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文明城’什么样”

“我心中的‘文明城’什么样”


    文明是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是安居乐业的基础;文明是不吝奉献的付出、是志愿精神的光芒;文明是理解包容的微笑、是社会和谐的音符;文明是行为与道德的标尺、是生而为人的修养……
    城市文明是什么?因为视角不同,每个人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正当全市上下为争创“全国文明城”而努力拼搏的时候,《辽源日报》小记者也在心中画出了最美的“文明城”。
    小记者武意涵说,我从居住环境看城市文明,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为老旧小区楼房“披新衣”的工人叔叔、是张贴在外的一张张改新样本图、是修建后宽阔的马路。
    小记者徐翊焱说,我从城市文化看城市文明,“中国梅花鹿之乡”“中国农民画之乡”“中国剪纸之乡”……我的家乡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小记者赵梓含说,我从城市交通看城市文明,新能源公共汽车,没有尾气更环保,舒适又美观。地下通道缓解了交通拥挤、规范了交通秩序,城市变得井然有序。
    小记者史佩宜说,我从环境保护看城市文明,曾经的臭水沟变清了,小鱼在水里欢快地游来游去,清晨的东辽河岸边,人们在木栈道上晨练,小鸟在树枝上愉快地歌唱。
    小记者杜政澳说,绿化是城市的“外衣”,建筑是城市的“骨架”,环境是城市的“容貌”,市民是城市的“灵魂”,文明城市更要看市民的文明素质。所以,文明行为要从你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建文明城、做文明人,助力家乡“创城”,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参与“文明城”创建行动


我们和城市共同成长

记录仙人河变美

感知旧小区焕新颜




    小记者来信




回首告日  展望未来
徐翊焱


    在吉林省,有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它位于东辽河畔,是东辽河的源头,被誉为“梅花鹿之乡”“农民画之乡”,它,就是我的家乡辽源。
    作为中国“农民画之乡”,我的家乡拥有浓厚的艺术气息,每逢庙会,总会在街上看到悬挂着各式各样的农民画,总能吸引其他地区的游客慕名而来。从前,我从别人口中听到的对辽源的评价都是“这是什么地方啊,环境真一般,遍地都是臭水沟。”“建设得好落后,这怎么也能是地级市。”而现在,我听到的却都是“变化太大了,和以前不同了”这样的话语。
    拆除半截河上的违建更是让我印象深刻。半截河违建,如同一个人身体中的“毒瘤”,“扎根”在身体中。如今,将半截河违建拆除了,也就使辽源的建设工程跨入了一个新的篇章。作为一个辽源人,我非常期待半截河环境改造后的美丽的样子。
    作为一名地道的辽源人,看到辽源在慢慢地变好。曾经因为不稳固而上“热搜”的财富大桥也修复了。辽源,一座不大的城市,我相信一定会在几代人的建设下变得更好。




冉冉升起的明珠
杨嘉瑞


    我的家乡是辽源,是一座十分美丽的城市。它在“创城”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水更清、天更蓝了。
    原本在我家小区附近街道旁的平房早已消失,留下来的只有焕然一新、干干净净的石砖台阶和平坦的街道。因为顾及交通堵塞的原因,将街道封闭起来,街道宽度大幅提升,遍地土石的大街也被清扫干净。
    近几年来,城市被附上了一层“颜色”。原本单调的高楼,被人们涂成了黑红交错的样式,更有了几分温暖的气息。
    辽源最为著名的就是龙首山与东辽河了。龙首山一到晚上,就会闪烁起七彩的灯光,在山下向上望魁星楼,就如同从无垠天空上坠落下来的“仙家神庙”一样。灿烂的颜色将魁星楼整座建筑都完美无缺地勾勒了出来,矗立在夜空之中。
    对于东辽河,也在治理下变得更清了。在我参加的“辽源好人”活动中得知,辽源市政府非常重视这里,对东辽河以及周边环境进行了一系列改造,河水在治理下变得越来越清澈。
    回首几年来的变化,通往辽源各处的地下通道、让人们通行更加方便的大桥、让城市更加美丽的绿化花坛等等美不胜收。
    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辽源在这几年来发生的变化如同一颗明珠冉冉升起。




