市的建设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毫无怨言。




自信勇敢的新产业工人


    现年46岁的杨秀利有一个可以承揽各种户外广告安装的工作队,年收入20万元左右,算是广告安装领域比较成功的从业者。虽然现在有车、有房、有存款,但杨秀利却丝毫没有自满,反而越来越勤奋努力。他说:无论何时何地,我都记得我曾是个农民。人不能忘本,我的根永远在龙山区寿山镇六间村。2006年,为了让体弱多病的妻子和上学的女儿过更好的生活,杨秀利到市内打工,先后做过力工、木工、摩的、保洁工、广告公司安装工,只要能挣钱,再苦再累他也干。2010年以后,他开始带着几个农民兄弟单干,于是就有了如今的户外广告安装队。现在,学财会的女儿即将大学毕业,妻子的身体也逐渐好转,全家日子越过越甜。




文明窗口的热情微笑


    4月27上午,在市政务大厅5楼的企业登记注册窗口,几位前来办理企业注册业务的市民正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利用“e窗通”进行自助注册申请的操作。作为企业注册登记的受理人员,荣旭阳虽然因生病有些嗓子疼,却仍面带笑容地给来办理业务的市民讲解申请事项。她每日的工作除了为来窗口办理业务的市民服务,还要对网络上的注册申请进行审核。最忙的时候,荣旭阳不仅要受理前来办理业务的市民申请,还要一边进行网络申请审核,一边用电话远程指导注册不合格的申请人如何操作。有时为了给外地来的人员及时办理好业务,他们会开通绿色通道,主动进行延时服务,中午吃不上饭,晚上不能及时下班都是常事。荣旭阳说:“我们是联系政府部门和百姓的重要窗口,就应该为辽源市民提供便捷高效、热情周到的服务。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能不断增强辽源人民的幸福感。”




保障配电安全的“护电使者”


    1996年出生的张哲瑀来自四平市梨树县,2018年从吉林化工学院毕业后,通过国网系统招聘考试进入辽源供电公司检修分公司,成为一名配电运检工人。虽然工作仅3年,但他已经参加过10余次国网辽源供电公司举办的“QC活动”“班组大讲堂”“班组骨干培训”等活动并取得较优秀的成绩。工作期间,张哲瑀参与计划停电及线路改造20余次,参与处理高压线路故障50余起,处理“95598”报修转办低压故障600余起。“五一”前夕,应公司要求,张哲瑀对书香园小区门前供电线路设备进行红外测温巡视检查,对运维查漏补缺,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提前对辖区内供电线路、配电设施进行拉网式巡视、排查和维护,对重点和重载线路设备进行红外测温,发现隐患及时消除,保障节假日期间龙山区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美丽辽源的“幕后园丁”


    40岁的刘光锐是市园林管理中心的花卉培育师,1998年参加工作,至今已有23个年头。听起来不算特殊的工作,但他和他的同事们却“冬干三九、夏干三伏”,只要有城市印记的地方就有园林人。冬天,他们以雪为令,公园里、栈道上只要有雪就立刻清扫。夏天,他们更是因工作繁忙而无暇顾及家人,在岗位上连续十几个小时都是家常便饭。刘光锐是中心苗木基地负责人,掌管全市4个苗木基地的40个温室大棚,每天卷帘、放风、浇水、拔草……周而复始、乐此不疲。4月23日,记者走进永康苗木基地培育大棚里,他正在和同事们专注地拔草。他告诉记者,大棚里这些小苗正是每年春夏秋扮靓辽源街路绿地的鲜花和绿植的“前身”。他们根据城市绿化的需求引进种苗,然后再将二三厘米的小嫩芽栽植到大棚里继续生长,长到一定程度才能栽到指定地点,最后才是我们在城市里看到的各种绿植美花。




勤劳种出的“幸福菜”


    午夜12时,龙山区工农乡向阳村六组村民王丽杰的丈夫已经载着妻子割下捆绑好的蒜苗进城销售了。凌晨4时,王丽杰已经来到自家的蒜苗大棚,熟练地用镰刀将蒜苗沿地割起,捆绑后整齐摆放。今年49岁的王丽杰和丈夫种植蒜苗已经20多年。从起初的“门外汉”到现在的“行家里手”,其中经历有苦有甜。如今,王丽杰家的大棚种植面积已达800平方米,年纯收入有20多万元。虽然收入可观,但也着实辛苦,一年365天,周而复始地种菜、收菜、卖菜,除夕夜都要进棚。她告诉记者,在向阳村六组,几乎家家都有蔬菜大棚,加起来差不多得有100来个。北方常见的蔬菜在这里基本都有种,也正是因为这些蔬菜大棚,让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甜。




用双手织出美好生活


    4月27日上午,在吉林省东北袜业园织袜有限公司一厂的织造一车间,挡车女工赵红娟在她负责的十台织袜机间来回操作着。赵红娟家住安恕镇泉眼村,家里有十六亩土地,每年种地收入也就一万元左右。为补贴家用,赵红娟在村里的小袜厂打工,每天的工作就是给袜子缝头,一干就是一整天。小袜厂的经营状态不稳定,有时活儿多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有时一两个月都没活儿干,也赚不了几个钱。后来赵红娟跟着村里人到东北袜业园的织袜厂打工,经过厂里培训合格后,成为一名挡车女工。由于工作优秀、收入稳定,赵红娟一人的收入已经足够家里的开销,她不仅攒钱买了辆车开着上下班,还和丈夫商量好将他的工资存起来,给正读初三的儿子留着将来上学用。认真工作的赵红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属于她和家人的美好未来。




简单的劳动  伟大的职业


    4月23日上午,在十四中对过垃圾中转站内,环卫工人王宝有正顶着小雨飞快地往垃圾压缩箱里填装垃圾,因为此时在他身后还有很多环卫工人推着一车车的垃圾,在雨中排队等待着。作为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王宝有主要负责站前市场小区中4栋居民楼的卫生环境清理,以及清理周边6个垃圾箱内的垃圾,每天至少要清运4车的生活垃圾。他早晨6时左右来到小区内,就像“蚂蚁搬家”一样,用手推车一趟趟地将这些垃圾运送至十四中的垃圾中转站。从清晨到日暮,环卫工人的橘色身影点缀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正因为他们默默无闻地努力清洁城市,才有了今日辽源城市环境的整洁干净。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超 刘红娇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刘鹰 王彦雨 魏立军 吴培民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