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的“种子”在辽源开花

雷锋精神的“种子”在辽源开花

志愿者慰问白泉镇赵家村留守儿童


“巡河工作队”每天认真守护着东辽河

闫勋友每天都沿着东辽河巡河,清理河道及两侧垃圾

校长见面会,校长丁铁环给学生们讲雷锋精神




    核心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大家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一个响亮的名字,几十年来在亿万中国人民心中留下光辉的色彩,久久传承、经久不衰。一个只有22年短暂生命的普通共产党员,何以能够赢得亿万人民群众如此崇高和长久的敬意?就是因为他身上蕴含着值得我们敬仰和追寻的真善美的精神。这种精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能量、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动力。
    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发扬雷锋精神,需要挖掘其可贵的价值,从中找到启示,去帮助我们找准人生价值坐标、找到价值追求与价值实现的途径。一个人离不开精神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离不开精神支撑。
    做雷锋的种子,就是要让雷锋精神根植到我们的心中,在心中开花结果。从点滴做起、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去践行雷锋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敬业奉献、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诚实守信、求真务实的可贵精神。
    辽源是温暖有爱的城市,雷锋精神的种子早已在这片沃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学雷锋的爱心善举,时刻都在进行……




东丰县:大块地村离不开的好人孙臣


    1974年出生的孙臣是那丹伯镇大块地村四组村民。
    孙臣2003年参加工作,在村内任职17年,有较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和民事纠纷调解经验,也是村里数一数二的致富大户,经营肥猪养殖项目,年产值上百万元。为了更快更好更多地带动村内经济,他于2019年主动辞去村内职务,专心发展和带动村内经济建设,是百姓称道的敬业奉献和助人为乐的代表人物。
    他是村民的好大哥。村民无论遇到了什么困难,总会想找他来帮忙,老人有干不动的活儿,谁家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总是想找他来看看,他为邻居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成为村民、邻里眼里的生活好帮手。
    他是村民的“好儿子”。他经常陪孤寡老人唠嗑,共话家常,像亲人一样,深得老人喜欢。2017年,他听说五组杨老师(杨某是一名退休老教师,一辈子没结婚,由于是回族,生活习惯和汉族人有差别,不愿意和别人一同居住)在焦急找房子,他主动伸出援手帮助杨老师在村内寻找住房。很快杨老师就有了一个温馨舒适的住所,能安稳度过晚年。
    他是村民的好榜样。2020年2月,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国。作为曾经的村干部,他总想为百姓做点什么。于是,他主动请缨,自愿做村内的志愿者,在卡点执勤。做好信息登记、体温检测、上报信息等工作。在防控期间,因为村民不能随意出入村(屯),他主动帮助群众购买生活用品送到村民门口,主动给贫困户购买食物、棉被等用品,在凛凛寒冬给贫困户送去温暖。
    多年来,孙臣情为百姓、任劳任怨、不辞劳苦,心甘情愿地做群众的“孺子牛”“春润雨”。他说他会在农村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持续发挥好自己的热情,温暖好身边需要帮助的百姓。




西安区:危难时刻逆行而上的共产党员


    55岁的赵福才是西安区富国街道富鑫社区居民,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
    他是邻里中的“热心肠”,邻居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他每天把打扫门前和楼道卫生当成自己分内的事,帮助邻居代收快递,帮助行动不便老人交电费、话费,帮他们保管钥匙。听到周围群众那一声发自肺腑的“谢谢”,赵福才感到非常地满足,即使自己付出的再多也是值得的。正是有赵福才这样的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带动了街道党员、居民、志愿者参加了社区义务服务活动,为街道的“创城”工作,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也为街道带来了一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风尚。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安乐祥和的春节。赵福才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时间,主动向社区请缨,要求参与社区防控工作。为来往人员及时测量体温,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入户走访,积极张贴有关疫情的科普宣传单。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主动承担最艰难的工作任务,在零下十几度的寒风中,到辖区内张贴宣传单500余张、悬挂宣传条幅10余幅,积极向居民宣传疫情防控知识。申请加入社区党员突击队,主动到社区卡点党员先锋岗站岗,排查过往车辆。面对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日趋严峻和复杂,自2020年5月份开始,他主动承担起输送隔离人员垃圾,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恪尽职守,站在了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他是疫情来袭时最美的逆行者。
    赵福才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这个时候我必须冲到前面”。他不畏严寒,坚守社区防控工作的最前沿,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