“新”家乡
武意涵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们的家乡辽源在不断变化,处处张贴的“创建文明城市”的海报,走向众人面前的是一个崭新的辽源。
    环境新。小时候我住在家乡辽源较偏僻的区域,那里的居民楼经常停电,墙漆也是脱落的。母亲曾带我走过她幼时居住的村(组)。每次走过那里,她总会面向一条充满垃圾的“污”河发呆,嘴里念叨着:“唉,这真的不如从前了。”后来母亲告诉我,她曾见过那条河清澈的样子。我曾见过家乡太多处类似的地方了,也不断希望着有一天家乡会焕然一新。
    后来,政府确立了“创建文明城市,创建文明辽源”的目标。那段时间我见过最多的便是在居民楼外为他们“披新衣”的工人,贴在小区的改新样本图,被围上的修筑道路。
    “慢工出细活”这句话说得一点都不假,经过政府和工人们不懈努力,为我们带来了家乡的“新”环境。
    曾在红霞初露时路过东辽河畔,西边被粉刷一新的居民楼遮住只剩半轮的红日散发出最后一缕光芒,使东辽河有几分“一道残阳铺水中”的意境。恰巧路灯亮起,一座座精致如水晶的灯罩里,灯光亮起,照在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回首望向护栏,被雕着“梅花鹿”“琵琶”的围栏彰显着辽源独特的艺术魅力。
    市民新。以前,我总是在烦恼城市中市民的素质问题,这样想来,谁都不曾希望自己四处都是不文雅的语言。
    以前,我总是会听见哪家人又对骂起来,翻来覆去又总是那么几件事,让我十分地排斥、厌恶与麻木,不知该如何描述,总是叹气,环境新了,可是家乡的市民何时能更“新”些呢?
    忽然有一天,我偶然记起了这个“期望”仔细品味,好像是真的发生了改变。我常听到的已经不再是粗鄙的叫骂声,而是其乐融融,发自内心的笑。我的身边也挤进来许多“谢谢”“您好”“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如一个个音符,组成了一支无曲的歌谣。我还见过许多人弯腰捡拾起地上的垃圾,将他们扔到垃圾桶里;不经意间做出的礼貌手势。
    家乡仍在变,但熟悉的建筑、熟悉的面孔仍如从前。我也只能说,家乡不是变,而是更“新”了。




辽源的“创城”变化
赵梓含


    我的家乡辽源是个有山有水的小城,这座城市的经济不算富足,但这几年,城市中有许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
    老旧小区改造。在市区,有许多盖了十几年的老房子,小区道路尽是石头、土块,还有一些居民在门前的土地种菜,使小区公共区域变得十分拥挤,车进车出都不方便,小区内也没有什么停车位。但这几年,楼房被刷上了新的橙色油漆,道路铺成了柏油路,人行道也铺上了路砖,种菜的地方改成了种花,又加建了健身器材等。
    电动公交车。汽车尾气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是有害的,人们都避之不及。在马路上,人们都躲得远远的,轰轰的声音,也带来了很大噪音,如今,为了环保和人们舒适的生活,把笨重的公共汽车换成了崭新的电动公交,拓宽了汽车的空间,又更加环保,让这座城市更加的美丽了。
    建地下通道。在辽源的市中心,车多人多,商铺也多,过街的行人常常会造成交通堵塞。建成了地下通道,增加了地下商场,既解决了交通堵塞,又解决了许多人的就业问题,整座城市变得井然有序。
    家乡的变化让人们的生活变得舒适和方便,希望我长大后也能为家乡贡献出力量。 




