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党的百年奋斗史书党的儿女家国情(四)

忆党的百年奋斗史书党的儿女家国情(四)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正是因为坚守这个初心和使命,才一直激励和鞭策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栉风沐雨、砥砺奋进。作为拥有9100多万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又一个惊天动地的奇迹。今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百年大党恰是风华正茂,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我们想通过一个个朴实无华却能打动人心的党员故事展现平凡之中的伟大,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本色。




一名老党员的信仰和力量
——记东辽县榆泉村老党员焦连芝


    焦连芝,今年75岁,东辽县建安镇榆泉村人。1991年7月1日,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至今已有30年党龄,曾担任建安镇榆泉村妇女主任,任职期间被评为“三八”红旗手,担任两届县人大代表。
    焦连芝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离任后,本应在子女身边享受天伦之乐,可她心里却惦记着村里,每次村里开展组织生活,她都积极参加,为村上各项工作谏言献策。近几年,年纪大了,腿脚不太方便,为了更好地参加组织生活,她购买一辆三轮车,每次开展活动都骑着小车早早来到村部。虽然年纪大了,但她一直牢记入党誓词,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发挥老党员政治优势、经验优势,为年轻党员作出了表率。
    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个人的心。通过新闻了解疫情,焦连芝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得知镇党委组织全镇党员为武汉捐款的消息后,她主动联系党支部书记,为疫区捐款1000元,希望能为疫情防控工作尽点绵薄之力。榆泉村党支部书记考虑到她年龄较大,对她说:“本次捐款自愿,原则上不超过100元,不捐这么多也可以。”可焦连芝却说:“我作为一名党员,年纪虽大,不能和年轻党员一起坚守防控一线,但也不能光看着。国家培养我这么多年,现在国家有难了,我得力所能及地做点儿啥,希望国家能早日渡过难关。雷锋同志曾说过: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我认为好事不论大小,只要能够帮助到身边的人,那我就很开心。”她为贫困户送过米面油、为房屋烧毁的残疾人捐过款、为搬柴离屯的村民送去雪糕和矿泉水、为修地道的外地工人送自家种的小菜。有一次外地的工程队为村上修路,外面骄阳似火,焦连芝看到施工人员十分辛苦,就自掏腰包,为大家送水、送雪糕。一来二去,大家就跟她熟络起来,有人问她:“您这老给大家送水,是信佛还是信教呀?”她笑笑说:“我不信佛也不信教,我信中国共产党,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大家听后,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多年来,焦连芝一直保持着信仰的坚定和纯粹,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履行着党员义务、证明信仰的力量。




“要为中国梦注入不竭动力”
——记东辽县尚义村老党员范先成


    范先成出生于1937年的那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自出生就跟随父母每天过着胆战心惊的日子。他们那个年代没有快乐的童年,没有衣食无忧的生活,更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每天只要听不到枪声就是最幸福的日子。
    新中国成立,让百姓看到了希望,让人民成为当家做主的主人,这让范先成从心底萌生了入党的念头,发誓要成为像毛主席那样的共产党人。
    时间过得很快,范先成从原来的懵懂少年成为了20多岁的小伙子,向党组织递交了他的第一份入党申请书,他认为作为一名党员,在思想和言行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通过实际工作和生活,团结、影响和带动身边的同志。如果说党员有什么超越常人的地方,那就是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宗旨就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范先成开始用党的纪律来严格要求自己。在接受考察的4年时间里,他先后向党组织递交了3份入党申请书,1961年的6月16日,他面向庄严的党旗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1966年,范先成担任尚义大队的会计一职,他更加认识到遵守党的纪律的重要性。他严于律己,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认真做事、踏实做人,为党和人民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共产党员,范先成坚持全天候的学习。
    在建党10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范先成说:“我感到无比的幸运,希望我把我的入党初心讲述给大家,能让大家都融入到我们党的发展历程中,让我们这些共产党人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不竭的动力。”




