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党的百年奋斗史书党的儿女家国情(一)
忆党的百年奋斗史书党的儿女家国情(一)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正是因为坚守这个初心和使命,才一直激励和鞭策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栉风沐雨、砥砺奋进。作为拥有9100多万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世界第一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通过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又一个惊天动地的奇迹。今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百年大党恰是风华正茂,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我们想通过一个个朴实无华却能打动人心的党员故事展现平凡之中的伟大,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本色。
67岁心向党 48载尽芳华
——记东丰县小四平镇双山堡村老党员陈国云
陈国云,1954年生人,1975年入党。1973年到双山堡村委会工作,一干就是48年。
48年的村委会工作,她用脚印、爱心和汗水,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耕耘奉献。她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崇高的使命感,维护着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守护着双山堡村的安宁。
多年来,陈国云被村民亲切地称呼为“构建和谐的老大姐”。2000年3月,46岁的陈国云当选双山堡村党支部书记。大家都说她傻,因为这个村有8万余元外债,是别人不愿接手的“烂摊子”。有人心疼她,也有人为她捏把汗。但生性倔强的陈国云却认为,这是组织的信任和百姓的期望,她要化压力为动力,要给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全村尽快富起来……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时村里没有企业项目,谈何还债?陈国云首先召开村委会,研究三角债清欠对策,同时,有计划地开发集体山林增收。为搞好造林补植、促进集体林业良性循环,她和村班子成员自掏腰包垫付了几万元的苗木款。
农业生产、农民增收,是陈国云朝思暮想的事。为了让群众尽快地找准适合当地发展的致富项目,她每年都要带村里的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到外地学习取经。2004年,她带头搞“示范经营”,将全村致富的主导项目定在了养殖业。为11户农民担保贷款30万元,使全村20户养殖户出栏肉鸡16.5万只,增收40多万元。2005年,又有16户成立了养猪场,全年出栏达到30多万头。
“有困难找支书。”这是双山堡村妇幼皆知的一句话。
陈国云是村民群众的贴心人。所以,村里家家户户有大事小情都愿意找她来当主心骨。
2015年,陈国云正式退休。2018年,这个闲不住的老支书应聘当了环卫工,而且一干就是3年。虽然她已是花甲老人,但在3年多的环卫工作中,她每天起早贪黑、风雨无阻,脏活、累活总是抢着干,手磨出了泡、脚磨出了血,从不叫一声苦、喊一声累。她清扫的路段卫生质量总是位居前列,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听从党的召唤,招之则来,挥之则去”是陈国云的座右铭。
陈国云经常说:“我是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我深知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党时刻激励着我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终生。所以,虽然现在我已奔古稀之年,但我愿意继续发挥老党员的引领和表率作用,让余热生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分钟。”
党员彰显本色 不负使命担当
——记东丰县南屯基镇永吉村老党员姚凤文
197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姚凤文是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经历了历史的沧桑,见证了时代的变化。回顾当年入党宣誓的情景,姚凤文眼中含着丝丝泪光说:“当年的我,说在前、干在前、做在前,终得组织接受我。”
如今的姚凤文虽然年至耄耋,但他爱党爱国的情怀却与日俱增。他主动清除村路旁的杂草、为乡里乡亲化解一些矛盾纠纷……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姚凤文是一面党员形象的“旗帜”、是村里的一份“活宝藏”,更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在平凡中折射出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
姚凤文常说:“共产党员就要保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家庭和谐、邻里和睦,才是党员应有的形象;群众有需要,咱有多大劲儿就使多大劲儿。”
他无时无刻不谨记自己的党员身份,一直以优秀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党的那份爱和坚守给我们基层党员树立了榜样。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只要在村党支部党员活动日,不管刮风下雨,他都会准时参加,从不缺席。这种精神在永吉村党员中起到了一个标杆和榜样作用。30岁就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从此一个普通的生命,便有了灿烂历程。虽然依旧在乡村的土地上劳动,但他坚信从30岁开始,就已肩负党的伟大的使命。他说共产党员就该是农田里最饱满的“麦子”。为了这个信念,他用一生的勤劳和善良、智慧和汗水为光荣的称号证明。山路无论多么坎坷,他总要挺起胸膛行走;风无论怎样变幻,他总会绽开笑脸相迎。他说是人都知道苦和累,可他要让身边的人感受到跟党走,任何时候都是好年景,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姚凤文老人一直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一辈子忠于党、热爱党,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和道德追求,是每一位党员干部的楷模。