我的家乡焕新颜
史佩宜


    在东辽河岸,有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这就是我生长的家乡辽源。
    日子过得是那样快,匆匆地抓不住它的影儿,只剩下空空的回忆。蓦然回首,我的家乡悄悄地变了模样。
    走在河边新修的木栈道上,望着对岸筑起的座座高楼,我不禁想起几年前住所下那条堆满垃圾臭气熏天的小水沟,谁人走过都皱眉。如今再见,已变得清澈见底,宛如轻纱。当清晨阳光明媚,晨露晶莹,我在林苑公园锻炼,匆忙的城市氛围随着清新的空气渐渐淡忘,心情那样舒畅,又有什么杂念是放不下的呢?
    残阳似血,默默沉下山头,便慢慢进入了夜,华灯初上,灯火连片。辽源又成了灯的海洋,更显繁华。我又恍惚了,从前的夜是这样精彩吗?新添的路灯明亮的光闪回了我的思绪, 这多么好啊,我感叹着。
    以前不知多少次,我总在睡梦中被汽车的鸣笛、音响的音乐吵醒,却也无可奈何,但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的睡梦总是那么沉。精神也更充足,邻居们大吵大嚷的噪音也逐渐消失,我才一下反应过来,是人们的素质提高了,不光是环境在进步,市民的素质也在提高,我们的家乡在进步。
    我就生长在这样一座小城里,它美丽祥和又充满幸福。我将作为小记者、作为城中的一分子,怀着热爱的心继续将家乡的灿烂与文明书写记录下去。




欣欣向荣的家乡
韩梓琦


    辽源仿佛一个“孩子”,在万人瞩目下慢慢成长。回想起儿时,再看看现在,辽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记得那时的泥泞小道,我住着那时的平淡无奇的矮房,我买过那时两元店的东西;现在,我走在水泥平路,我住在高楼大厦,我在大型购物商场购物。
    2017年,在我的记忆里辽源已经开始了“铺路”。那时,也是我上学最痛苦的时候,当时所有路段都在维修,能上学的路只有一条,这样的环境持续了将近三个月。三个月之后,街路焕然一新。照比从往不仅仅是更平坦,而且变得更加宽大了。
    也不知是哪年。平淡无奇的矮楼也开始“改造”了。部分楼房开始进化为高楼大厦。我们的住宅楼、办公的商业楼都变得华丽夺目了。
    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商场变多了。在欧亚购物商场之后,出现了很多更加实惠、更加便利的商场和商城。“双亿超市”“欧德福超市”“大润发商城”以及很多平价超市可以买到更多更实惠的商品。
    辽源还有很多大型变革,从原来的小城市向辉煌之城步步进发。




“创城”从“小事”做起
杜政澳


    绿化是城市的“外衣”,建筑是城市的“骨架”,环境是城市的“容貌”,市民是城市的“灵魂”。文明城市不仅是要看他的楼有多高、街道有多宽、种了多少树、栽了多少花,更要看市民的素质、关注市民不起眼的细节和不经意的一些“小事”。
    我作为一名辽源人,有责任和义务让我们的家乡辽源变得更加文明。
    可是有些人做的事似乎不太文明。有一次,我独自坐车回家,车里挤满了人,公交车“摇摇晃晃”地向前开着。到站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上了车,她大概70多岁的样子,老婆婆一手掏老年卡,一手提着买来的菜。就在老婆婆掏卡的一刻,司机启动了汽车,老婆婆没有站稳,一个趔趄。正在这危险的时刻,一位大姐姐眼疾手快地把老婆婆扶住了。大姐姐转过头对司机说:“你怎么能这样开车呢?”“她自己没站好,关我屁事!”司机不屑一顾地回道。“可老婆婆摔倒了会怎么办?你想过吗?”大姐姐有礼有节地说。司机有些不好意思不说话了。
    从大姐姐的举动,我看到了文明市民的表现。司机当时做得不好,但接受了意见,如果能认个错就是文明的表现了。
    我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好好向那位大姐姐学习,从细微的小事做起,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周围的人,让我们辽源的市民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体现出文明的高素质。
    “创建文明城市”,靠你、靠他,更靠我。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让我们辽源的天变得更蓝、草变得更绿、水变得更清、人变得更美。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于蕾 整理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刘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