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植树当“节”过
本报记者 陈兴权
1981年,我国为了推动植树造林工作“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提出“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并把3月12日定为中国的“植树节”。在历经了漫长的发展后,辽源人在“封山育林”政策的推动下,有计划地植造了几百万亩松翠欲滴的人工林,绘就了一幅秀美的碧水青山图。
然而,与郁郁葱葱的人工林相比,我市的某些乡路旁、堤坝上的树木栽植成效却黯然失色。虽年年有意植树,却难以遂心成荫。这些由各机关、部门负责栽植的树木,一旦轰轰烈烈的植树场面结束,便是树苗相继枯萎的开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缺乏专业栽植技术,后期管护不到位;另一方面,则是在某些人的意识里存在着植树活动就是“摆摆架势、走走过场”的观念,甚至把植树活动当成了“节日汇演”,追求的是“节日氛围”,至于栽多少树、能活多少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声势”。曾有新闻业同行慨叹,一段河堤的植树画面,已拍了3年。更有人调侃说:“十年树木”就是用十年的时间栽活一棵树。
目前,我市新一轮植树活动即将开始,我们还会“一如既往”地刨“老坑”吗?
竹有“节”则清高。植树有“节”能否繁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