离岗不离党 退休不褪色
——记东丰县横道河镇三合村老党员都基顺
今年已经78岁高龄的都基顺是一位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虽然当年的风华正茂,变成了如今的步履蹒跚,但只要谈起与党有关的话题,老人就会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时间的变迁仿佛从未带走那段岁月历程。
1970年7月1日,是都基顺老人终生难忘的日子。那一天,年轻的都基顺怀着满腔热忱,带着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决心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头顶着党旗、胸前有了党徽、肩上有了责任、心中有了人民、手中有了力量。他说,从那天起,便下定决心,我这一生一定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力量,为我们的党和国家作出应有贡献。
都基顺曾经是村干部。在工作中,他坚定一条信念:“党让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而且是认真地干、无怨无悔地干。”他时刻谨记入党誓言,工作兢兢业业、不断思考、不断创新。截至2004年离任,都基顺工作的38年里,先后担任过村主任、村书记等职务。老人说:“组织上安排我到哪里我就去哪里。作为一名党员,哪里都有工作,哪里都可以为党的事业作贡献。”离任后,都基顺积极参加村党支部组织的活动。在他居住的村小组里,他经常作为村民代表协调沟通解决大家关心的问题,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承诺。
如今,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他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对自己党员身份的要求和心中的信仰丝毫没变,每年都自觉向党组织交党费,并自觉加强理论学习。“作为一名党员,就要活到老、学到老。”老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坚持阅读报刊,收听收看党媒新闻,及时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到了政治坚定、思想上进、理想永存。
时光改变了都基顺的容颜,但却无法改变他骨子里对党的忠诚和理想信念。
戎马为国心不悔 忠贞不渝念党恩
——记东丰镇仁义村八组老党员李均厚
生于1937年的李均厚,现年84岁,军龄5年,党龄66年。
耄耋之年的李均厚,思维敏捷,耳聪目明。最可贵的是他对党那忠贞不渝的情感、对国家美好未来的自信。李均厚看似平凡的一生,其实光芒万丈。
1954年参军抗美援朝,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114师的高射炮兵。从军期间,他担任过班长、事务长、代理排长、荣获三等功一次。1955年7月入党,1958年复员,被安置到中国科学院计算研究所当工人(为“两弹一星”服务的军工厂)。1959年,国庆10周年,作为受阅队员,参加天安门广场庆祝集会,接受毛主席和中央领导的检阅。本该一直留在北京,但为了响应国家“精简下放”支援农业的号召,1962年,李均厚主动放弃北京的工作,向组织申请回家乡参与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
回到家乡的李均厚先后在大队、公社党委及社办企业任职。1985年,他又回到仁义村担任支部委员、支保主任、两委班子成员。如今,虽已84岁高龄,但他却连续多年被选为“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的‘选委会’主任”。
儿子和女儿因为他的言传身教,也都是踏实肯干的人。孙子也因爷爷的谆谆教导,通过自身努力,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了一名国家公务员。从小,孙子因爷爷而骄傲;现在,爷爷为孙子而自豪。李均厚也经常告诉孙子:“你现在是国家公务员,一定要以身作则,无条件地完成好党和国家交给你的一切任务,更要努力向组织申请,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为党和国家奉献你的青春力量。”
李均厚一生都在为党和国家作奉献,听党话、跟党走。因为,他心怀感恩——感谢党对他的培养、感谢国家给他今天的幸福生活。
不忘初心跟党走 一颗红心永相随
——记横道河镇双合村老党员顾延礼
“入党是我这辈子最自豪的事,能为党做事是我一生最大的光荣。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体会到了党的苦难辉煌,见证了新中国的白手起家,感受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日益强大。同时,我更是在党的领导下迈向幸福生活的受益者。现在虽然从村干部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但自从23岁入党那天起,这辈子就注定是党的人,党员身份不会变,为党干事的劲头永不减……”
东丰县横道河镇双合村的顾延礼今年67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一心向党、无上荣光。
顾延礼20岁从军,23岁入党,至今已是有44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在村里做党支部书记15年,为村民服务从未间断。
他常说,“当村干部就应该担得起事、受得了苦、吃得了亏。要对得起党、要对得起群众。”
“当干部首先就得吃得了亏。吃一次亏,就当干成一件事,吃了大亏干大事,吃了小亏干小事。”
时代在变,但共产党员的“标配”没变。回想起自己的入党初心,顾延礼说:“我们入党那会儿,虽然条件艰苦,但入党热情却很高。那时候发展党员也是要接受层层把关考验。不但要积极参加村党支部学习教育,还要日常积极表现。乡党委要派人谈话,只有真正政治强、靠得住、能干事、群众认可,才有机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直到现在,我总想对党和群众尽点义务,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今天……共产党员这个称号比我的生命更重要。”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超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