老兵书写家国情怀
——记东辽县安中村老党员郑全有


    说起共产党员,也许在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战争年代的邱少云、黄继光,和平年代的雷锋、焦裕禄,他们用自己不平凡的人生书写着共产党员雄阔篇章。在我们身边也有着许许多多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默默奉献,在平凡中实现自我价值。
    他叫郑全有,家住辽河源镇安中村一组,现年96周岁,抗美援朝的老兵,1949年土改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参军,在42军126师378团2营6连当战士,在清源县集训两个月,11月份赴朝鲜战场。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采取运动战为主与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方式连续发动了5次战役。郑全有说:“记得有一次部队在村庄修整,敌机来扫荡,飞机从头顶飞过,我们的帽子都被刮跑了。我们战士都纹丝不动,一趴就是一天一夜,敌人密集的炮弹落在阵地上,炮弹的爆炸声和子弹尖锐的呼啸声响成一片,铁片、树枝、石块、弹片横飞。美军以为可以轻易占领高地。随着一声令下,我们的重机枪先开火,颗颗手榴弹准确地在敌人阵地里爆炸,敌人笨拙的身躯一片片地倒下,敌人一次次进攻一批批被歼灭在阵地前,志愿军战士们坚守着阵地,为祖国人民,我们不畏牺牲、浴血奋战,经过多次战役取得了抗美援朝最终的胜利,同时我受到了嘉奖,被任命为副排长,随时听从部队指挥积极参战。”
    1953年,郑全有回国驻扎海南岛。1958年,在辽河源镇三宝乡秋岗村任副书记一年,同时修安西水库,任大队长。回乡后,郑全有不断加强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工作中严谨认真听从组织领导,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坚持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为军人争光、为人民服务。




用行动践行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
——记东辽县云顶镇老党员朱向东


    朱向东,1954年出生,是一名有着30年党龄的老党员,现任东辽县云顶镇文化广播站站长。1994年春天,云顶镇东沟村因水没地问题,100多人到县政府集体上访。朱向东主动请缨,本着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为百姓办好事的信念,深入实地走访了解实际情况,带着感情和责任,面对面疏导大家的情绪,用一周时间将事情解决。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要有为民服务之心。为了能更好地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朱向东一边认真学习业务,一边调查研究,下决心一定把本镇文化工作做到全县前列。多年来,他不折不扣地完成主管局和镇政府交给的各项任务,还创新自己的工作方式,主动开展本镇的各种文化活动。多年来,他认真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不断提高自己的政策理论水平。除了他自己看病和给妻子看病请了两次假以外,从没有请过假,也没有休过假。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面对困难,他不退缩,他长期扎根基层,与农民为伍、与土地为伴。
    朱向东说:“希望以我为民服务之能、为民服务之举为百姓带来帮助。接下来,我将继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辛勤的汗水去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老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记东辽县老营村老党员朱长录


    朱长录,1949年7月出生,与共和国同龄,是一名老党员。在人民公社时期,他积极劳动,力求上进,遇到活都是抢着干,生怕落在别人后面。因为在工作中表现优秀,大队和公社推荐他参军入伍。1968年4月,朱长录在辽宁省五龙背当了一名电话兵,他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从当兵入伍开始的。
    那时候他们部队经常拉练,白天负重走100多里地,夜间有时走120里,朱长录坚持训练,扛着电话机到处奔跑,从没掉过队。因表现优异,1969年7月,朱长录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入党后,他干劲十足,除了完成好本职工作以外,还经常帮助其他同志,在拉练中帮助体格弱的战士背米袋,帮炊事班的战士捡柴,还给路过的群众家里挑水、扫院。在部队服役期间,政治学习放在首位,那时主要学《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毛主席的教导成朱长录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灯。
    1973年,他复员回到老营村。大队书记见他政治立场坚定,理论知识丰富,就让朱长录担任老营村三队政治队长和团支部书记,主要抓政治学习工作。
    离开村干部岗位后,作为一名老党员,朱长录依然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参加组织生活。作为一名老党员,他的初心和使命没有变。年轻时,初心和使命就是“跟党走,保家卫国”,现在他的初心和使命是“跟党走,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朱长录说:“为啥我要做群众思想工作呢?一是年纪大了干不动了,二是现在有个别群众,总是怨这怨那的,有时候我听了很生气,我就告诉他们,免征农业税,还发直补,组组通水泥路、家家通自来水,大路小路有路灯,现在还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栽树、种花、修墙,哪一个不是党和国家给的,没有共产党的好政策,老营村哪有今天的发展。没有脱贫攻坚战好政策,今天老营村能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吗?党员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思想上,还得看具体行动。”
    这两年,在老营村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为了保持村屯优美环境,要求家家户户挪柴草垛。朱长录年龄大了,开不动拖拉机,老伴身体也不好,孩子又在外头打工,他就想起在部队学习《愚公移山》的情形,花了10天时间用小推车,一点一点把柴草垛挪到了集中堆放点。朱长录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和老伴身体健康,能够多活十几二十年,再看看党和国家还有老营村那时候美好的样子。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