东辽县:花甲老汉的责任担当


    61岁的赵业权是云顶镇李店村监委会主任。一个平凡的“东北汉”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
    虽然赵业权家庭困难,但他乐观豁达、自立自强。不仅不给政府和他人添麻烦,还经常帮助他人。左邻右舍有求于他,从不推辞。
    十年前,噩耗降临了赵业权的家。年仅26岁的儿子因病逝世,赵业权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虽然悲痛欲绝,但他深知自己不能倒下,因为他得担起这个家。
    儿媳改嫁后,他主动提出把孙子留在自己身边,理由是怕儿媳带孩子改嫁有所不便。
    赵业权还有一个年逾80岁的岳母,身患多种疾病身体每况愈下。赵业权每年都把岳母接到家中住几个月,无微不至的照料关怀。作为村里的监委会主任,村里的各项工作,他也是积极参加,一丝不苟地完成,一样也没落下。他的默默付出,大家看到了,党和政府也看到了。对于他的实际困难,政府欲采取一些帮扶政策,但都被他婉拒了。他说党和政府为百姓已经做了很多,比他需要帮助的还有很多,他不想因为自己家的这些小困难,占有国家资源。
    有的人说他傻,政府给钱都不要,也有的人说他这是高风亮节,大公无私。其实,他这样做才是共产党人所该有的样子。




龙山区:东辽河畔的“巡河护卫队”


    清晨,年逾古稀的闫勋友出发了。每天,他都沿着东辽河巡河,清理河道及两侧的垃圾。
    老闫是自愿报名成为福镇街道义务巡河社会监督员的。
    过去,东辽河畔没有巡河员。东辽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辽河的发源地,由于流经城市河段水体黑臭,河道垃圾成片,污染严重。当地百姓不愿到河边去,认为“臭烘烘,到处都是狗屎和垃圾,宁可绕路。”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推进,“河长制”全面推行,为每条河流、湖泊提供了有力保障。渐渐地,清澈的河水重现了,人们不再绕路而行,开始有了沿河散步、锻炼的人。
    为了保护好东辽的河及周边环境,除了环卫工人定时打扫外,当地还组织了义务巡河员队伍,一汽辽源制泵厂退休工人老闫成了其中一员。
    巡河不易。3100多米的河段,老闫每天要走3个小时。果皮纸屑等生活垃圾,他要独自一人捡完。起初,看到老闫捡垃圾,身上也蹭得脏兮兮的,很多人不理解他,邻居甚至嘲笑他。对大家的指指点点,老闫从不多做解释。“我做的是有意义的事,不怕别人笑话。”他说。老闫的行为渐渐引起了一些人的关注,有人开始加入巡河队伍。
    宋官德家住在东辽河畔,一段时间,他每天散步时,都能看到老闫风雨无阻地沿河捡垃圾。从最初不在意到逐渐产生好奇心。有天,他主动开口问老闫:“老哥,你捡垃圾赚钱不……”得知老闫义务巡河,没有事做的宋官德也想跟着尝试下。于是,两人开始结伴而行。没想到,宋官德一直坚持了下来。
    再后来,社区河道管理员裴秀敏和老闫的邻居谷志财也加入了巡河队伍。老闫用铁锹铲垃圾,宋官德推着自行车运垃圾,裴秀敏拿着垃圾钳捡垃圾,谷志财拿着扫帚清理……四人配合默契,一边唱着歌,一边做清理,渐渐成了河畔的另一道风景。
    这几年,河畔修了平整的人行步道,来锻炼和散步的人越来越多,关注老闫四人的人也越来越多。有人会跟他们说声谢谢,有人主动帮忙干活,也有人送给他们手套等物资。
    现在,“巡河护卫队”又出发了……




市第一实验小学:党团队员齐践行  让雷锋精神薪火相传


    辽源市第一实验小学在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把传承、践行雷锋精神放在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五育”并举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德育中心位置。近年来,学校深入研究、探索出践行雷锋精神“党团队”一体化建设模式,以党建带团建、以党建带队建共同学习、践行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代代相承,烙印在每一位师生心中。
    “最好的教育即是榜样”,58年前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学习雷锋好榜样成为几代人追求的目标。“向雷锋同志学习;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人人争做‘雷锋式’好教师;人人争做学生心中的榜样”是第一实验小学对教师们提出的要求,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开展“学习雷锋精神”“党员爱心帮扶”等活动。
    “五育”并举为载体,培养全面发展新时代雷锋传人。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传承精神在于践行,第一实验小学突出“五育”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雷锋传人。
    2021年,在庆祝建党百年华诞之际,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辽源市第一实验小学将持续推进学习、践行雷锋精神、大力弘扬“三牛”精神;学习“十四五”规划、制定队员个人成长五年规划;与寿山镇永志村签订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意向书,不断完善劳动教育制度化、课程化,落实劳动教育,弘扬吃苦耐劳精神,引导队员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结合规划未来,做有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的中国人。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超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